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底汗青堂發預告......

  2018 年被催了整整一年......

  2019 年《棉花帝國》終於來了!

  這本被衆多讀者一催再催、念念不忘的作品究竟有什麼魔力?

  這本被美國歷史學泰斗埃裏克·方納稱讚爲“迷人而深刻……全球史就應該這麼寫”的作品又好在哪裏?

  棉花,爲什麼是棉花?

  《棉花帝國》講述了一個涵蓋資本主義發展全過程的故事。居於這個故事的中心位置的是棉花。但爲什麼是棉花而不是其他東西?爲什麼是“棉花帝國”而不是其他什麼帝國?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回到現代世界的形成過程中來尋找答案,自大航海以來,歷史發展的兩種趨勢不可逆轉,一是全球化趨勢,二是人類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趨勢。後一種趨勢的核心是工業革命所導致的現代化模式,這種模式主導了近幾百年來的歷史發展,甚至成爲唯一的發展模式。在現代世界的形成過程中棉花是最爲成功的作物。

  哥倫布發現美洲,開啓了歐洲國家在美洲攫取土地的進程,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歷史

  只有棉花才能看到全球資本主義與現代的社會的締造過程,棉花產業作爲當時重要的製造業,不僅是工業革命的搖籃、槓桿和跳板,而且在現代世界的形成過程中,棉花產業還主導了世界貿易。棉花創造了“一個關於土地、勞動力、運輸、生產和銷售的全球性網絡”。棉花將“看似對立的各方帶到統一平面之上”,促成了一種新的經濟秩序的產生。這個被作者稱作“多元統合”的過程就是棉花資本主義秩序得以建立的過程。原來散亂無序的不同網絡被統一到棉花帝國的中心網絡中來,從而建構起一種利潤生成和利益共享的新體制:英國利物浦棉花交易所的股市與美國密西西比州棉花種植園主的收入、新罕布什爾州或達卡紡織工人的未來與曼徹斯特與利物浦之間的鐵路的修建等因爲棉花而被連接起來。

  闊裏班克紡紗廠,這個位於曼徹斯特郊外的紡紗廠今天是一座博物館,它是世界上最早採用非生物動力的紡紗廠,是工業革命的先驅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正是因爲對棉花產業鏈條的全方位控制,英國才成爲世界霸主,成爲現代世界的引領者。與茶葉、鴉片、咖啡、糖、瓷器等商品的生產和貿易比較,只有棉織品生產和貿易的歷史才真正暗含着現代世界誕生的密碼,因爲只有棉織品纔是真正全球性的商品,只有棉織品才導致了工業革命的爆發,只有棉織品能夠調動全世界的資本投資棉花產業、開墾土地併購買奴隸來種植棉花。總之,只有棉織品纔將全世界關聯甚至整合在一起。

  但棉花帝國並不是穩定的或一成不變的,事實上,棉花帝國始終處於變動、不穩定和矛盾之中,正如作者指出的,“世界經濟空間組合的變動不居是過去三百年來的一種普遍特徵。”正是因爲如此,棉花帝國的歷史爲我們“提供了理解現代世界一系列問題的關鍵”,幫助我們理解現代世界的構成,理解現代社會巨大不平等的來源,理解資本主義的變化過程。

  棉花帝國的演變過程,正是這本書的亮點所在。

  棉花帝國是如何演變的?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兩個全新的概念:“戰爭資本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分別用來描述18到19世紀“工業資本主義”前後的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具體說,“戰爭資本主義”指從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後到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開始之前這一時段的資本主義,“全球資本主義”則用來描述19世紀後期歐洲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對非西方國家的侵入到20世紀中葉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這一時段的資本主義。

  作者將戰爭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排列在一起,構成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與三種不同形式的“棉花帝國”相呼應。通過棉花帝國的演變過程看到資本主義的演變過程。而這也說明資本主義的歷史要比我們理解的更長,也更復雜,資本主義的歷史遠未結束。

  不同階段的資本主義共同分享着一些本質特徵—包括暴力的使用(比如殖民戰爭)、對外部領土資源的佔有(比如資本主義國家佔據殖民地)、對不同空間的勞動力隊伍的重組(比如奴隸貿易)、跨國網絡的建設(比如跨國貿易與跨國公司的誕生)以及資本勢力與“國家”的結盟等。這些特徵並不是在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纔出現的,而是起源於戰爭資本主義時代,並在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和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繼續得以使用,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在種植園中運送棉花的黑人勞工

  第一個棉花帝國

  戰爭資本主義創造了第一個“棉花帝國”—準確地說,是創造了支撐棉花資本主義的全球經濟網絡。棉花資本主義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刺激了“棉花帝國”中各個部分的發展。美洲大陸的歐洲殖民者對不斷攀升的棉花價格和急速擴大的市場做出迅速反映,跨大西洋販奴貿易也將更多的非洲人強行卷入到棉花經濟中來。當“工業化生活的需要和節奏”通過棉花帝國的網絡“傳播和強加於世界各地的農村地區”的時候,戰爭資本主義完成了世界經濟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鎖定在爲美洲種植園提供廉價勞動力的位置上,英國人則將自己從種植原棉的負擔中解脫出來。

  工業革命中在工廠中工作的紡織工人

  第二個棉花帝國

  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創造了第二個“棉花帝國”。作者認爲,18世紀的工業革命是歐洲國家“集體”創作的結果,但“英國的企業家、英國的經驗、英國的工匠[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戰爭資本主義留下的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多樣化的”網絡,但受到“國家”鼓勵和保護的“工業化項目”則企圖在無序的多樣性中建立一個統一的新市場秩序、規範和體制,唯有“擁有特權的地方”纔有能力創造出“工業資本主義的體制”,英國正是其中的勝出者。作者認爲英國獲勝的祕訣就是將戰爭資本主義的遺產、較爲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運作、具有前瞻性眼光的資本家的積極行動以及一個具有強大行政、司法和軍事能力並願與私人資本進行合作的國家“統合”起來。

  新的棉花帝國的有效運轉需要兩支新的支撐力量:全球性的勞工隊伍(比如美國南部的棉農爲英國的工廠種植原棉)和全球性的商品交易體制(比如跨國貿易)。兩者都要求動員和重組世界範圍內的資源,也將更大範圍的人羣和社會捲入到棉花資本主義體系中來。新棉花帝國的勞工隊伍同時包括了美國南方種植園的奴隸勞工、歐洲和北美棉紡廠的工人,以及其他空間中的各式勞工。他們被工業資本主義的新秩序組織起來,分享無產階級的共同身份,但被限制在棉花帝國網絡的不同環節中,生活和行動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圍繞機器生產的旋律轉動”。“國家”則通過官僚機器和法治體制,強制實施低工資制,並對勞工階級的反抗進行暴力鎮壓。然而,資本主義對“國家”的依賴也爲自己埋下了破壞性的種子。當歐洲工人階級最終獲得政治參與權並對“國家”施加壓力時,“國家”爲維護自身安全也不得不做出妥協。

  利物浦棉花交易所,這裏是19 世紀世界棉花產業的中心

  全球化市場則由金融商人通過交易和信貸體系來建構。位於英國利物浦的棉花交易中心左右着全球的棉花生意。信貸網絡中的經紀人取代了傳統的商人,直接負責檢查產品質量,評估產量與市場,並開始將還未播種的棉花當成未來商品進行預期銷售和交易。用作者的話來說,這些交易商人“構成了市場”,成爲棉花資本主義的“有形之手”。信用的發明給棉花帝國帶來新生,棉花帝國本質上變成了一個“信貸帝國”,金融和貿易商人儼然成了“全球化的推動者”,完成了將棉花的種植者、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的“多元統合”,還將不同形式的勞動體制(奴隸制、工廠工資制、運輸體制的勞動等)連接起來,完成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多元統合”。棉花商人的最終的成功不只是遠程運送產品,而是將工業生產的節奏帶入到更大範圍的鄉村生活之中。這個過程也是在“國家”提供的法治環境中進行的。

  美國內戰所造成的鉅變,在這幅法國工程師約瑟夫·米納爾繪製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

  到“世界史上最大的商業災難”所造成的影響

  第三個棉花帝國

  1861年美國內戰的爆發終結了第二個棉花帝國的歷史。聯邦在內戰中的勝利帶來了美國奴隸制的廢除和北美最大奴隸羣體的集體解放。美國內戰打斷了第二棉花帝國的原材料供應鏈,迫使棉花資本主義在新的空間尋求新的“多元統合”。

  從美國內戰結束到20世紀中葉,棉花帝國完成另外一次重建和轉型。美國內戰暴露了棉花帝國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投資的失敗迫使棉花資本家從其他地方尋求廉價的棉花,從而再一次重組了全世界的勞動力和土地。就這樣,第三個“棉花帝國”的世界網絡和與之相伴的全球資本主義應運而生。新棉花帝國的建構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發展同步進行。這導致“國家”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處於轉型之中的西方國家兼具民族國家、工業化國家、殖民主義國家的多重身份,棉花經濟因而變成了一種國家利益,導致“國家”更深地捲入,棉花經濟成爲一種世界性的競爭。

  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他在任內大力推進埃及的棉花種植

  在新一輪的“多元統合”中,棉花帝國將空間範圍延伸到印度、埃及、巴西等全球南方的鄉村地帶,那裏的鄉村人口變成了種棉人口,並同時被界定爲工業化國家棉產品的潛在消費人羣。“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再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棉花資本家和殖民地政府官員也意識到,“限制棉花生產的不是土地,而是勞動力”。所以,對全球南方勞工的改造成爲棉花帝國主義時代的新內容。

  到20世紀中葉,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建構的棉花帝國網絡就已經成爲一種象徵意義的存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丟失了世界工業的領導地位,西方國家的棉花工業優勢被全球南方國家所取代,亞洲的棉花種植和棉紡業生產在三百年之後重新崛起。對於這個新的階段,作者不再使用“棉花帝國”來描述,而是稱其爲“全球資本主義的下一個階段”。作者認爲,有兩支力量在這個轉移過程中發揮了作用:西方國家內部的民主化和全球南方國家本土資本家的崛起。勞工政治和內部政治的改革迫使原來支持資本主義勢力的國家做出讓步,殖民主義政策也難以爲繼。大多數西方國家沒有美國那樣一個內部的“全球南方”(貧窮的美國南方)來進行產業轉移,相繼喪失了對棉花經濟的控制權。全球南方國家的民族資本主義在崛起中,將自己的命運與民族獨立聯繫在一起,並結合和利用了內在的文化和經濟基礎(比如廉價的本地勞動力和嚴酷的低工資制度),其發展路徑也與戰爭資本主義不盡一致。譬如,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獲得了一個權力集中、管理現代化的體制,日俄戰爭後又獲得海外殖民地,低工資的勞工待遇與政府的信貸支持對其棉紡業的起步非常重要,而其特殊的政治體制則剝奪了工人爭取權利的機會。

  印度1876年大饑荒中的災民。印度因爲採取了棉花單一種植,在19世紀末遇到了嚴重的饑荒

  棉花帝國的擴張過程,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結果之一,是全球絕大部分人口不管情願還是不情願都被捲入到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中來,或者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受益者、參與者、鼓吹者,或者成了它的受害者、批評者、反對者,沒有人可以逃離它的影響。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也將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社會和國家都捲入到自己的軌道中來,將它們變成了自己的附庸、代理人、協調者或管理者。資本主義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它還處在變化之中……

  作者與譯者,讚譽與意義

  《棉花帝國》作者斯文·貝克特

  《棉花帝國》的作者斯文·貝克特是哈佛大學的美國曆史萊爾德·貝爾教授,教授現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美國資本主義歷史、鍍金時代美國史、勞工歷史、全球資本主義課程。貝克特還是哈佛大學資本主義研究項目的聯合主席,也是韋瑟黑德全球史計劃的聯合主席,美國學術協會理事會會員,約翰·西蒙古根海姆紀念基金會的研究員。

  《棉花帝國》簡體中文版由就職於當代中國研究所的徐軼傑博士翻譯,王希教授在序言中將與譯者、作者的相遇稱作《棉花帝國》全球化故事的展示:不同時空中原本互不相關聯的網絡連接在一起,在這裏建構一種共時性

  班克羅夫特獎英文維基百科頁面,該獎被認爲是美國曆史寫作最負盛名的獎項

  不出所料,這樣一部作品甫一出版即備受關注,出版當年即獲得美國曆史最高獎班克羅夫特獎,同年獲得《紐約時報》和《經濟學人》聯袂推薦,這是當年唯一一本同時受《經濟學人》和《紐約時報》推薦的作品。與此同時,《棉花帝國》入選2015年普利策獎最終名單以及阿爾弗雷德和費伊·錢德勒圖書獎以及菲利普·塔夫脫圖書獎。在出版3年內,被翻譯成9種語言風靡全球,簡體中文版由北京大學教授王希、清華大學教授仲偉民作序推薦。

  在整個世界聯繫越發緊密的當下,想要知道我們將要往何處去,就一定要知道我們從哪裏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棉花帝國》。

  精美插圖

  書末保留全部註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