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文學著作不少,成功的電影作品也不少,然而一旦當這兩種不同偏重的載體相互結合時,總是會削弱彼此的特長,尤其當文字閱讀者在觀看文學電影改編時,總是容易以根深蒂固的偏見去比較文本與影像的差異,畢竟文本擁有多重解讀的彈性空間、特殊的寫作手法,一個好的文本一旦進入讀者空間便開啟了屬於個人的詮釋,當然電影也是如此,然而由於它最初已經被所謂的影像限制,導致觀影者容易被動地延伸自己的想像,因此當小說改編成電影時往往會跑出一票嚴苛的讀者羣東比較、西比較,批評哪裡沒有還原、哪裡是電影自行增加的劇情、角色選擇有沒有符合、演員演技有沒有到位等等,而電影本身又被許多外在要素如演員、劇本、配樂、分鏡、導演的功力、整體的節奏所影響,所以導致文學改編電影有一定的困難。然而文學領域裡有許多現成的好劇本、以及受到其影響的羣眾,而一旦電影成功,也會有許多觀影羣眾回頭去看文本,所以這種互利互惠的形式讓許多文學改編電影依舊盛行。

      而以下是我近期看到有關文學的電影,有新片也有舊片是因為我容易想到什麼就去看什麼,而這些是我覺得很不錯,有衝動想寫心得的電影們,有些內容充斥主觀與印象式的想法,也請大家多多包涵。

 

1.追緝聶魯達(Neruda)

推薦閱讀:聶魯達《雙情詩: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

      雖然看過一些以作家為原型的電影,但《追緝聶魯達》卻跟我過去看過的完全不一樣,通常一般不是像《瓶中美人》一樣直接用線性敘述作家的一生,不然就是像《黃金時代》透過不同的人口述、間接組合成一個作家的形象,然而這部電影從開頭就讓我抓不到頭緒,完全沒有敘述到聶魯達任何的生平背景,僅僅從智利共產黨被迫害開始講起,而身為智利共產黨員、兼世界上最偉大詩人聶魯達當然便展開了一連串的逃亡旅程,特別的是這部電影主述的旁白正是奉命追緝聶魯達的警員奧斯卡,所以在他口中聶魯達就像一隻奸詐狡猾的小老鼠,每次貓剛聞到氣味時,老鼠早已經消失無蹤,而如命運作對般,每每奧斯卡到達一處,只能抓著聶魯達刻意留下的線索乾瞪眼,而身在遠處的聶魯達卻仍能悠遊自在地流連在妓院與酒館中、大聲地吟詠自己的詩歌,看似永遠結束不了的遊戲,然而一直到接近尾聲才令人恍然大悟,原來奧斯卡怎麼樣都抓不到聶魯達,是因為電影刻意用了小說常見的後設手法(有點難以解釋,但類似於《蘇菲的世界》或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敘述手法),這讓主角瞬間淪為配角,緝兇之行變成尋父之旅,魔幻般的故事情節,使這部電影顯得驚奇而別緻,而當奧斯卡這個角色的意義被魔法解開時,他最終能見到他的父親嗎?雖然爆點講了一大半,但我想還是留下來給有興趣的人去看吧

      而在這部電影中其實追緝只是一個手段,真實的我們彷彿也跟著警探奧斯卡追隨著聶魯達的足跡,透過那些遺留下的足跡、慢慢地瞭解聶魯達的為人,然而導演並未刻意神話聶魯達,他政治性的詩歌確實擁有鼓舞無產階級的力量,而他的情詩一唸出來便讓大家如癡如醉,然而看似與窮苦人們一條陣線,因共產黨身分受到政治上遭到迫害,實質上聶魯達的聲望已經將他定位成一個特權階級,就算逃亡中也夜夜流連於妓院縱酒高歌的聶魯達,是否纔是身為詩人的本質呢?導演塑造出一個多面向的聶魯達,狂妄、浪漫、自大卻又憐憫於大眾,雖然我欣賞於聶魯達的一些詩歌,但我並不清楚到底真實聶魯達的個人魅力有多強大,也許正如電影所呈現來的是既複雜而矛盾、貴為詩歌之天才卻又擁有凡人般戲謔的理想份子吧。至於這部片中另一個角色警長奧斯卡也是故事裡一大亮點,我對賈西亞貝爾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那部電影開啟了對中南美洲的想像,以及對切格瓦拉的愛),然而到了這部我又更喜歡他一點了,奧斯卡在整個故事裡被設定為一個笨蛋警長,怎麼看都很可愛,表面上一直視聶魯達為畢生敵手,但事實上與跟蹤狂沒什麼兩樣,用他用過的東西、看他遺留的書、還上他之前的老婆,之前看到網路上的影評有的說這部片隱藏了他們兩人關係上的曖昧,有的則說他們是父子之情,總之兩人之間亦友亦敵的關係,怎麼解讀都相當有意思呢。

  

 


2.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

推薦閱讀:石黑一雄《長日將盡》

      會回頭去看這部電影,原因來自於前陣子剛看完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個人實在太喜歡,外加上也頗欣賞《沉默的羔羊》裡的安東尼霍普金斯,想看他要如何演繹內心戲非常之多的史蒂文斯,所以立馬跑去租回來看。當然因為先看了小說,所以相較之下一定會受到原著影響,然而這部片卻沒有讓我失望,基本上整體的人物選角、劇情架構八成以上都很忠實地還原自小說,尤其是某些我非常喜歡的細節,例如年邁的史帝文生父親出去伺宴時,緊張到汗水幾乎要從鼻子滴下來到湯裡的情形,當時在看小說時就已經想像過電影可能不會這麼詳細地關注在這種細節上,然而這部電影還真的還原了,同時許多情境幾乎絕少偏離我閱讀時所想像,與小說一樣擁有一股英國式優雅而壓抑的氛圍,也是我少數看過整體的調性、色彩與原著非常相近的電影。

      然而許多小說的魅力卻也因為電影視角上的限制而被犧牲,說到小說的架構,是建構在年華已逝的總管史蒂文生展開一段有目標性(找回前任女管家)的英國西南部旅程上,而旅途中所見、所想、所回顧的一切正是這部小說的核心,作者透過不斷穿插著回億的方法來讓讀者慢慢了解主人翁的一生,有點似於作者另一部小說《別讓我走》的解謎式追憶,只有當讀者越看到後面才能越完整地拼湊起主角畢身奉獻的管家生涯、以及其開頭花了一些篇幅定義出史蒂文生信奉的「偉大」與「尊嚴」是如何在最終被翻轉,同時他與女管家肯頓小姐過去的關係,也都是藉由這些片段組織起來,所以說小說刻意讓整個故事破碎地散落在主角的回憶中,加上已經融合了史帝文生主觀的看法與信仰,導致了讀者始終在限制視角中被牽著鼻子走,卻也更加深了想往下看的魅力,這便是電影比較難以企及的部分,畢竟電影只能透過比較外顯的事件來鋪排整個進展,同時幾乎都把視角放在過去,因此反而好像史蒂文生被動地被情節牽著走,比較少看到制約他行動的理由往往是來自他內心自我的思索,使得他的忠誠、固執或說是不近人情的性格較被單調化,此外,雖然安東尼霍普金斯演得很好,但是他的長相比較偏老,所以實在看不出來有經歷過年歲侵蝕的感覺,這也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

     其實除了結尾外這部電影真的已經非常符合我對原著的想像了,特別是我個人本來就很喜歡英國文學裡那種有點病態的優雅XD,這個故事彷彿就像敘述一個精緻的藝術品上出現了一道裂痕,終致崩壞的貴族社會,已經消亡的日不落帝國,在長日將盡時回顧過去才恍然大悟的史帝文生,也許有人會採取批判他的角度,但其實我個人反而是抱持著比較同情的眼光,總之,雖然是介紹電影,但真的非常推薦大家去看這本小說。

 


3.情書(ラブレター)

推薦閱讀:巖井俊二《情書》

       這麼晚纔看這部經典老片令我有些汗顏,而且想看的理由還是因為好奇柏原崇到底有多帥?!感覺一開始的動機還真是不純XD,不過看過之後得到的反而得到更多,甚至之後還陪我姐又看了一遍,可以見得我真的相當喜歡這部片。雖然這部片被定義在比較多少年少女喜愛的「純愛」電影之列,所以純粹的愛情想必是吸引大家的要素,但是我倒覺得這部片不僅僅只是愛情片,其在描述死亡的議題也令人感到相當的深刻。故事很簡單,講述女主角博子走不出其未婚夫藤井樹意外身亡的事實,於是寄了一封信到未婚夫的舊家地址,事實上卻寄到了另一個同名同姓、也叫藤井樹的女性家裡,陰錯陽差後兩人開始通信,慢慢地從博子與女藤井樹的信中,勾勒出這個已經不存在的男主角。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知道博子與女藤井樹都是中山美穗演的,總之不知道是因為她演技太好,還是我眼盲= =,看時一直覺得這兩個人是不同人演的,後來知曉後,只覺得身為整部戲靈魂的中山美穗真的非常厲害,在詮釋這兩個性格迴異的女性時,你可以從動作、與聲音中完全區別兩人,甚至不會被她們一樣的外貌所影響,然而相同的外貌卻在劇中可以說是串連起她們與死去藤井樹的一個重要符瑪,如同「藤井樹」這個相同的名字,則是聯繫起男女藤井樹的一個重要象徵,總之這樣的巧合讓整部電影中形成了一個迴圈,看似博子透過寄信給女藤井樹去尋找死去的未婚夫,其實反面來說死去男藤井樹也透過博子傳遞了信息,讓女藤井樹找到了他。如果從未婚妻博子的角度來看,找到的是一個有些悲傷的現實,相反地,從過去同學女藤井樹的角度來看,卻是尋得一個回憶之中的驚喜,這種多重兩面式的結構彰顯了導演的巧思,然而儘管回憶與愛情的美好,卻脫不出這部電影是以死亡為命題,因此死亡在兩個人身上又分成了兩條線互相交集,博子是走不出死去未婚夫的傷痛、女藤井樹則是被父親死亡的陰影所影響著,如同當女藤井樹知道男藤井樹早已因山難死去時,她回憶起的是於父親喪禮後看到雪地中結凍的蜻蜓。當然,最終也許因為女藤井樹,博子釋懷了,真正面對未婚夫的死亡並與他道別,其在雪地中大喊「你好嗎,我很好」,這是她一開始寄信的第一句話,而女藤井樹在病牀上也喃喃地念了這封信,也許她與博子都只是想告訴那些死去的摯愛,她們很好,她們已經往前走了。

      這部電影雖然感覺是一個淡淡的愛情故事,但整體的故事真的非常精緻抒情,同時身在雪國的畫面無論怎麼拍都如詩如畫,配樂也十分好聽,我想巖井俊二被奉為文青的偶像不無道理,此外,真心覺得浪漫到百分百擊中我的心的借書卡的橋段,雖然在宮崎駿的《心之谷》裡頭就有類似的情節,但在這部裡又更昇華了一層,我想這種老式的浪漫在未來應該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就只能看看電影乾乾過癮了吧!!!

 

 


4.關原之戰(関ヶ原)

推薦閱讀:司馬遼太郎《關原之戰》

      因為本人曾經超迷日本戰國武將石田三成(受到遊戲無雙、Basara系列以及漫畫《華姬》的荼毒),外加上看到是蠻喜歡的岡田準一飾演石田,所以《關原之戰》在日本上映時就有特別關注,而在臺灣上映後,連司馬遼太郎的小說都只看了三分之一,就興致勃勃的衝去看,所以說還無法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所以我只能單純就電影與我個人的喜好來分享一下觀影的心得。一看片名當然就可以知道這部片是要描述日本戰國時期非常重要的戰役之一的「關原之戰」,而我們的主人翁正是西軍一方主要的參戰者石田三成,這場戰爭號稱是「決定天下的戰爭」,幾乎全日本的地方勢力都參戰了,同時在日本常常用東、西軍的名稱也是源於此場戰役,看似規模之大,雙方勢力彷彿也旗鼓相當,然而卻在短短幾小時內就分出勝負,可以說是一場相當詭譎的戰役,然而從結果往前回看,從先前整體的佈局、勢力的消長,我們就可以瞭解,其實從一開始,勝負就已經決定了,或許可以說這場戰役是苟延殘喘、分崩離析的豐臣政權的一個重大轉折,也是後來毀滅在德川家康手中的導火線,這也使石田三成留下非常多爭議性的討論空間。

      由於我個人的偏愛,導致還蠻難討論石田三成的><,但我還是會盡量客觀地評斷他,石田三成算是近代被翻案的特別武將(在德川幕府時他可是一直被定義成大惡人或叛軍一類的),然而實質上的他其實稱不上是武將,倒比較是豐臣家底下的高級文官(五奉行之一),如果論實權他其實不及五大老(因此後來西軍名義上的大將還是毛利輝元),還與豐臣家武鬥派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交惡,間接分崩了豐臣家,但自己身為豐臣家繼承者之姿,又難以容忍德川家康一步步侵蝕,於是挑起了這場戰爭。其實在小說與電影中非常明顯地偏好石田三成,將他塑造成一個直言不諱、擇善固執的人,同時把他失敗的原因歸納他太想貫徹自己的「正義」,甚至在電影裡還有特別引用了孟子的話,說明他出戰的理由是來自於義與不義的選擇,至於德川家康則被塑造成狐狸一輩,透過不斷地拉攏豐臣家的人,對立豐臣家文治派與武鬥派,同時私下不斷忍耐著被糟踏就是為了換取稱霸的野心,透過這兩個正邪的雙方牽扯出其實不單僅只是豐臣家與德川家選邊站的對抗,其實反而揭露了戰國時期人人為己的利益糾葛,而這種派系的鬥爭小至後宮──高臺院與澱君、中至豐臣家──文治派與武鬥派、大至五大老之間的派系糾葛,每個人都在盤算怎麼樣保護自己的利益,也因此石田三成的主角光輝正是在這些人的映照下才能發揮出來,其實他自己也知道豐臣家到末期長年爭戰朝鮮,已經不得人心、民不聊生了,但是卻還是為了保護主上的遺孤秀賴、並渴望進而彌補、改變一切頹勢,而決心一戰,雖然在現代人眼中這可能是一種愚忠,然而就武將生涯來說這肯定是一種溢美之辭,總之石田的悲劇信仰奠定了這部電影的導向,當德川勢力早已勢不可檔時、盟友一一背叛時,最後他先選擇了逃跑,而非自盡,我過去常常很糾結於這點,那時他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場戰役的徹底失敗,他會覺得他錯了、或是後悔嗎?而電影卻給了一個較特別的思索,認為是他還想活著看看那些在意他的人,並傳達出他心中不變的正義,也許石田的固執確實註定了他的失敗,然而卻也成就了他敗者所遺留下來的美學。

      最後只是想小抱怨一下,其實我個人不太喜歡小早川秀秋這個叛徒,身為豐臣家養子,想要關白頭銜而加入西軍,最後又在關鍵時倒戈去德川家的東軍,他本來就是名副其實的見風轉舵的人,然而整部電影裡頭似乎很想翻轉他的形象,讓他在決定倒戈前的最後不斷猶疑而出了差錯,並搭配上最後他對石田三成懺悔那段,讓這個人完全洗白,當下看時實在覺得太矯情了點......。   

  

 


5.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

 延伸閱讀:強‧克拉庫爾《阿拉斯加之死》

      電影《阿拉斯加之死》改編自同名的報導文學作品,而這個真實事件據說在美國也有許多爭議性,故事敘述美國大學生克理斯多夫‧麥肯迪尼西奇妙的流浪之旅,看似與現今流行的揹包客旅行不謀而合,然而實質上這部電影傳達出更深層的一層社會省思,無論是功利社會與精神追尋的衝突與矛盾,還是人為何而活的大哉問,透過這個年輕生命的消逝,彷彿讓我們看到對生命意義的終極探問。其實整部電影在名稱上就破梗了,我個人覺得如果可以保留一點懸念應該會更好,不過這部戲更重要的大概還是整個旅途的過程,如同一般大家熟知的公路電影,那漫漫的路途上,主角邂逅了各式各樣的人,有嬉皮、農場的人、退伍軍人等等,他們一步步幫助主角完成他的夢想,而整整兩年的準備正是為了捨棄社會的一切,進入美國最後一塊淨土的阿拉斯加荒野中與自然共存。

            其實這部電影特別的地方是總共分成三條線來交叉主述,第一條是主角過去的家庭線,也就是討論了他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導致了他的行動的動機,第二條則是他在準備途中遇到的人事物,其實在這中間的旅程中他受到許多人的幫助與分享,漸漸也使他過去的心態產生了些微的轉變,而第三條線則是他在阿拉斯加孤獨求生的紀錄,在荒野之中他得到過去他所渴望的一切,卻也瞭解他失去的東西,最終頓悟,或許是說成長了,然而結局是原諒、和解還是遺憾,可能就是個人有個人的理解了。老實說看過這部片我才發現原來美國有多美,過去雖然看過很多好萊塢影片,但都只膚淺地瞭解美式繁華的一面,卻絕少看到那裡豐富的自然環境,無論是大峽谷激流、太平洋屋脊步道,還是在阿拉斯加的曠野之中,光看看這部電影中拍攝的美景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像主角那麼醉心於大自然,渴望回到大自然懷抱的人。而電影中主角的選擇除了源於自己的家庭背景下的傷痛、也是對這個消費主義社會做出的抗爭,其實相信無論任何人可能都質疑過,身而自由的我們,在這個社會中卻彷彿被無止盡的物慾控制、囚禁,被定義為只有錢才能彰顯個人的價值,擁有得越多才是人生的贏家,然而這樣汲汲營營的一生真的就是所謂的幸福嗎?於是主角克理斯多夫在電影裡捨棄了他過去擁有的一切物質,將自己所有的存款都捐出去,捨棄父母贈與的汽車,轉而從流浪中追求心靈上的成長,雖然最後是以悲劇收場,但是其實從他的旅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生命透過這一段段的路途中,找到了出口,唯獨有走過這一遭他才能理解與他人分享的意義、或是與他父母達成真正的和解,如果他沒有逃出社會的這段日子,或許他永遠也無法解決心中的傷痛以及對社會的憤怒。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他利用極端的作法是錯誤的表現、也認為他自己狂妄的理想傷害了的家人以及浪費了生命,然而每個人所選擇的人生不盡相同,誰又可以去譴責誰的生活方式呢?生命是掌握在自己的身上,我個人還是傾向於認為只有自我纔有最終的決定權,也只有自己才能找到自我生命中真正的信仰與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