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斯海默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現實主義理論並將其命名為「進攻性現實主義」,這是對現實主義理論的發展,同時也是對自由主義理論的回應。因為他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與華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一樣,也屬於國際政治中的結構理論,當然也是汲取了摩根索的思想作為理論假設的基礎。但是不同在於它們回應和解決的問題不同。進攻性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在國家需要多少問題上產生了理論分歧。對結構現實主義而言,國際結構不是國家權力增生的誘因,國家的主要目標是守住權力而非增加權力。而進攻性現實主義則認為恰恰是國際體系的結構是國家爭奪權力的最根本原因,而一國的終極目標是成為體系之中的霸主。從長時空的範疇來看,大國間陷入了爭奪世界權力最大化的循環,無法破解的「安全困境」體現了現實主義的基本邏輯,這也就是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爭鬥的悲劇所在。與經典現實主義的根本分歧在於權力爭奪的原因。經典現實主義認為國家間的權力爭鬥是國際體系中每一個國家的內在權力意志而非國際體系的結構因素所致。由此,可以說米爾斯海默提出了一個不同的現實主義理論,對現實主義理論進行了修正和發展。

其次,進攻性現實主義也是對自由主義的一種回應。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不同在於它們對人性、國家、國際體系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在自由主義看來,國家、非政府團體、國際組織都是國際關係中主要的行為體;人性基本上是善的,能夠彼此合作,由此引申出的國家也是能夠彼此合作的。儘管自由主義也認同國際體系具有無政府狀態的特徵,國際行為體之間的相互依賴,使它們更願意用國際社會的概念來替代無政府狀態的概念。隨著自由主義的發展,慢慢產生了「民主和平論」、「經濟相互依賴和平論」、「國際制度和平論」的觀點,這些觀點對於現實主義的邏輯產生了挑戰,米爾斯海默對於這些「和平論」給予了批判,他分析了美國的現實外交,認為,儘管美國在言辭上傾向於自由主義觀點,但是關起門來,美國也在按現實主義邏輯在行事。通過本書對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以來的大國間政治的歷史考察,作者認為進攻性現實主義是大國間政治思維、行動的邏輯。

最後,米爾斯海默這本書提出了不少亮點。比如,他提出「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以及「水域的阻隔力量」等論點既新穎又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在地面力量的探討中,作者提出海空力量是陸軍的支持力量,而龐大的水體極大了限制了陸軍投送力量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作者認為導致大國要始終追求權力的最大化,然而由於國際體系的外部原因,大國最好的選擇是做一個地區性的霸主。這解釋了英美的特殊性,同時也解釋了英美為何傾向於做「離岸平衡手」的原因。

但是,米爾斯海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也具有一定的缺陷,比如,無法解釋國家間的持續合作問題,篤定中國在和平崛起中也會陷入大國政治的悲劇,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再思考的。


這本書沒看過,態高深了,但是我覺得中國人應該看看,看了之後就會明白,很多時候是很無奈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