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導報老友週刊

  新知故交都在這裏

  `

  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進攻,黨中央決定:延安的非戰鬥單位一律撤離。1946年11月11日,保育院全體人員帶着孩子們告別延安進行轉移。3000里路,100多個日日夜夜,136個孩子無一傷亡。延安第二保育院用實際行動履行了對前方將士的承諾。

  1953年國慶節,第二保育院畢業的男孩王小懷在天安門城樓向毛主席獻花並陪同觀禮。

  壹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鞏固了陝甘邊區根據地,在黨中央支持下,於1938年創辦了陝甘邊區第一個保育院。

  1944年秋,延安有大批幹部奔赴前線,爲解決這部分出徵幹部的子女寄託問題及部分輾轉從後方送到延安來的烈士子女的撫育問題,中央有關部門研究商定,再籌建一所保育院——延安第二保育院。

  爲了籌建延安第二保育院,朱德總司令和康克清同志親自查看地形,爲保育院選址,最後選中位於延安城北棗園川南面,又靠近黨中央機關的小礬溝的半山腰。1945年夏季,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閉幕,爲了適應革命形勢的急速發展,6月1日,經過半年緊張籌建的延安第二保育院誕生了。

  保育院的大部分院舍是打在山坡上的一排排窯洞。院長由一位在軍事機關工作的不滿30歲的男青年張熾昌擔任。工作人員則是從四面八方調來的,有的保育員、勤雜工只有十二三歲。第一批入院的60多名孩子最大的6歲多,最小的才1歲多。

  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對延安實行經濟封鎖,根據地的物資十分缺乏。但是孩子們的伙食是按延安地區傷病員的標準供應的,每天能喫一頓米飯,一個饅頭,有蛋、肉、雞、蔬菜,是延安當時的最高標準。

  貳

  建院初期,保育院發生了嚴重的麻疹病情,大部分孩子都被感染。病情出現後,全院緊急行動,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工作,60多名孩子度過了麻疹的危險期,全部恢復了健康。繼麻疹之後,孩子中齒齦炎、口角炎、結膜炎、角膜炎、腸胃炎、肛門炎不斷。張熾昌院長經過調查研究,決定用一口鍋專門來消毒孩子們的餐具,一口鍋來消毒用具,兩口鍋整天開水沸騰。兩三個月後,傳染病相繼減少或消滅了。1946年入冬前他們制定了預防傷風感冒的方法近十條。

  蒙古族男孩阿斯林1歲多送到保育院時長得骨瘦如柴,細細的脖子支不起腦袋,兩條瘦腿上鼓着個大肚子,站都站不穩,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過集體生活,院長將他委託給衛生科的王子明同志。這位歷經過長徵的老紅軍一邊幹着司藥工作,一邊負責照顧孩子。他晚上帶着孩子睡,無論喫飯、開會,總是將孩子抱在腿上。經過1年多的悉心照顧,孩子的身體日漸康健。

  叄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進攻,同年8月,胡宗南在延安附近增兵兩個師,戰火隨時可能燃燒到延安。黨中央決定:延安的非戰鬥單位一律撤離,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去。

  1946年11月11日,保育院按照上級指示,全體人員帶着136名7歲以下的孩子告別延安。轉移的隊伍先後踏上長途行軍的征途。每頭牲口背上馱着兩個小木牀,孩子睡在小牀裏,蓋得暖暖和和,長長的騾馬隊行進在陝北高原。1946年11月20日,第二保育院的隊伍到達綏德縣東三十里鋪村時,幾架敵機從遠處飛來,負責瞭望的同志立即吹響警哨。全體工作人員飛快地將孩子們從小馱牀裏抱出來,找好地方隱蔽,來不及隱蔽的,保育員迅即將孩子抱在懷裏,就地臥倒,把孩子緊緊地保護在自己的驅體之下。

  11月底的一個夜晚,保育院隊伍出發,趕在拂曉前到達黃河邊搶渡黃河,以避開敵機轟炸。近千米的河面上,兩隻船往返擺渡,天亮前,孩子們全部渡過黃河。保育院到達晉綏解放區汾陽縣柳林鎮後,他們計劃在這裏休息幾天,再通過一座積雪的綿山繼續前進。正巧彭德懷從前方回延安,路過這裏,他關切地把孩子和工作人員安排在一所小學校,要他們留下住兩三個月。他講:“現在正是天氣最寒冷的季節,在這種時候翻越綿山,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也受不了。”

  保育院從延安出發,受到沿途黨、政、軍領導的關懷。在柳林鎮休整後,歷經3個多月行程,終於在1947年2月中旬到達太行解放區的山西襄坦絲南里信村。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宗旨是“一切爲了戰爭,一切爲了革命,一切爲了孩子!”從延安出發,3000里路,100多個日日夜夜,136個孩子無一傷亡,延安第二保育院用實際行動履行了對前方將士的承諾。

  肆

  1948年3月,保育院奉命遷往河北省平山縣,1949年9月,保育院又遷到了剛剛解放的北平。同年,很早就參加革命,雙手會打槍的蒙古族女英雄烏蘭同志,藉着參加國際婦女代表大會的空,去看望在第二保育院的兒子阿斯林。走在路上她心裏七上八下,不知道兒子是否還活着。當烏蘭見到活潑健康的兒子時,她喜出望外,對保育院充滿了感激之情。

  新中國成立後,第二保育院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0年10月4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通知,第二保育院改稱爲“北京市六一幼兒園”。

  如果說延安第二保育院是一隻搖籃,那它決不是一般的搖籃,那是馬背上的搖籃,是革命的紅色搖籃。

  作者:張娟

  END

  審覈:滿淑涵

  責編:李 鵬

  編輯:楊 晶

  其他人都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