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農禪寺        臺北市北投區大業路6589
未命名-1.jpg
自「一棟農舍,一片竹園」,成就了今日法鼓山農禪寺的佛教精神。

引發自己近年來希望能前來朝聖的嚮往,此行雖無培福修慧,卻已安定身心。

DSC07304.JPG
↑(圖左)開山農舍:1975年建成,是農禪寺最早的一棟建築物,兩牆平頂
磚造;外牆洗石子,內部地板磨石子,構造簡單樸實。

農禪寺除三(山)門(入寺處)外,尚有法鼓書店、開山農舍、金剛經牆、大殿、
水月池、連廊、禪修公園、入慈悲門、慈悲公園等區,開放供外參。

IMG_6154.JPG
                                      進入大門後右側一間建築物就是「法鼓書店」

IMG_6156.JPG
法鼓書店前二樓L型牆面上是著名的金剛經牆,5,140字的金剛經文,鏤刻在106
片泥座板材上,非常壯麗。

IMG_6158.JPG
                                             金剛經牆下方騎樓,走廊很深遠,連接到大殿。

IMG_6141.JPG

DSC07299.JPG

IMG_6160.JPG

金剛經牆建築物後方是入慈悲門(1985年完成),是農禪寺最早的入口,接著
是慈悲花園,面對著一大片綠油油的水稻田,再遠處則是大屯山脈。

DSC07300.JPG

DSC07295.JPG
                   「空中花,水中月」長在水裡、浮在水面的景觀寺院「水月道場」

DSC07297.JPG

DSC07303.JPG

大殿造型雖簡約,但高聳堅拔的大柱,展現頂天立地屹立不搖的氣勢,與水
月池相互對應,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形成了靜謐、莊嚴、大器的水月道場。

IMG_6147.JPG

IMG_6124.JPG

IMG_6125.JPG
                          水月池、大殿、水月道場感覺是一體,也是農禪寺的精神重心。

IMG_6128.JPG

水月池猶如一面明鏡,隨著風、雲、夕陽、月光的變化,呈現不同的池面風采
,世事虛幻無常,如空花水月,毋需執著。

IMG_6129.JPG

IMG_6135.JPG

IMG_6131.JPG

連廊:位於水月池畔側,160公尺清水模式建築;一虛一實、一明一暗、一隱
一顯,建築設計的理念是在光影水影倒影的交織下,呈現剛柔並濟的面貌。

IMG_6133.JPG
                              以水月池為中心,連廊的對稱面乃是禪修公園↓。

IMG_6153.JPG

禪修公園,是一處可供沉思、靜心的園地,有可愛的動禪小童立於兩旁,
公園頂端供奉釋迦牟尼佛像,佛陀修行證悟時以手觸地,稱之為觸地印。

IMG_6137.JP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