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首張照片

  綜合外媒報道,北京時間4月10日21點整,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亞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和美國華盛頓六地以英語、西班牙語、漢語和日語四種語言,召開了新聞發佈會,公開了人類首張黑洞照片,一直“活在傳說中”的黑洞終於露了真身。

  這顆黑洞位於代號M87的星系(室女)當中,距離地球5300萬光年,質量相當於60億個太陽。

  照片中,一個明亮的光子圓環圍繞着一個黑色的洞,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的一模一樣。有網友戲稱這是個“黃金甜甜圈”。

  望遠鏡在全球的分佈示意圖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黑洞的祕密,但由於黑洞的不可視性,一直無法探尋。此次發現,可謂是人類對黑洞研究征途中史無前例的一大步。

  黑洞到底是什麼?它如何形成?科學家如何觀測它?企鵝號“專業主義”第一時間全面梳理了黑洞首張照片的資訊,爲你詳盡、深度解讀這一重大發現的方方面面。

  黑洞是什麼?如何產生?

  “黑洞”是一個我們看不見的星體,但它也有不同類型,目前常見的類型有恆星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

  其實,“黑洞”最初只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方程的一個數學解,沒有人知道它究竟意味着什麼,愛因斯坦也曾對它們的存在持懷疑態度。

  黑洞模擬圖

  美國宇航局想象的黑洞

  直到20世紀30年代,印度裔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提出了著名的“錢德拉塞卡極限”,說“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死亡的必然結果”。

  這裏提到的就是“恆星黑洞”,它們通常是太陽質量的10-20倍,並散佈在整個宇宙之中,銀河系可能就有數百顆恆星黑洞。

  按照地球的質量,如果它死亡會變成一顆白矮星,形成不了黑洞。

  電影中出現的黑洞

  簡單點來說,一顆恆星在正常運行時,內部會有熱核反應,產生的能量變成輻射,使星體向外膨脹,可自身引力又要把物質往回拉,兩者達到平衡時相安無事。

  可當恆星變得衰老,中心燃料慢慢耗盡、能量不足時,兩股能量不能達到平衡。在外殼的重壓下,恆星內核開始坍塌,物質迅速往中心點集合,最終形成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質點,這就是奇點。

  因爲大量物質集中在一點,所以奇點周圍會產生一個強大的引力界面——“事件視界”。

  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是光,也無法逃脫,“恆星黑洞”就這樣誕生了。但這只是科學家的推測,直到1971年,當時研究天鵝座的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個黑洞——X-1黑洞。

  可科學家觀測的兩個黑洞,人馬座A*和M87星系中的黑洞並不屬於恆星黑洞,而是屬於超大質量黑洞,它位於所在星系的核心。

  但它的起源仍然是一個開放的研究領域,天體物理學家一致認爲,這種類型的黑洞是其它中等黑洞吸積物質或與其它黑洞合併、長大而成。但最初的“種子黑洞”起源仍有很多假設,目前尚未有定論。

  黑洞爲啥看不見?能吞噬一切嗎?

  前文提到,黑洞周圍有一個“事件視界”,進入視界的任何物體都不能逃出黑洞,按照廣義相對論,即使視界之外經過的光線不會被黑洞吸入,也會被強烈彎曲,就像光線被鏡片折射一樣。

  哈佛大學天文學教授阿維·勒布說:“事件視界是最終的監獄牆,人們可以進入,但永遠不會離開。”

  很多人把黑洞形容成一個吞噬一切的怪物

  但關於黑洞吞噬一切,量子力學有另外的說法。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在2016年提出,被黑洞吞噬的物質不會完全消失,有部分會以其它形式被釋放了出來,但這種形式難以還原和破解。

  不少科學家一致認爲,很多物質被“吞噬”後,有部分被保存在“事件視界”上。

  2016年6月8日,霍金說:“黑洞並不是永久監獄,如果你陷入了黑洞,不要放棄,有路可逃。”

  如果我們不小心掉進去,會怎麼樣?

  黑洞的引力強度取決於距它的距離,距離越近,引力越大,但這種引力對於遊客來說會因黑洞的質量有所不同。

  例如,如果你掉入一個質量小的黑洞,在你到達“事件視界”前會經過一個“意大利麪化”(spaghettification)過程,你會被“拉成麪條”。

  當然,如果你掉的是超大質量黑洞,你可能就感受不到這種拉扯的力量,但黑洞內部是旋轉的,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黑洞的旋轉速度是光速的90%。可想而知,你會怎麼樣。

  那黑洞是不是都很“貪喫”?

  據瞭解,黑洞“人馬座A*”似乎在“節食”,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400萬倍,但它的吸積盤卻很暗淡。

  吸積盤是指氣體和塵埃落入黑洞時形成的粒子圓盤。

  但M87星系中的黑洞就很貪喫,它的質量達到了太陽的70億倍,可它不僅擁有非常明亮的吸積盤,還從吸積盤中噴出長達數千光年的能量射流。

  當然,超大質量黑洞貪不貪喫可能和所在星系的穩定性有關,如果所在星系不穩定,就會有較多氣體和塵埃被推擠到黑洞附近,成爲食物,反之,星系穩定,黑洞只能被迫節食。

  科學家如何獲得黑洞照片?

  黑洞不發光,難以監測,科學家們只能“曲線救國”,通過觀測黑洞的吸積盤和噴流來判斷黑洞的位置。

  據瞭解,吸積盤和噴流會因氣體摩擦產生明亮的光和輻射,很容易被探測到。

  2017年4月5日,來自全球30多個研究所的科學家開展了一項意義非凡的偉大計劃,利用分佈在全球不同地區的8個射電望遠鏡組成一個觀測矩陣,這個矩陣被稱爲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

  望遠鏡工作演示圖

  2015年,事件視界望遠鏡主任Shep Doeleman博士在墨西哥工作

  位於智利的射電望遠鏡

  這些望遠鏡位於智利、夏威夷、亞利桑那、墨西哥、西班牙和南極,有效口徑可達到地球直徑大小,可以撈回海量數據,爲我們繪出黑洞模樣。

  隨後,這些數據會在一臺非常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的幫助下組合,由於數據較多,“打印照片”也很耗時,此次公佈的照片數據早在2017年就創建了。

  黑洞會消失嗎?

  20世紀70年代之前,很多科學家認定黑洞只進不出,永遠都不會消失,但1974年,霍金提出了“霍金輻射”,改變了大家的看法。在霍金看來,黑洞在吞噬物質的同時也在向外發送輻射,黑洞會隨着輻射的減少變小甚至蒸發掉。

  霍金輻射

  這個理論說,黑洞的質量越小,發射的輻射越多,越容易消失,但這種理論尚未被證實。

  按照這種理論推斷,一個和太陽相同質量的黑洞需要10的64次方年纔會消失。

  黑洞照片意味着什麼?

  以往,我們看到的“黑洞照片”都是科學家觀測後的模擬圖,而此次的黑洞照片是望遠鏡真實拍攝到的。

  此外,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黑洞圖像是一個被明亮光子圓環圍繞的圓形或橢圓形“剪影”。此次照片的公佈,幫助我們打破一個物理理論僵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讓我們重新定義宇宙。(文/何閃閃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