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多年以后,重新梳理中国城市建设的历史,2019年的春天可能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最近,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大城市要取消或放松落户限制。新型城镇化的脚步能不能因为户籍制度改革走得更好些?户籍松绑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年轻人的生活?值得期待。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文件一经发布,这样的表述就引来热议。当然,不同规模的城市情况也不同,放开落户限制的政策也因而有着层次性、渐进性。但对于莘莘学子、农民工兄弟、求职创业者来说,这也更多意味着城市将要敞开欢迎的怀抱。考虑到3亿多流动人口因为户籍限制被拒之门外,考虑到数以百万、千万的留守儿童无法和父母朝夕相处,再考虑到无数年轻人求职就业时因户口舍弃心仪工作,放开落户限制可谓众望所归、大势所趋。

  在线性时间之中追溯改革脉络,可以看到围绕户籍制度做出的一系列调整,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上个世纪90年代的民工潮和大学扩招,助力了城市建设的中国速度。一个流动中国的形成,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也冲击着诞生于1951年的户籍制度,和泾渭分明的城乡二元体系。近年来,从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分,到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再到以积分落户等实现人才流动,户籍制度“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深化改革的坚实步伐,也不断促使我们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

  这样的思考在当下格外迫切。近两年,发生在不少地区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送户口、送补贴、免费住,各大城市在招揽人才上持续升级,力气下了不小。降低落户门槛抢人,实际上间接突破了现行户籍制度的约束,重申“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才”这样一个朴素道理,也证明了过去的落户政策已经无法满足进一步发展需要。不过,此次放开落户限制,意味着户口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以户口抢人”的时代或会走向终结:户口不再是城市发展的“护城河”,人对城市的选择标准将更加多元。相比较以往的被动城市化,如今,人和城市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双向选择的时代。

  城市思考往哪个方向发展,年轻人也会思考往哪里走。在户籍破壁之后,有人担心大城市更强的虹吸效应,将带来部分中小城市的收缩;有人展望人们用脚投票,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也有人研究反城市化现象,认为即便放开了户籍,农民落户城市的意愿可能也并不强烈。这些提醒我们,放开落户限制绝非一劳永逸,城镇化建设还有很长路要走。在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时,不能忘记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在这个意义上,让城市实现人的更好生活,才是努力方向。

  如果说放开落户限制相当于把闸门打开,那么面对奔涌而至的河水,畅通河道、筑牢堤坝,才能让人才和智慧得到充分涌流。更为优质的教育、更为健全的保障、更为公平的就业、更为优美的环境,这些将会取代一纸户口对年轻人的吸引,凝结成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在“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改进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质和魅力”等方面着墨不少,理应得到更多关注。

  时下正值毕业季。评论君的弟弟在留本地工作、去老家省城、奔赴北上广一线大城市之间,选择了第三个。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我深知一线城市的压力,也为他的选择暗暗吃惊。不过他告诉我:“年轻时候艰难点没关系,重要的是能把未来的路铺好。”城市寄托了无数的梦想和期待,为年轻人搭建梦想实现的舞台、创造更加公平的成长环境,这难道不也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初衷和目标么?

  这正是:户籍一纸间,破壁何其难。城市人为本,逐梦好扬帆。

  (文 | 桂从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