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說有人以隸書線條,筆法入篆書,等等,對這個概念屬實迷惑不清,有沒有高手能解答下什麼叫隸書,楷書,篆書等等的線條。


這篇回答很想寫。但是文中觀點可能不是很成熟。還請諸位大佬指點。

多圖預警。

我們首先必須建立的認識,就是毛筆是軟的。筆軟則奇怪生焉。

筆法

筆法大致可以分成三種:絞轉,提按和平動。

平動最為簡單。使轉和提按則相對比較複雜。對於一個線條,它的兩段大致平行,這基本上就是平動的結果。

在二李小篆中這種用筆最為多見。

李陽冰謙卦碑

所謂絞轉,不妨理解成在行筆的過程中,筆與紙接觸的面,是在不停的變化。這種用筆在篆隸在極其多見。其造成的效果往往是不對稱的,大大豐富了線條的表現。

最愛莫過石門頌,石門頌將絞轉用筆發揮的淋漓盡致。

石門頌

關於提按,這種用筆可以理解成,筆的上下運動。當一個點畫它的外輪廓可能是對稱,並且存在輕重的變化,那麼大致是提按所造成的結果,提按最為明顯的作品,莫過於勤禮碑

顏勤禮碑

除了二李小篆只用到平動這一種筆法之外,其他諸多發帖這三種筆法幾乎是都存在的。(這也是二李被很多人詬病為美術字的原因)

線條

那麼回到原題。篆書線條,隸書線條和楷書線條。

個人認為是這三種用筆相互作用的結果。

對於篆書線條,平動為主,絞轉為輔助。提按最次。

石鼓文

石鼓文線條厚重凝鍊,圓勁挺拔,我個人覺得是篆書線條最為最好的代表。

對於隸書線條而言,絞轉得地位進一步上升。但是在這一時期,提按的作用也得到加強。我們不妨去看一下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

但是隸書線條的發展,也對篆書出現了一定得影響。(對於一邊倒地說隸從篆出,個人更傾向於二者存在一點的相互影響)

袁安碑

袁安碑中平動與絞轉並行,其中也有一定的提按。

關於楷書線條,提按上升到最主要的位置。

大字陰符經

大提大按,但是平動和絞轉也必不可少。這種楷書線條所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

比方說,唐人隸書。

石臺孝經碑

唐隸是一個畸形兒,大量使用楷書線條。怎一個俗字了得。

關於行草書的線條,行草書並未作為官方書體出現過,它的線極大受到正體字的影響。唐朝之前,任然以平動和絞轉為主。

姨媽帖

但是唐朝之後,則變為提按為主。

廉頗藺相如列傳

但是隨著提按的增多,越來越多人發現行草變得「不古」,過度通過提按來雕琢筆畫,使得距離自然書寫越來越遠。這時候,很多人站出來。

比方說,懷素。懷素在自敘帖中的表達的線條我們可以理解成一種篆書線,通過書寫的速度和線條的擺動,去儘力較少由於單一的平動所造成的線條的單一感。

自敘帖

但是提按對行草書造成的影響依然巨大。「草乖使轉,不能成字」,所以,唐代往後,草書大家除了黃庭堅之外,很少有人可與前人比肩。雖然說明代草書有一定的繁榮,但是我們不妨看看那個時代草書大家的楷書。

傅山小楷

傅山楷書中有一片「魏晉氣象」,和同時代的文徵明相比,提按相對較少,使轉相對較多。這為其草書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線條與用筆息息相關。這也可能導致了,很少有五體全能的大家出現。(五體皆能歷史上大概公認的一個是趙孟頫,一個是趙之謙。前者隸書依舊沒有擺脫俗的尷尬,後者說是五體,但是線條則大底都是用一種)

參考文獻:

邱振中《筆法與章法》

宗宏宇《論中國書法線條的審美價值》


來了。

要說起這個問題的答案,說真的,我還有真點不捨得拿出來,因為多少有點不傳之祕的那個意味在裡面。

先說點閑話,那天我在澤壇兄那裡寫字,甘面壁讀十年書,寫到壁字。我說壁的辛下面是幾橫來著?澤壇兄說,兩橫吧?一下子也說不上。我說,不管了,先寫,寫出來是幾橫就是幾橫。

我寫文字一般也是這樣,雙不,不查資料,不抄句子,覺得哪裡看過,想起來信口就說,所以諸仁者,若有會心處,您抬愛了。覺得不對,那就不對,很正常,我經常不對。

篆、隸、楷線條的異同,分兩部分說,一部分說用筆感受,一部分說用筆技巧。

用筆感受,它控制的是線條的質地。這點上,篆隸楷是無分別法,通用的。

在這個無分別法裡面,是兩種,為什麼是兩種?這個世界的物理所限。

你看這個動物,無足兩足四足多足,沒有單數,這就是這個世界物理所限。

砍大樹,倒拔垂楊柳那種不算,拿刀砍的話,就兩種,要麼一刀斬它兩截,乾淨利索。要麼鈍刀來回拉扯,往開鋸,這就是物理所限。

寫字也是這樣,氣力到這個軟毫以後,要再想透入紙張,只有兩種物象可取。

第一種,一拓直下,好像手術刀劃開皮膚,就一下子穿透,沒有來回鋸的。這叫錐畫沙法。一般勁健挺銳的筆毫和厚實光潔的紙張,容易勝任。

第二種,蜿蜒蛇行,向沒有腿的蛇學習,要想取勢,扭著走。這叫屋漏痕法。一般柔嫩委屈的筆毫和生澀粗糙的紙張,容易勝任。

錐畫沙法,屋漏痕法,就這兩種基本用筆,這也是物理所限。

好,下面看用筆的技巧。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的楷書,比如顏真卿,寫得好,有篆籀的意味,高古渾厚,好。

但沒有說這個的,這個篆隸,有楷書意味,好,沒有的。

上兼下,下不兼上。

這並不是唯古,而是楷書中新添加的東西,會衝散我們對凝練的要求,在求學中也容易妨礙我們對用筆的感受。

那麼篆隸楷的意味怎麼體現出來的?

主要三點。

第一點,對待落筆到中鋒這個調整過程的方法。

篆隸用筆,要調正而後動。在落筆原地,會先調整好,基本不會展現調整段。就如同機器,他先調到標稱狀態,然後基本一直維持在這個狀態上。

楷書不然,很多是在運動中再去調整,入紙,過渡,轉入中正,一系列狀態都會呈現在紙上。

也由於這個原因,成人學書,從唐楷入,會比較困難。因為運動中調整的動作,會妨礙人對前文所說的用筆錐畫沙、屋漏痕的感受,那個是根本的,動作是誰都能做。

第二點,對待中段。

篆隸以中鋒平實為主,中不虛。

楷書中段也時常提按。

第三點,對待S狀曲線或轉折處。

隸書筆筆斷開,另起。

篆書S有搭接的,也有一筆蜿蜒的,但是一筆蜿蜒也是平動,上下不起伏。

只有楷書,加以上下起伏的處理,也就是頓筆一類。

調正後動;中段少提按;轉彎處換筆另起。做到這三點,那麼你寫的楷書,別人就會說,有篆籀氣了。


沒有所謂的篆隸線條,篆書就是畫字,隸書是樸素的自然主義,順手而已。

如果有人說有,那是因為他活在清朝。

且慢,那麼多人說篆籀筆法,難道他們都是瞎說?

1.篆籀筆法就是說楷書的,篆隸時代,沒有筆法的說法。清代的篆隸書法,是文盲書法,當他扯淡就行了。

2.隸書是沒有明確學術定義的,只是一習慣性稱呼,或者說,是未完全進化完成的楷書。

3.那麼,草書也有篆籀的說法,也是瞎說?是,草書用篆籀描述,就是扯淡。


篆書,只有簡單的圖案,審美觀沿用著最原始的人的本能。

隸書,是毛筆作為實用工具後產生的過渡性字體。審美觀建立在「效率優先」原則上,比篆書要進步。

楷書,是毛筆作為書寫工具的終極形態,審美觀建立在哲學概念上。至少在毛筆工具階段,代表著最先進的思維狀態。

只用篆籀來描述楷書,是落後的方法論,是修正主義,不辨證。

為什麼還能用?因為書法文盲還比較多。特別是那些一輩子只讀過幾句三字經的「老派寫字人」。

那大學教授也說?不這麼說怎麼KA飯。

不說些領導聽不懂的,怎麼評職稱。


古人說,篆書一筆、隸書三筆、真書八筆。

篆書一筆,篆書線條均勻,結構勻稱,不管直線還是弧線,嚴格說只是一種線,筆法也最簡單,主要是中鋒行筆。

隸書三筆,即波勢、橫筆、豎筆。這裡的隸書,主要是東漢成熟的八分隸書。波勢,指雁尾,主要有橫、斜兩個方向。橫筆,根據形狀,有覆、橫、仰三種狀態。豎筆,根據形狀,有努、縱、裹三種狀態。嚴格說來,用真書的點橫撇豎捺來分析隸書不太合適,有些筆畫,既是丿又是豎,所以用波、橫、豎三筆來概括足矣。

真書八筆,即我們熟悉的永字八法,側、勒、努、啄、趯、掠、策、磔,線條狀態豐富多樣。

這三種書體,都做過正體,即書法史上所說的廣義的「楷書」(所以上面的楷書用真書稱呼)。字形逐漸由圓變方,筆法和線條也逐漸複雜。


這時候就該召喚神器【奧卡姆的剃刀】

康裏巎巎:你說說我是啥線條?


寫法是有曲別的。比如篆隸的起筆筆筆藏鋒,不允許出尖 而楷書不同,基本為露鋒藏鋒並用。可以多看看魏碑,會對線條理解更多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