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接入能力達500萬量級全區物聯感知網絡平臺,初步實現城管事件的智能發現和自動化處置;300餘臺監測基站覆蓋全區,實現空氣質量實時監測預警;“一鍵式”12秒抓拍、自動生成車輛違章記錄;976家重點單位納入消防物聯網監控系統,火災防控和隱患處置實現最優化……

  自去年海淀啓動“城市大腦”建設以來,這一組組詳實的數據,是取得沉甸甸成果的有力註腳。

  4月10日,海淀區“城市大腦”建設成果發佈會舉辦。

  圖爲發佈會現場海淀應急指揮平臺展示。千龍網記者 秦勝南攝

  “城市大腦”是海淀全面提升現代化、智能化、精細化治理能力,打造的新型城市治理平臺。

  一張感知網、一個智能雲平臺、兩個中心(大數據中心、AI計算處理中心)、N個創新應用(前期聚焦5個示範應用),這是“城市大腦”建設的總體框架。它以遍佈海淀全域的城市感知網絡爲硬件基礎,以城市大數據爲核心資源,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爲關鍵技術,以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爲機制保障,對海淀全域進行全感知、全互聯、全分析、全響應、全應用,給城市賦能,並促進其高質量發展。

  圖爲發佈會現場。千龍網記者 秦勝南攝

  去年底,“城市大腦”運行管理平臺初步搭建。短短几個多月的時間,“城市大腦”已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城市交通等領域取得顯著效果。

  60秒接報響應,3分鐘事件報傳,在城市管理領域,海淀建設應急指揮平臺,在接報環節採用語音識別、自然語義分析等AI技術,實現突發事件處置全過程可追溯。

  海淀應急指揮平臺技術支持方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比如,我們接到市民電話反映有堵水點,這個平臺會在60秒內將語音轉化爲文字,並將具體位置在平臺中標識出來,3分鐘內通過平臺聯繫到涉及堵水點的屬地街鎮,由相關負責人處理,有效提升海淀區應急處突能力。

  目前全區物聯感知網絡平臺已經搭建,平臺接入能力達500萬量級,通過採集2萬多條傳感數據,融合多種網絡,初步構建一張感知網絡。實現監測場景和管理系統的結合,爲政府部門、公服企業等提供城市管理的全面感知、分析預警、人工智能輔助決策,形成從接警到多部門協同處置及事後評估的閉環。

  4月10日,海淀區“城市大腦”建設成果發佈會舉辦。圖爲發佈會現場展示的智能芯片監測水質。千龍網記者 秦勝南攝

  在公共安全領域,初步構建“城市大腦”視覺中樞。在公安網、視頻專網雙網部署,利用視頻結構化能力接入傳統高清視頻設備並實現實時分析。

  此外,記者瞭解到,港灣智慧社區建設是城市大腦建設成果最貼近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井蓋、消火栓等設備上安裝智能芯片,通過數據傳輸及時監測。“智能井蓋發生大於15度的傾斜,就會立即報警,減少事故發生。”智慧社區技術支持方工作人員介紹。

  在生態環保領域,海淀不斷探索新技術新產品在水質監測、空氣質量監測的應用。記者瞭解到,將全球領先的光譜感光芯片放置到終端設備,投放水中後,就能從空間和時間上追溯排污點位,判斷排污程度和排污時段,實現遠程在線監控,將污染事件對水體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4月10日,海淀區“城市大腦”建設成果發佈會舉辦。圖爲發佈會現場展示的智能井蓋等智慧社區建設設備。千龍網記者 秦勝南攝

  在城市交通領域,實現全區4286個點位的非現場執法處置。增加“一鍵式”抓拍模塊,12秒抓拍自動生成違法記錄。2018年全年共抓拍各類交通違法74萬筆,佔全市全年總量的51%。同時,運用“車臉識別”技術和視頻結構化手段,實現對貨車、渣土車違法的自動識別抓拍。

  海淀區委書記于軍表示,2020年底,在城市治理領域,海淀“城市大腦”初步建成。至2022年底,海淀“城市大腦”將全面深化應用,“城市大腦”建設成果將向科技城市、科技政府、科技公民等其他領域全面延伸,成爲創新生態體系和新型城市形態孕育、成長、發展的重要平臺。

  記者:秦勝南

  來源:千龍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