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微博上很多人在吵架,以及站隊。挺馬東還是站許知遠?

原來是許知遠的訪談節目《十三邀》第二季開播,首集採訪了馬東,前些天沒看節目,不曉得訪了什麼,但也或多或少已經知道其熱議呈爆髮式遞增,有些人為了站隊達成一致,和自己的朋友開撕了,更別說路人和喫瓜羣眾。

8月末上線的節目,到今天,能看到的結果,似乎只剩下兩種:一種是瘋狂diss許知遠的矯情、知識分子自居的清高、直男、偏執、自不量力、老派思維的守舊,但盛讚馬東的透徹;還有一種是為許知遠稍作辯解。

而diss馬東的,幾乎沒有。局面很尷尬,和許知遠自己節目裏中一些沉默和尷尬瞬間一樣,直接呈現在我們眼前,不加掩飾。

比如在搜索框裏搜「馬東 許知遠」,出現的新聞,看標題,也知道是其文章和絕大多數人(或者說自媒體想要引導的)是什麼立場。

我關注了這個話題,但是一直沒來得及看。直到今天朋友來跟我討論這個話題,才趕忙補上了這一集。

先分別說說我對許知遠和馬東的印象(都沒有深入瞭解和研究過,二人對我來說都是路人),再來說我看完這不到一小時的訪談感受。

許知遠。

以前看過一點點他寫的《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看的時候還蠻小的,好像是高中,到現在幾乎沒有印象。

後來再聽到他是因為單項日曆和單向空間,在各類文創品牌還沒爭相做自家日曆時出周邊時,單項日曆是很多文青和知識分子的不二之選,除了字體不統一之外,沒毛病;而單向空間和其自媒體,也是服氣的。選的書,做的沙龍活動,營造的看書氛圍,是想要引導大眾或者有共鳴的人走向深層閱讀和思考的,沒毛病。

甚至可以說在出版業、平媒式微的年代,做這樣的事,還挺值得佩服的,而許知遠作為這個品牌的領頭人,沒有把它做得讓人扼腕嘆息沒有讓人徒生時不待我的抱怨,不管你對許知遠這個人認知如何,人家做得有樣子,還不錯,你得承認,不容易。

再後來,搜某個人的素材,無意間看過一集《十三邀》,沒有轉粉,也還是路人。但《十三邀》這個節目給我的印象很好。在各類訪談節目裏是清流類型,不浮於表面,想要探究一些深層的問題,不躲避質疑,讓不同價值觀自然碰撞,而不是如大多數訪談主持帶著想要獲得大眾認可的答案而去發問,問題一提出你都知道嘉賓會說些什麼,因為主持人知道大眾喜歡什麼答案,所以絕大多數訪談主持人提出的問題並不是發問,而是引導。

你們都不曉得,能在一個訪談類節目裏看到尷尬的氣氛在持續蔓延,還是客觀和中立的,多麼不容易。以前我做採訪時,現場那些尷尬的瞬間都是會變成廢片待在回收站的,後期最好只讓人看到精彩、衝突、勵志、完美、有槽點的對話和現場,重要的是要讓大眾聽到看到想聽到想看到的,而不是你真正問出了什麼以及得到了什麼答案。

而《十三邀》中,許知遠算不上一個好的主持和採訪者,比如他的提問方式和控場能力。但有一點很吸引人,你起碼能聽到一些你想知道或你從沒思考過的答案和問題,他有自己的邏輯,他把他的憤怒和焦慮都拋給你,不管大眾是不是真的感興趣,不管對方是不是接的到,對於想知道的答案,會窮追一波,他的節目(不是他本人)呈現多於引導,即便有許多很尷尬很衝突很無聊的瞬間,包括那些沉默的無言以對的瞬間。難得。所以好看。

當然,你也不可否認這就是許知遠和《十三邀》的特色之一,他認為尷尬和窘迫本就是對話、人生和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他不避諱,給你看。


就說提問能力,真的一般。看提問能力主要看臨場,因為常規問題都是re好的,根本看不出問問題的能力。而臨場的問題,看問馬東的問題就知道了,很一般,不能說爛,就是一般。但是十三邀是個好策劃倒是真的,反儀式感也是一種儀式感,反而讓他具備了自己的節目魅力。


還行,起碼真誠。看過《易時間》嗎,裡面的主持人問的問題感覺都很流於表面,然後易她自己總結人物的時候又蠻深刻的。不過我有時會懷疑易的總結是她單方面的看法,畢竟呈現給我們的節目並沒有那麼深刻。

而許知遠這種呢,沒有刻意總結採訪對象的特點,只是單從他好奇的角度去挖。他在挖的過程中是不知道能挖到多深以及挖到什麼,就是這種未知,讓我覺得即使是尷尬了,那也是真實的反應。這種節目該問他的提問能力嗎?這種節目的提問能力嘛運氣好的話會顯得很高超,運氣不好就會尷尬。看採訪對象,也看許的狀態,還看許和採訪對象的關係……難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