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OECD)發佈最新一期PISA關注》,聚焦學生的動機與其成績及焦慮程度的相關性。報告指出,學生的動機與成績顯著相關,成就動機越高的學生成績更好。但是,動機強烈的學生,如果只是受到與別人比較或別人對自己的期望的驅動,其幸福感會受損。

  OECD指出,長期以來,PISA主要評價學生的認知成績,但是認知成績只是學校成功的一方面,學生的總體幸福感也非常重要。PISA2015測評問卷中包含了對學生幸福狀況的調查,旨在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生活的滿意度、志向以及社會化程度。

  55個參與調查國家的15歲學生回答了他們在學校和生活中的成就動機情況。他們描述了贊同或者不贊同以下五種表達的程度:我希望在所有課程中都獲得最好的分數;我希望當我畢業時能夠從可得的最好的機會中進行選擇;我希望無論做什麼都是最好的;我認爲自己是一個有志向的人;我希望成爲班級最好的學生之一。

  調查顯示,各國學生的成就動機存在巨大差異。例如,比利時、芬蘭、日本、荷蘭和瑞士,只有不到40%的15歲學生表示他們希望無論做什麼都是最好,而哥倫比亞、以色列、泰國、英國和美國則有超過90%的學生希望無論做什麼都成爲最好。

  此外,學生的成就動機和成績都與學校的社會經濟特徵相關。在所有PISA測評週期,經濟優越的學生和就讀富裕學校的學生(無論其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比處境不利學生和就讀貧困學校的學生,所有科目的成績都更好。同時,在幾乎所有國家,富裕學生比處境不利的學生有更高的成就動機。

  OECD的分析也顯示,動機水平高的學生更可能感到焦慮。在比利時、捷克、德國、荷蘭和瑞士,相對少的學生(不到45%)稱他們希望成爲班級最好,同樣相對少的學生(不到45%)稱他們在考試之前感覺焦慮,即使他們已經準備好。相反,在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新加坡,成就動機高的學生在考試前更容易感到焦慮。

  文 | 唐科莉(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內容來源 | 現代教育報,本文編譯自OECD網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