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雨萌

  雖然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越邁越大,但在監管層看來,仍有可發展的空間。

  僅從銀行業角度來看,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此前透露稱,銀保監會正抓緊研究包括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進一步拓寬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經營範圍,進一步簡政放權、縮減和優化行政審批,以及進一步優化監管規則、改善外部經營環境等新一輪開放措施。專家指出,銀行業開放力度將加大,未來將會推出一些“大菜”。

  如是金融研究院宏觀策略高級研究員葛壽淨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我國對外開放的重點已發生明顯改變,過去更加側重於製造業對外開放,而現在更加聚焦在金融業開放方面。總的來說,金融業對外開放已成爲我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新領域。

  據瞭解,2018年銀保監會發布了15條新的開放措施,如取消和放寬外資持股比例,放寬外資機構業務准入條件,擴大外資機構業務經營範圍,優化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規則等。隨着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外資銀行在中國得到了穩健發展。數據顯示,現在已有41家外資銀行法人落戶中國,有115家外國銀行分行、154家外國銀行代表處在華營業。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3月21日北京銀行發佈公告稱,該行3月21日召開的董事會2019年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與ING Bank N.V.設立合資銀行的議案》及《荷蘭安智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資經營合同》,同意與ING Bank N.V.共同出資發起設立合資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這意味着我國將迎來首家外資控股的合資銀行。

  “在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背景下,進一步引入外資銀行將倒逼國內金融行業的深化改革。”在葛壽淨看來,一方面有助於提高我國本土銀行的公司治理能力,學習外資銀行的先進管理經驗,另一方面,由於我國銀行業屬於混業經營,存在多層嵌套和業務高風險等問題,而外資銀行在混業經營和防範風險方面經驗豐富,所以,引入外資銀行也有利於提高我國金融系統風險防範能力。

  但葛壽淨認爲,在擴大金融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國銀行業也要繼續健全宏觀審慎調控手段,建立境外機構投資中國的安全審查制度,防範金融風險,與此同時,未來還要做好對外資等開放後產物的接收工作,進步一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以保障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不可否認的是,在金融業開放程度日趨加深的背景下,這也對監管制度提出新的挑戰。王兆星表示,銀保監會將以擴大開放爲契機,通過加快自身法律制度建設,對接國際通行監管標準,完善監管手段和工具,在開放過程中平衡好促進發展和風險防範的關係,在開放實踐中提升防範風險和監管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