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廣州市作爲廣東省的省會,是華南地區第一大城市,如果穿越兩千年時光,回到秦漢時期,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番禺。根據《史記》記載,“番禺”第一次出現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是嶺南一個非常重要的縣名。到了西漢時期,番禺還曾做過南越國的都城。

  在廣州市的鬧市區,有一座越秀山,兩千多年前這裏曾是廣州的最高峯。相傳,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聽人說越秀山上經常會有紫雲黃氣出現,風水師認爲是天子氣,於是秦始皇派軍隊將越秀山挖斷,形成了兩座獨立的小山崗,西面的小山崗因爲外形好比一頭大象,因此被稱爲象崗。

  上世紀八十年代,施工隊要在象崗上修建大樓,在平整地基的時候,意外炸出了很多大石板,透過縫隙向下看,裏面深不見底。現場有人猜測是藏寶洞,也有人說是防空洞,就在工人想要下去一探究竟時,項目負責人立刻將情況上報了有關部門。

  廣州市文物部門接到消息後,立刻派考古隊趕到現場查看。考古隊員回憶說,當時他們趕到現場,發現一些排列整齊的大石板,透過縫隙向裏望去,藉着手電光看到很多陶器、鐵器,他們判斷這是一座古墓。

  驅散圍觀羣衆之後,考古隊派了一名隊員從石板縫隙下去查看情況,發現古墓由側室、墓道、走廊、主墓室組成,規模龐大、氣勢恢宏,墓主人的身份絕非一般。從墓葬形制和幾件隨葬品的特徵,考古隊初步判斷這是一座秦漢時期的大型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考古隊分析,這座大墓深埋於17米的山腹中,並且全部用巨石修建,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當時能夠修建如此規模的陵墓,墓主人的身份一定是王侯一級。秦漢時期,嶺南地區一直是南越國的統治範圍,有的人開始猜測,象崗大墓會不會就是南越國開國皇帝趙佗的陵墓呢?

  爲了儘快揭開這些謎團,考古隊立刻對大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根據墓室的結構,考古人員決定用揭頂蓋的方法進入墓葬的前室。經過清理,前室中並沒有發現太多的文物,不過接下來清理耳室的時候,考古隊有了驚人的發現。

  一位隊員在清理一件青銅器時,在上面發現了“文帝九年樂府工造”的銘文。據史料記載,南越國一共存在93年,其中第二位國王(趙佗稱帝后不久,即向漢朝稱臣,被封爲南越王)趙胡稱作文帝,他是開國皇帝趙佗的孫子。

  墓葬中的諸多信息都顯示,這座大墓的主人就是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胡。可緊接着在墓主人屍骨旁出土的一枚印章,再次讓墓主人的身份變得撲朔迷離了……

  原來,考古隊員在清理墓主人屍骨的時候,在腐爛的衣服中,發現了一枚金印,它的印紐被做成了特殊的“S”形符號,清理掉上面的泥土後,印章上出現了“趙眜”兩個篆體字。按照《史記》和《漢書》記載,南越國第二位國王文帝名叫趙胡,史書中並沒有記載南越國有一位名叫趙眜的國王。那麼這個趙眜會是誰呢?

  對於南越國第二位國王文帝名字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司馬遷的《史記》中,太史公記載這位國王的名字是“趙胡”,而之後的兩千多年間,所有史料基本都延用了司馬遷的記載。但是南越國雖然向漢朝稱臣,卻很少往來,會不會是司馬遷將他的名字記錯了呢?

  爲了弄清楚這件事情,考古隊收集了一些墓主人的遺骨,送到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北京醫院等單位進行醫學測定,確認墓主人死亡時的年齡是40歲左右,這與史料中記載的南越文帝趙胡的年齡相符。

  通過考古發掘、史料查證和現代醫學實驗,考古專家最終確認,象崗大墓的墓主人就是南越國的第二代國君、南越文帝,不過他的名字並不是《史記》中記載的趙胡,而是“趙眜”。考古專家介紹說,太史公司馬遷寫的《史記》,是史學界公認的最嚴謹的一部正史,所以很少有人質疑,這才導致南越文帝錯誤的名字被用了2000多年,也無人指正。

  參考文獻:《南越國王陵考古報告》、《史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