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

晚安曲《十二》/留聲玩具

文/南川大叔



01


這幾天,到處都在刷一個流浪漢。

 

這個蓬頭垢面、衣着髒亂的流浪漢甚至比某些光鮮亮麗的明星們更火。



這全都是因爲,他與我們平常所想象的流浪漢有所不同。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能淪落到去流浪的人,可能多少精神有點問題,沒有一技之長,找不到回家的路,也無法適應這個社會,所以纔會去撿垃圾。

 

可這個流浪漢,他非但精神沒有問題,還談吐清晰,出口成章,他熱愛讀書,對中國古典文學頗有見解。

 

《左傳》《論語》等著作,張口就來,說得頭頭是道。



一開始,有人注意到了他的不同,於是就拍了小視頻,發到了網上。

 

沒想到,他火了。

 

有越來越多的人,蜂擁而至,尋找這個流浪漢,大家圍着他,舉起手機,希望從他這裏蹭一點流量。


某app裏的盜版賬號


隨着關注度越來越高,他的身世也被傳得神乎其神。


這位流浪者原本是復旦大學的高材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一個幸福的家庭。


可因爲妻子和孩子在意外中喪生,他性情大變,看破了紅塵,從此開始撿垃圾爲生。

 

他被塑造成了“流浪大師”。

 

這位大師聲嘶力竭地一遍一遍向人羣喊話,說着自己真實的想法,可是沒有人理他。


人們還是舉着手機,像蒼蠅見了血一樣,爲了拍到大師而不顧一切。



大師說:我不是復旦的高材生,我只是讀過大學。

 

人們說:拍大師,誰拍到他誰就能火。

 

大師說:我沒結過婚,我精神也沒問題,我只是願意撿垃圾。

 

人們說:大師其實是我鄰居,我以前和他認識。

 

大師說:我不是大師,我只是愛讀書而已。

 

人們說:大師的視頻能賣錢,五百一千一條的都有。

 

大師說:希望你們別再打擾我的生活。

 

卻有許多年輕漂亮的姑娘找到他,聲稱自己要嫁給大師,還有人專門開着豪車來找大師交流思想,更有許多人承諾要捐助大師……




這些人,無一例外的,都舉着手機,竭盡全力地捕捉着大師的一舉一動,生怕錯過了什麼“賣點”,讓自己損失慘重。



而走的時候,“他們只揮了揮手機,沒帶走一點垃圾。”

 

人們唯利是圖許久,網絡把這一特性推向了高潮。


拍好看的花田能火,於是精心維護的花田被踩壞;


拍可愛的貓貓狗狗能火,於是人們見到貓狗就衝上去一頓“蹂躪”;


拍優美的景區能火,於是原本清冷的景區門檻都被踏破……

 

如果不是還有法律限制着他們的最低線,可能什麼殺人放火的事都會有人去做。

 


02


其實不只是短視頻平臺,如今整個社會,都充斥着金錢至上的味道。


明星們爲了圈粉、奪眼球絞盡腦汁,而真正的藝術家卻無人問津。

 

電影被宣傳得精彩非凡,去看之後卻常常讓人感到上當受騙。

 

餐廳真正好吃的沒幾家,排行榜上的高分多半都是刷出來的。

 

景區裏真正值得遊覽的風景沒多少,倒是仿古的建築和購物街到處都有。

 

蔣勳在《生活十講》中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爲受害者。”

 

前一陣子,央視專門批評了一些明星流量造假的行爲。



如今衡量一個明星的價值,不再是通過他的作品,而是通過他的流量。

 

他的流量越大,他能帶來的經濟價值也就越大。

 

於是就有了刷粉、刷流量的行爲。

 

於是就有了很多沒作品、沒能力卻整天能在觀衆眼前晃來晃去的“流量明星。”

 

觀衆們不得不欣賞着他們尷尬的演技、被迫接受着他們的八卦新聞,成爲爲流量時代買單的受害者。


而那些流量明星自己,也要隨時擔心自己凹的人設會不會坍塌,自己塑造的海市蜃樓會不會幻滅。

 

在最新的一期綜藝節目《我和我的經紀人》中,朱亞文和經紀人團隊開了一場總結會。

 

在過去的一整年中,朱亞文都在努力工作,全年只休息了十天。

 

可他的成績卻好像並不能讓經紀人滿意。


經紀人犀利地指出,朱亞文根本沒有年輕粉絲,而且女性粉絲比較少,這導致粉絲經濟不能最大化。


 

朱亞文無比疑惑:


“你能夠挑選喜歡你的人嗎?”


“難道說演戲是爲了圈粉嗎?”

 


朱亞文希望能夠通過作品來打動真正喜歡自己的人,吸引真正適合自己的粉絲羣體,而不是刻意營造一個品牌形象或者爲了市場去改變自己的形象。


可經紀公司並不關心你拍的作品好不好、質量怎麼樣,他們關注的只是你的市場價值高不高、人設凹得好不好。

 

在他們眼裏,藝術和商業,好像永遠都無法兩全。

 

其實並不是不能兩全,而是太過追名逐利的心態,讓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

 


03


春節檔大火的電影《流浪地球》,就是一個打破娛樂圈既定規則的範例。

 

它不爲流量而生,卻是爲觀衆而生。


它因爲導演的科幻夢而起航,以夢想成真而結尾。



在它之前,觀衆們已經看過了太多掛着羊頭賣狗肉、騙人們進電影院的劣質電影了。

 

這部電影在上映前幾乎沒有任何宣傳,又是中國本土很冷門的科幻題材,卻僅僅在上映一天之後,就口碑爆棚,掀起了全民狂歡式的追捧。

 

人們紛紛買票,走進電影院去二刷、三刷,還不遺餘力把它推薦給身邊的人。

 

這部電影中,沒有一個所謂的流量明星,卻讓許多人都潸然淚下。



它一舉衝進了中國電影總票房的前三名,直到現在還依然在影院上映。


如果根據“眼球經濟”的理論,只要是不夠吸引眼球的,都應該被放棄的話,這部電影可能根本就無法上映。

 

可是它不但上映了,還成功了。


因爲它背後,還是有那麼一羣,不完全是爲了利益在努力的人。

 

導演郭帆是個科幻迷,他接拍這部電影完全是因爲當初找不到人來拍,而他做導演的初衷就是拍科幻,於是就決定開拍。



拍科幻極爲燒錢,他把自己的房子都賣了,錢依然不夠,他便“忽悠”好友吳京來客串。

 

吳京拍着拍着才發現,自己從客串變成了主演,還沒片酬可以拿。


本着朋友的義氣,他放棄了片酬,又拿出了六千萬救急。



而這部電影片酬最高的演員,是處於半隱退狀態的吳孟達。


所謂最高的片酬,也不過只有20萬,和那些動輒幾千萬的明星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


吳孟達今年已經是花甲老人,他進組之後,經常拍戲拍到缺氧、回家之後痛哭。

 

他甚至想過中途放棄,認爲實在沒理由這麼大年紀了還來受罪。



可他看到其他的演員們,都在爲了這部作品而努力,本着演員的敬業精神,他也決定拼一次。


他剛拍完這部電影,就立刻回香港住進了醫院。


事後,他卻說,感覺這部電影,是他有生之年最拿得出手的作品,值了。



不止是吳孟達,其他演員拍攝的過程也很痛苦:


他們常常帶着和體重差不多的裝備拍戲、吊威亞;


休息只能平躺在地上或者被吊起來;


只能穿着紙尿褲拍戲,因爲衣服脫下來太麻煩;


有時候拍着拍着就不自覺地跪在了地上;


每天渾身的關節都會刺骨的疼痛……


李光潔吸氧


如果是爲了錢,他們完全不必做到這種程度,如果是爲了成功的結果,他們可能根本不會接拍這部電影。


讓他們堅持下來的原因,不過是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它值得被守護、被付出、被完成。


用心和用錢澆灌出來的東西自然是不同的,觀衆的反響和票房說明了一切。


而這部電影,也在中國電影的歷史上,留下了耀眼的一筆。



或許趨利避害沒有什麼錯,但有些珍貴的東西,是金錢無法代替的。


如果只是追求流量,那就只能成爲一顆流星,在夜空中只閃耀那麼一瞬間就消失。


而用心血鑄就的經典,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爲最終名利雙收的贏家。

 

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在我看來,那些舉着手機拍無辜流浪漢的人,無論外表多麼光鮮亮麗,也只不過是被流量操控的小丑。


而爲了作品兢兢業業、努力付出的人,纔是名副其實的大師。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