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

  近年來,部分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中,出現炫富、炒作明星子女、包裝“童星”、成人化表演、低俗調侃、侵犯隱私權等現象,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近日發佈了《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爲未成人節目再一次戴上“緊箍咒”。廣電總局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操碎了心,未成年人節目又如何合法合規“不觸線”?下面小編爲大家一一解析。

  2019年4月3日,《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正式出臺,要求廣播電視播出機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機構應當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專員制度,安排具有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經驗或者教育背景的人員專門負責未成年人節目、廣告的播前審查,並對不適合未成年人收聽收看的節目、廣告提出調整播出時段或者暫緩播出的建議,暫緩播出的建議由有關節目審查部門組織專家論證後實施。

  原定於2018年夏季播出的《爸爸去哪兒》第六季擱淺至今,《想想辦法吧爸爸》經歷多次延播後最終宣佈未來或以一系列短視頻…...這一系列的改變不禁讓人揣測其與日益趨嚴的審覈監管之間的直接關係。

  一、未成年人節目發展的三個時期

  在《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之前,國內針對兒童、青少年、家庭親子互動類的電視、網絡節目多數被稱爲“親子類節目”,很少有“未成年人節目”的說法。

  筆者認爲這或許有幾方面考慮。首先,“未成年人”一詞更多用於法律範疇,主打輕鬆娛樂的真人秀節目製作方偏愛具有親和力、貼合觀衆的“親子”“兒童”等詞彙;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未成年人是未滿十八週歲的公民,但由於“未成年人”在各個國家被界定的年齡範圍不同,爲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與糾紛,電視、網絡節目儘量避免界定明確的受衆範圍;此外,節目受衆爲兒童或“有孩家庭”的親子類節目可能沒有未成年人直接參與,未成年人親自參與節目錄制的節目又針對其他的受衆,如《爸爸去哪兒》系列的核心觀衆羣主要爲80後和90後。

  “親子類節目”與“未成年人節目”是交集關係。因此,本篇將未成年人節目限定在“未成年人直接參與錄製的中國電視、網絡真人秀節目”範圍內進行討論。

  1

  萌芽期:2003年—2012年

  親子互動節目初現,聚焦普通家庭。

  2003年到2012年部分代表性未成年人節目

  2000年6月,國內首個獨立製作的真人秀節目《生存大挑戰》開播,該檔節目被認爲是我國真人秀節目的雛形。此後,真人秀節目模式被大量模仿或移植,其中最早出現親子互動元素的未成年人節目當屬2003年深圳衛視的綜藝節目《飯沒了秀》,節目名取自“family show”諧音,以真人秀模式爲核心,主打家庭參與和親子互動。用紀錄片手法記錄的《飯沒了秀》在當時的兒童類真人秀節目中脫穎而出,受到觀衆廣泛好評。

  這一時期,未成年人節目較多地聚焦於普通家庭、素人兒童的交流互動與才藝展示,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僅有2005年北京青少年頻道《相約新家庭》與2006年湖南衛視《變形記》抓住青少年角色置換、關注未成年人生活體驗、心理變化等社會熱點話題的新穎節目模式,也有以“闔家大團圓”、“和諧一家人”爲主題的《全家總動員》《快樂寶貝GO》。這一時期,是未成年人節目的萌發期,節目展示才藝的環節較多,正向教育氛圍濃厚,基本奠定了國內未成年人節目的主要基調。

  2

  爆發期:2013年—2014年

  爆款引發“明星+萌娃”熱潮,“爸爸檔”火熱。

  2013年到2015年部分代表性未成年人節目

  2013年年末,現象級未成年人節目《爸爸去哪兒》成爲了親子類綜藝節目的“爆款”。《爸爸去哪兒》引進自韓國MBC電視臺節目《爸爸!我們去哪裏?》的版權和模式,聚焦明星家庭子女,瞄準“中國式教育中”父親角色易缺位的痛點,巧妙地滿足了觀衆對明星家庭生活的窺私慾,一舉成爲2013年綜藝節目收視黑馬。在它的影響之下,2014年隨即有24檔親子節目登陸電視熒屏。

  這一時期,“爸爸檔”設定的未成年人節目扎堆出現,《爸爸回來了》《爸爸請回答》《閃亮的爸爸》等節目不僅名稱相似,在內容上也表現出明顯的同質化;在業界大量搜尋適合上節目、有話題度的明星家庭子女成爲了節目收視的保證,就連才藝展示評選類未成年人節目也儘可能要求明星助陣。一夜之間,“明星父親+萌娃”成爲最熱節目類型,明星子女代言的廣告或使用的產品風靡一時。但在此過程中卻出現了炒作明星子女、過度娛樂消費未成年人等不良現象,也引發了大衆對明星育兒觀念、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價值觀等話題的討論。

  3

  調整期:2016年至今

  政策環境影響下,“萌娃+”模式有所調整。

  2016年到2019年部分代表性未成年人節目

  萌芽期與爆發期之後,未成年人節目進入政策監管加強與固有模式轉變的調整期。

  2015年下半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於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首次提到真人秀節目中涉及未成年人部分的保護措施與限制內容。2016年,廣電總局又再一次點名禁止娛樂媒體宣傳炒作明星子女,監管範圍更加明確。

  政策收緊對具有敏銳“嗅覺”的節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已有廣泛影響力的“綜N代”未成年人節目而言,市場潛力、商業利益與觀衆呼聲決定其製作組暫時不會停下節目製作的步伐,但政策的限制又使他們不得不做出相應調整。例如,爆款節目《爸爸去哪兒》歷經“臺轉網”風波後,一改前三季度全明星家庭的嘉賓陣容,在2016年播出的第四季節目中新增“實習奶爸+素人萌孩”的設定以沖淡節目全明星氛圍;《放開我北鼻》同樣採取了“明星偶像+素人萌寶”相結合的模式,積極響應《關於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的倡導。而一些正在策劃相關節目的製作另闢蹊徑,體現了滿滿的“求生欲”。例如,北京衛視直接抓住2016年元旦正式施行“全面二胎政策”的熱點,推出素人萌娃入住明星家庭模式的《二胎時代》,引發觀衆熱議。

  2016年至2018年暑假這一時期,處於調整期的未成年人節目還呈現出其他特徵。從“爸爸檔”到“媽媽熱”,《媽媽是超人》《不可思議的媽媽》等未成年人節目開始挖掘傳統親子關係裏不可缺失的母性角色,傳遞女性視角的育兒觀。而小家庭概念中的爸爸或媽媽類的未成年節目過度消費、趨向飽和之後,最新出現的“萌娃+鮮肉”“萌娃+萌寵”“萌娃+美食”等形式開始脫離最初未成年人節目必有的“親子”設定,儘量使用自然、可愛、溫馨的渲染手法,更加符合具有較強消費能力的年輕觀衆的口味。

  可以看出,隨着未成年人節目的入場與退場,觀衆和市場對明星家庭的興趣只增不減,仍然願意爲未成年人的活潑有趣買單,“萌娃經濟”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2018年暑期,國內原本有6檔明星親子類的未成年人節目計劃播出,正當業內認爲將再次上演一出“萌娃大戰”時,8月,廣電總局發佈的《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的徵求意見稿再次給“萌娃經濟”潑了一盆冷水。

  2015年到2019年未成年人相關規定梳理

  二、思考:未成年人節目未來發展路在何方?

  通過釐清未成年人節目的範疇,以及簡要盤點近十幾年來此類節目的發展歷程與出臺的相關規定,筆者發現未成年人節目在表現出與其他類型真人秀節目相似問題的同時,其在節目內容與審覈監管等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從2013年爆發期開始,未成年人節目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相比其他類型的真人秀節目,未成年人節目的政策監管的力度和強度更甚。在法理層面是爲了保護未成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無可厚非;在情理上,我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觀念深入人心,社會大衆、節目觀衆天然地對未成年人具有一定保護欲和寬容度;而從觀衆心理的角度考慮,未成年人節目可能會顛覆明星向世人所展示的完美形象,迴歸到接地氣的、瑣碎的、親民的家庭生活中,打破以往熒幕上塑造的神祕光暈,滿足觀衆的窺私慾。

  目前,行業還沒有建立電視節目分級制度。通過商業化運作、媒介宣傳推廣的未成年人節目存在目標受衆不明確的情況,使得炫富、炒作、包裝、表演、低俗、調侃、侵權等一般真人秀節目可能存在的問題在未成年人節目中也層出不窮。

  對此,筆者對未成年人節目未來發展有以下兩點思考。

  第一,嚴守內容界限的關鍵,在於把握好未成年人節目的娛樂化程度。縱觀廣電總局發佈的幾個相關規定,筆者發現,未成年人節目的政策監管始終圍繞着未成年人基本權益的主題。《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劃定了節目過度娛樂化、超越未成年人範疇的內容界限,試圖爲未成年人節目營造良性的內容生態,試圖扭轉浮躁的未成年人節目氛圍。正如本文開篇筆者對“親子類節目”與“未成年人節目”的區分,有關部門對一些越界的未成年人節目,特別是明星子女參與的未成年人節目做出規定,但這不代表“一票否決”所有的親子類題材。適合青少年兒童觀看,或弘揚正向價值觀的未成年人節目或仍然是支持和鼓勵的內容。

  《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節選

  第二,有機結合跨領域元素,也許能改善未成年人節目同質化問題。我國的電視、網絡節目存在一種“羊羣效應”。此前,“萌娃紅利”下,盲目的“羊羣”造成了未成年人節目同質化的情況;現在,政策監管加速了市場的冷靜,理智思考下的未成年人節目將更多地考慮社會效益和教育功能,朝着“智慧型”、“科技型”、“文化型”的方向發展。但是,如果現下的未成年人節目盲目扎堆地往“萌娃+科學教育”“萌娃+傳統文化”或其他某個細分方向峯涌,會不會造成又一次的同質化現象呢?畢竟誰也不知道下一個爆款會出現在哪個路口。總而言之,未成年人節目製作組應該做好在未知領域拓荒的思想準備,要踏踏實實地爭做跑在前面的領頭羊,而不是甘心成爲領頭羊身後的跟班。

  參考來源:

  王娜,《我國親子真人秀電視節目形態及敘事方式研究》

  鋒芒智庫,《“限童令”層層升級,親子綜藝“求生之路”還能否繼續?》

  北京商報,《新規落地 滯播親子綜藝“打水漂”》

  END

  美 編 | 張園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