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翻閱世界歷史,很多國家的國民都非土著人。比如,埃及,早已不是那個古埃及,目前的埃及跟文明古國的古埃及基本上沒什麼關係。再拿我們的近鄰,印度來看,幾千年來的不斷爲外族入侵,古印度人基本也不復存在了。

  那麼,漢族是不是外來民族,是不是久居中國之地,還是從外地遷來的民族?這個疑問曾在中國掀起幡然大波。一時間,很多學者都相信了漢族是從西方遷徙而來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梁啓超、章太炎、劉師培等,甚至連政治家宋教仁、袁世凱等人都認爲,漢族人來自西方。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話說,在1894年,一個法裔英國人拉克伯裏出版了一本書,講述了中國文明起源的故事。在這本名叫《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書中,拉克伯裏說,“公元前2282年,兩河流域的國王NaiHwangti率領巴克族從迦勒底亞出發,翻越崑崙山,歷經艱險,來到了中國西北部的黃河上游。此後,巴克族四處征伐,傳播文明,最終奠定了中國歷史的基礎。”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伊拉克兩河流域的國王黃帝(NaiHwangti是黃帝的稱謂),率領百姓(巴克即百姓的意思)從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出發(迦勒底亞也就是巴比倫),四處征戰,翻過崑崙山,歷經千難萬險,來到了中國西北部的黃河流域,並在這裏定居了下來,還傳播文明,最終奠定了中國歷史的基礎。

  在這本書中,拉克伯裏將黃帝認爲是巴克民族的國王,神農是巴比倫的莎公,造漢字的倉頡是但克等等。拉克伯裏爲了證明他推演的正確性,還羅列了中國與巴比倫文明相近之處,足足有近百種。比如,在天文曆法上,古代兩河流域居民與中國人皆採用太陽曆紀年法,置閏月,一年分四季、12月、24節氣。在語言文字方面,拉克伯裏認爲《易經》中的八卦就是古巴比倫楔形文字的變形。在科技發明方面,古代兩河流域居民與中國人都能摩擦取火、開溝造運河、種植小麥、鍛造金屬等,凡此種種……。

  結果沒曾想,這種中國文明起源說,還得到了中國學者的認同。比如,在拉克伯裏《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這本書出版後的一年,中國有個叫宋恕的學者,在他的著作《六字課齋津談》中寫到:“西人謂世有文字始於亞洲之非尼西人,又謂巴比倫字最類中國字,《易》之‘乾’,‘坤’,乃巴比倫呼‘天’、‘地’之轉音。《爾雅》所載干支別名亦然,疑中國之學傳自巴比倫。”

  著名學者、經學家劉師培,在1903年到1906年之間,還在《中國史敘論》中寫到:“西人之稱漢族也,稱爲巴枯民族,而中國古籍亦以盤古爲創世之君。盤古爲巴枯一音之轉。蓋盤古爲中國首出之君,即以種名爲君名耳。”這就是在贊同法國人拉克伯裏的漢族西來說。

  爲此,關於漢族人西方遷移而來的說法,最初還把梁啓超糊弄了。在1901年,梁啓超的著作《中國史敘論》中,梁啓超認爲,黃帝起於崑崙之墟,即自帕米爾高原,東形而入中國,棲於黃河沿岸。然而,到了1922年,隨着北京、河南等地發現了20多萬年前的陶器和人骨,梁啓超才發現拉克伯裏所說的漢族人在公元前23世紀左右從西亞遷來的說法缺乏依據。

  不過,拉克伯裏的說法,在當時中國引起軒然大波,甚至連袁世凱都相信了。1915年,袁世凱掌握民國大權後,廢除了孫中山頒佈的國歌,更改了名爲《中華雄立宇宙間》的新國歌,其中有句歌詞就說“華胄從來崑崙巔”。這個“崑崙巔”,就是法裔英國人拉克伯裏所說的漢族人是從西方遷移而來的。

  參考文獻:

  【《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中國人種考》、《中國史敘論》、《六字課齋津談》、呂思勉《中國民族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