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实验小学附近,是一大片面临长江的居民区。在城市喧嚣中,这里隐透着古朴风雅的气息。

  上月3日,当地首家民办博物馆在这一带开馆,据说,该馆填补了云阳在民办文博事业上的空白,当地100多位文人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这间博物馆也属于一个人的藏宝库。

  不忘盐文化 磨刀溪取石

  自开馆以来,慕名而来的云阳人总是不约而至。来这的人,或许都有一种峡江情怀吧。

  想找这间博物馆不难,实验小学附近的街坊邻里挺热心,他们会指引你,先径直走到街道深处,再通过沿江步梯下到底端,接着左拐便是。

  原来,那里是磨岭路111号-1,一处私人宅院,取名“朐忍博物馆”。

  朐忍博物馆

  4月4日上午9时,一位戴着卡其色帽子的老先生,沏了一壶茶,静静坐在馆内翻阅着书籍。见我们到访,他便起身迎接。

  “记住,来我这参观,不要乱走,不要着急,跟我走,走乱了就错了。我叫聂荣臣,是这里的馆长。”老聂带我们去了庭院。

  庭院是这间博物馆的一部分,属室外展区,约100平方米。由老砖做墙,老瓦做窗,老石作门槛。推开两扇厚重的木门,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颇具川东古民居风格。

  老聂打开上庸故里的门, 门内全是历史

  老聂指向庭院口门柱,说是清代的,从外祖母家淘来。那处老宅,在云阳县宝坪镇双坝村,早已倒塌不存。庭院的石磨石台,也曾是外祖母的心头爱。

  “我将这些零碎的老物件搬回来,就一个念头,不忘乡愁。”老聂心里的乡愁,也是不少峡江人的乡愁,与云阳盐文化有关。

  眼前的庭院设计,均出自老聂的心意。就连铺地的顽石,也是他的藏品,上面分别标注着“玉汤泉”“东桥井”“玉荡泉”等名称。老聂说,在云阳古县志中,这些名称代表着每一个天然盐井,有的盐井荒废、有的不存。

  园内一景, 别致精心

  据他资料搜集,云阳曾是称雄巴蜀、名闻遐迩的古盐都。老云安古镇曾依山傍水,盐资源尤其丰富,老云安盐井曾不下500口。自古盐业的兴起,带动了云阳当地粮油、棉布、食品、百货、屠宰、医药各业繁荣发展。不止如此,起于老云安止于湖北利川的古盐道,也在这里孕育而生,绵延数百公里。

  “曾经大量客商、挑夫、马帮来往于此,如今,云阳古盐文化逐渐淡出视野,逐渐伴随三峡工程蓄水沉入江中。”老聂说,为提醒自己不忘本,他特意在磨刀溪沿线(云阳出古盐井的地方之一)取石留念。

  这些年来,他在众多亲朋的不解中,陆续将这些大石运存家中。而今,这个收藏狂人不仅如愿以偿,还将这些巨石的故事,陈述在了人们眼前。

  老聂收集的汉砖

  20年前 发动力哥捡石器

  老聂今年64岁,40年前开始有意收集峡江文物,主要以本土云阳三峡文物为主。

  “这些文物算不上价值连城,但每一件均来之不易,用心良苦。”今日这间博物馆落成,老聂说,离不开众多本土搬运工、力哥、农民的帮助。

  庭院石栏上,有一尊小狮雕已破损残缺,老聂说,它曾放置于云阳老城的东岳庙。老庙沉入江中后,狮雕莫名出现在了江岸。

  小狮雕

  “捡它的人,我们曾素不相识,他把它给了我。”这件藏物收藏于上世纪90年代初,老聂不会忘记,给予他狮雕的人,是一位常年在江边下力的老搬运工,姓秦。

  老秦如今已过世,老秦口中的小聂,而今变成了老聂。老聂仍然感恩。

  最早,老聂只是工作之余,揹着相机走街串巷,沿江而行,翻山越岭,对于文物的收集随缘而遇。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另一位力哥黄佐安,给他启发。

  “同样在上世纪90年代初,黄哥送了我一块石头,他说,在江边随便捡的,觉得很别致。”老聂记忆犹新,当时定睛一看,这不就是古人用的石器吗?这块石器,如今就陈列在他的博物馆里,上面还留存着数万年前的打制痕迹。

  就这样,从20年前开始,老聂便广交力哥和农民朋友,发起众人之力,在当地沿江区域捡石器、捡老物件。以至于,这些年间,老聂在云阳境内巴阳峡、一里峡、牛尾石、羊子纤等地中,采集到了大量古人用的石斧、石镰等石器。

  来自云阳峡江中的石斧

  与此同时,老聂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无数手写笔记。据他了解,大约在5万年至10万年前,三峡腹地已是“百草丰茂,鱼盐之利”,三峡先祖们汇于湿热之区、江海之域,以河流为生存方式。而今的云阳境地,曾是古人理想的生存之地。

  先祖们在这里冬穴夏巢,生存繁衍,创造了劳动工具。老聂认为,特别是盐的摄入促进了人的自生进化,故,盐是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诞生的先决条件。

  吕思勉著作《先秦史》中,曾提及“唯磨制石器出于河域之农耕民族”。老聂认为,他所收集的古人石器,不仅佐证了古人“男子田猎,女子搜集”的生存状态,还佐证了古人在云阳河谷与溪流沿岸之中,曾有过真真切切的活动痕迹。

  他是发掘者 发现重庆小梁石刻

  在“文明的门槛”展示橱窗内,老聂将古人的石刻信仰牌,摆置在正中。

  文物陈列

  这块半圆形的黑石牌上,至今清晰刻画着山水与星空。老聂认为,这就是古人部落的一块图腾信物。

  收集这块古物谈何容易。40年前,该文物被云阳一农民从当地澎溪河岸拾回,后将石牌赠予重庆主城一收藏爱好者。经过20多年跟踪,老聂最终以高价将石牌买回,并将其带回了家乡。

  其实,老聂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民间文物发掘者。眼下,保存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的牛尾石小梁石刻,正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的目光,而它的早期发掘者便是老聂。

  那年,老聂正值青春年华,20来岁,由于热爱山水摄影,曾四处寻觅家乡盛景。行至当地盘石镇马岭村一江岸处,一块造型特别的崖石引他驻足。崖石存在明显的磨制痕迹,摸上去,刻感凹凸不平,力度有深有浅。石刻上的图案原始而神秘,既有神鸟高飞,好似通天地之灵,又有民居房屋的袅袅炊烟。

  老聂说,那时的人们瞻仰日月星辰,祭祀山川河流,在这些石刻、石牌当中,他感受到了古人向往美好的生活状态。

  通过多年用心收集,老聂还意外收获了巴式青铜剑、楚国时期祭祖陶罐、汉代陶俑及古兵器长柄矛、投射武器弩机和箭簇等等。

  巴式青铜剑

  “我经常一个人,仔细打量这些古兵器,做工实在不凡,令我大开眼界。蛇纹、蛙纹、泪滴纹……从古至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衡量的。”老聂说,云阳人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血火的洗涤,饱受煎熬最终破茧化蝶,至今流传着忠信大义的彪悍民风。云阳人修建张飞庙,自然合情合理了。

  陶器,长矛,箭镞

  老聂的三大人生总结

  老聂精心打造的铜锣渡

  许多人不解,老聂为何对古物收藏几近疯狂。老聂说,他曾在北方当兵,上世纪80年代一部老纪录片《话说长江》,激起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退伍后,老聂去了一次北京故宫,当见到西周文物青铜戈时,他惊讶不已,发现自家废柴堆里就有这种古物。

  老聂的父亲是名铁匠,他怎么也没料到,父亲收来的破铜烂铁之中,竟藏着许多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宝贝。从那时起,老聂便立志,誓力传达一种理念——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和文明,带动更多人维护峡江文化。

  精致的木雕

  香樟木雕,展现历史的市井百态

  老聂是谁?该介绍老聂了。

  今年64岁的老聂,是云阳县退休民警,也是一位十分活跃的民俗文化和收藏爱好者。这间民俗博物馆室内展区约400余平方米,是他历时1年多创办而成。就连工匠打不出的铜钉,老聂也亲自上阵打制和组建。

  老聂的设计思路令人回味。他会将珍藏的“补子”(清朝官员古装上的刺绣图案)用作墙面装饰,让来者温故知新。如墙所示,一品官员,补子文官为仙鹤,武官为麒麟;二品官员,文官为锦鸡,武官为狮;三品官员,补子文官为孔雀,武官为豹……

  另一面墙上,可比作“别有洞天”,汤溪巷1号、碧水路89号、鱼龙村2-24、汉祖路32号等等,这些早已退出云阳人视野的的街巷门牌,奇迹般出现在了这里。他还将彰显城市进程的老家具、字画、建筑构件等物件,一并安置进来。

  天花板上全是乡土元素

  老聂神神秘秘的,将高价购买的古门匾,高挂在展厅顶部,试图营造一种仿古的堂屋氛围。

  松木、香樟、杉木的木质香,蔓延在整个屋内;牌匾上的荷花、蝙蝠、麒麟等雕制图案,传递着平安、富贵的意味,令人流连忘返。

  老聂收集的木雕大件——满堂春 ,用色大胆,复古精致

  目前,他的藏品达500余件,另有摄影作品上千件。人们肉眼所见的,不外乎是精品部分。老聂不收取门票,提倡学校及单位抱团参观。接下来,他追根溯源的脚步不会停,扩大博物馆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跟进。

  这间博物馆,囊括他的三大人生总结。老聂说,第一,他花费了毕生积蓄,来创造这里;第二,他一生的所学,在这里有了概括总结;第三,这里既有峡江文化的极小部分总结,也有他这个平凡人,对于自身生命历程的回顾。

  每个藏品,老聂都能如数家珍

  “老聂,这里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你如何准确考证?”我们忍不住问。

  “嘿,四川大学的考古专家是我的顾问,重庆文物保护人员是我的指导员,我的女儿是考古学的博士生,怎能不准确呢?”老聂哈哈大笑。

  老聂,你真行。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琅/文 李野/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