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綜合 韓濤

  據路透社4月9日報道,中國國家發改委8日公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虛擬貨幣“挖礦”活動(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生產過程)被列入淘汰類產業。

  中國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文件表示,將虛擬貨幣“挖礦”活動列入淘汰類產業,主要是因爲其生產不符合中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硬件市場,存在大量使用“礦機”“挖掘”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活動。一些中國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礦機”製造商。2018年,曾有3家中國公司(比特大陸“Bitmain”,嘉楠耘智“Canaan Inc”和艾邦國際控股“Ebang International Holdings”)在香港申請首次公開募股,打算籌集數十億美元。上週,低迷了一年的比特幣價格迅速回升,首次突破5000美元,10天內漲幅達到20%。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中國突然澆下一盆冷水,準備限制虛擬貨幣“挖礦”活動,其中原因何在呢?

  爲了解釋清楚其中的原因,我們需要了解一下虛擬貨幣“挖礦”到底是什麼?“挖礦”其實是虛擬貨幣“開採”的過程,通過專用“計算設備”投入算力進行“解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因此,看似頗具科技感的虛擬貨幣“挖礦”,實際上是典型的資源依賴型產業。

  根據摩根士丹利2018年公佈的數據,虛擬貨幣“挖礦”的成本中,電費就佔了大約三分之一。2018年比特幣乃至其他數字貨幣的挖礦用電需求達到120-140萬億瓦時 (terawatt-hours),而全球電動車的能源消耗到2025年預計纔不過125萬億瓦時。根據國際能源署2015年的數據,阿根廷全國一年的用電量也纔不過125萬億瓦時。2018年5月,發表於聚焦能源材料的Cell子刊《焦耳》雜誌上的研究則認爲,用於虛擬貨幣“挖礦”所消耗的電力,可能佔2018年全球耗電量的0.3%。

  因其耗電量巨大,所以此前虛擬貨幣礦場多部署在中國四川、雲南等電力豐富的地區。在這些地方,大大小小的水電站星羅棋佈,閒置的水電、低廉的人工和場地吸引了大量礦場前來佈局。

  目前,中國的比特幣“礦場”和算力約佔全球7成左右。專家表示,虛擬貨幣“挖礦”被列入淘汰類產業,很可能與其巨大的潛在能源消耗以及挖礦帶來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電子垃圾生成相關,這與中國當前鼓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所不符。

  根據中國發改委公佈的文件,目前還沒有確定取消虛擬貨幣“挖礦”活動的目標日期和具體計劃,待5月7日結束公衆意見徵集之後會再做計劃。不過有分析認爲,假如虛擬貨幣“採礦”活動遭禁,其製造商可能會將相關業務轉移到其他尚未受到管制的國家。

  而未來以比特幣爲代表的虛擬貨幣“採礦”活動在中國的命運如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