2017 年底汗青堂发预告......

  2018 年被催了整整一年......

  2019 年《棉花帝国》终于来了!

  这本被众多读者一催再催、念念不忘的作品究竟有什么魔力?

  这本被美国历史学泰斗埃里克·方纳称赞为“迷人而深刻……全球史就应该这么写”的作品又好在哪里?

  棉花,为什么是棉花?

  《棉花帝国》讲述了一个涵盖资本主义发展全过程的故事。居于这个故事的中心位置的是棉花。但为什么是棉花而不是其他东西?为什么是“棉花帝国”而不是其他什么帝国?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回到现代世界的形成过程中来寻找答案,自大航海以来,历史发展的两种趋势不可逆转,一是全球化趋势,二是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趋势。后一种趋势的核心是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主导了近几百年来的历史发展,甚至成为唯一的发展模式。在现代世界的形成过程中棉花是最为成功的作物。

  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启了欧洲国家在美洲攫取土地的进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

  只有棉花才能看到全球资本主义与现代的社会的缔造过程,棉花产业作为当时重要的制造业,不仅是工业革命的摇篮、杠杆和跳板,而且在现代世界的形成过程中,棉花产业还主导了世界贸易。棉花创造了“一个关于土地、劳动力、运输、生产和销售的全球性网络”。棉花将“看似对立的各方带到统一平面之上”,促成了一种新的经济秩序的产生。这个被作者称作“多元统合”的过程就是棉花资本主义秩序得以建立的过程。原来散乱无序的不同网络被统一到棉花帝国的中心网络中来,从而建构起一种利润生成和利益共享的新体制:英国利物浦棉花交易所的股市与美国密西西比州棉花种植园主的收入、新罕布什尔州或达卡纺织工人的未来与曼彻斯特与利物浦之间的铁路的修建等因为棉花而被连接起来。

  阔里班克纺纱厂,这个位于曼彻斯特郊外的纺纱厂今天是一座博物馆,它是世界上最早采用非生物动力的纺纱厂,是工业革命的先驱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正是因为对棉花产业链条的全方位控制,英国才成为世界霸主,成为现代世界的引领者。与茶叶、鸦片、咖啡、糖、瓷器等商品的生产和贸易比较,只有棉织品生产和贸易的历史才真正暗含着现代世界诞生的密码,因为只有棉织品才是真正全球性的商品,只有棉织品才导致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只有棉织品能够调动全世界的资本投资棉花产业、开垦土地并购买奴隶来种植棉花。总之,只有棉织品才将全世界关联甚至整合在一起。

  但棉花帝国并不是稳定的或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棉花帝国始终处于变动、不稳定和矛盾之中,正如作者指出的,“世界经济空间组合的变动不居是过去三百年来的一种普遍特征。”正是因为如此,棉花帝国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世界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世界的构成,理解现代社会巨大不平等的来源,理解资本主义的变化过程。

  棉花帝国的演变过程,正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

  棉花帝国是如何演变的?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全新的概念:“战争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分别用来描述18到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前后的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具体说,“战争资本主义”指从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到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这一时段的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则用来描述19世纪后期欧洲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非西方国家的侵入到20世纪中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段的资本主义。

  作者将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排列在一起,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三种不同形式的“棉花帝国”相呼应。通过棉花帝国的演变过程看到资本主义的演变过程。而这也说明资本主义的历史要比我们理解的更长,也更复杂,资本主义的历史远未结束。

  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共同分享着一些本质特征—包括暴力的使用(比如殖民战争)、对外部领土资源的占有(比如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殖民地)、对不同空间的劳动力队伍的重组(比如奴隶贸易)、跨国网络的建设(比如跨国贸易与跨国公司的诞生)以及资本势力与“国家”的结盟等。这些特征并不是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才出现的,而是起源于战争资本主义时代,并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和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继续得以使用,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在种植园中运送棉花的黑人劳工

  第一个棉花帝国

  战争资本主义创造了第一个“棉花帝国”—准确地说,是创造了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棉花资本主义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棉花帝国”中各个部分的发展。美洲大陆的欧洲殖民者对不断攀升的棉花价格和急速扩大的市场做出迅速反映,跨大西洋贩奴贸易也将更多的非洲人强行卷入到棉花经济中来。当“工业化生活的需要和节奏”通过棉花帝国的网络“传播和强加于世界各地的农村地区”的时候,战争资本主义完成了世界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工业革命中在工厂中工作的纺织工人

  第二个棉花帝国

  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创造了第二个“棉花帝国”。作者认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欧洲国家“集体”创作的结果,但“英国的企业家、英国的经验、英国的工匠[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战争资本主义留下的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多样化的”网络,但受到“国家”鼓励和保护的“工业化项目”则企图在无序的多样性中建立一个统一的新市场秩序、规范和体制,唯有“拥有特权的地方”才有能力创造出“工业资本主义的体制”,英国正是其中的胜出者。作者认为英国获胜的秘诀就是将战争资本主义的遗产、较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运作、具有前瞻性眼光的资本家的积极行动以及一个具有强大行政、司法和军事能力并愿与私人资本进行合作的国家“统合”起来。

  新的棉花帝国的有效运转需要两支新的支撑力量:全球性的劳工队伍(比如美国南部的棉农为英国的工厂种植原棉)和全球性的商品交易体制(比如跨国贸易)。两者都要求动员和重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也将更大范围的人群和社会卷入到棉花资本主义体系中来。新棉花帝国的劳工队伍同时包括了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劳工、欧洲和北美棉纺厂的工人,以及其他空间中的各式劳工。他们被工业资本主义的新秩序组织起来,分享无产阶级的共同身份,但被限制在棉花帝国网络的不同环节中,生活和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围绕机器生产的旋律转动”。“国家”则通过官僚机器和法治体制,强制实施低工资制,并对劳工阶级的反抗进行暴力镇压。然而,资本主义对“国家”的依赖也为自己埋下了破坏性的种子。当欧洲工人阶级最终获得政治参与权并对“国家”施加压力时,“国家”为维护自身安全也不得不做出妥协。

  利物浦棉花交易所,这里是19 世纪世界棉花产业的中心

  全球化市场则由金融商人通过交易和信贷体系来建构。位于英国利物浦的棉花交易中心左右着全球的棉花生意。信贷网络中的经纪人取代了传统的商人,直接负责检查产品质量,评估产量与市场,并开始将还未播种的棉花当成未来商品进行预期销售和交易。用作者的话来说,这些交易商人“构成了市场”,成为棉花资本主义的“有形之手”。信用的发明给棉花帝国带来新生,棉花帝国本质上变成了一个“信贷帝国”,金融和贸易商人俨然成了“全球化的推动者”,完成了将棉花的种植者、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多元统合”,还将不同形式的劳动体制(奴隶制、工厂工资制、运输体制的劳动等)连接起来,完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多元统合”。棉花商人的最终的成功不只是远程运送产品,而是将工业生产的节奏带入到更大范围的乡村生活之中。这个过程也是在“国家”提供的法治环境中进行的。

  美国内战所造成的巨变,在这幅法国工程师约瑟夫·米纳尔绘制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

  到“世界史上最大的商业灾难”所造成的影响

  第三个棉花帝国

  1861年美国内战的爆发终结了第二个棉花帝国的历史。联邦在内战中的胜利带来了美国奴隶制的废除和北美最大奴隶群体的集体解放。美国内战打断了第二棉花帝国的原材料供应链,迫使棉花资本主义在新的空间寻求新的“多元统合”。

  从美国内战结束到20世纪中叶,棉花帝国完成另外一次重建和转型。美国内战暴露了棉花帝国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投资的失败迫使棉花资本家从其他地方寻求廉价的棉花,从而再一次重组了全世界的劳动力和土地。就这样,第三个“棉花帝国”的世界网络和与之相伴的全球资本主义应运而生。新棉花帝国的建构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同步进行。这导致“国家”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处于转型之中的西方国家兼具民族国家、工业化国家、殖民主义国家的多重身份,棉花经济因而变成了一种国家利益,导致“国家”更深地卷入,棉花经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竞争。

  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他在任内大力推进埃及的棉花种植

  在新一轮的“多元统合”中,棉花帝国将空间范围延伸到印度、埃及、巴西等全球南方的乡村地带,那里的乡村人口变成了种棉人口,并同时被界定为工业化国家棉产品的潜在消费人群。“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再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棉花资本家和殖民地政府官员也意识到,“限制棉花生产的不是土地,而是劳动力”。所以,对全球南方劳工的改造成为棉花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内容。

  到20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建构的棉花帝国网络就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意义的存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丢失了世界工业的领导地位,西方国家的棉花工业优势被全球南方国家所取代,亚洲的棉花种植和棉纺业生产在三百年之后重新崛起。对于这个新的阶段,作者不再使用“棉花帝国”来描述,而是称其为“全球资本主义的下一个阶段”。作者认为,有两支力量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西方国家内部的民主化和全球南方国家本土资本家的崛起。劳工政治和内部政治的改革迫使原来支持资本主义势力的国家做出让步,殖民主义政策也难以为继。大多数西方国家没有美国那样一个内部的“全球南方”(贫穷的美国南方)来进行产业转移,相继丧失了对棉花经济的控制权。全球南方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崛起中,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独立联系在一起,并结合和利用了内在的文化和经济基础(比如廉价的本地劳动力和严酷的低工资制度),其发展路径也与战争资本主义不尽一致。譬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获得了一个权力集中、管理现代化的体制,日俄战争后又获得海外殖民地,低工资的劳工待遇与政府的信贷支持对其棉纺业的起步非常重要,而其特殊的政治体制则剥夺了工人争取权利的机会。

  印度1876年大饥荒中的灾民。印度因为采取了棉花单一种植,在19世纪末遇到了严重的饥荒

  棉花帝国的扩张过程,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之一,是全球绝大部分人口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中来,或者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受益者、参与者、鼓吹者,或者成了它的受害者、批评者、反对者,没有人可以逃离它的影响。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社会和国家都卷入到自己的轨道中来,将它们变成了自己的附庸、代理人、协调者或管理者。资本主义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它还处在变化之中……

  作者与译者,赞誉与意义

  《棉花帝国》作者斯文·贝克特

  《棉花帝国》的作者斯文·贝克特是哈佛大学的美国历史莱尔德·贝尔教授,教授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美国资本主义历史、镀金时代美国史、劳工历史、全球资本主义课程。贝克特还是哈佛大学资本主义研究项目的联合主席,也是韦瑟黑德全球史计划的联合主席,美国学术协会理事会会员,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的研究员。

  《棉花帝国》简体中文版由就职于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徐轶杰博士翻译,王希教授在序言中将与译者、作者的相遇称作《棉花帝国》全球化故事的展示:不同时空中原本互不相关联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在这里建构一种共时性

  班克罗夫特奖英文维基百科页面,该奖被认为是美国历史写作最负盛名的奖项

  不出所料,这样一部作品甫一出版即备受关注,出版当年即获得美国历史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同年获得《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联袂推荐,这是当年唯一一本同时受《经济学人》和《纽约时报》推荐的作品。与此同时,《棉花帝国》入选2015年普利策奖最终名单以及阿尔弗雷德和费伊·钱德勒图书奖以及菲利普·塔夫脱图书奖。在出版3年内,被翻译成9种语言风靡全球,简体中文版由北京大学教授王希、清华大学教授仲伟民作序推荐。

  在整个世界联系越发紧密的当下,想要知道我们将要往何处去,就一定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棉花帝国》。

  精美插图

  书末保留全部注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