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996工作制的討論再度在輿論場中掀起軒然大波。這事還要從國內程序員界說起。有人在知名代碼託管平臺上發起了一個名爲“996.ICU”的項目,以此抵制互聯網公司超時工作,此舉得到大批程序員響應。所謂“996”,指的是每天上午9點工作到晚上9點,每週工作6天;而“996.ICU”,意爲“工作996、生病ICU”。很快,這場大討論溢出程序員界,成爲所有職場人共同關注的焦點。

  按說,996工作制這一話題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時隔多年,它仍然能成爲輿論熱點,這足以證明,996或許已經成爲職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如此,一場能夠促使公衆關注並且正視996工作制的大討論,顯然是有價值的。

  自討論伊始,多數媒體紛紛撰文表示反對強制性的996工作安排,理由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了損害。一些數據可以說明問題:全國總工會開展的第八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每週工作時間在48小時以上的職工佔比21.6%,而加班加點足額拿到加班費或倒休的職工僅佔44%。

  996工作制的盛行反映出相關法律在落實層面上面臨的難題。由於舉證難、認定難、違法成本低,違規加班問題很難被杜絕。雖然勞動者有《勞動法》在手,但卻被996工作制全面碾壓,這顯然不應該被忽視。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發現問題。就此而言,996工作制引發的討論很有價值。首先,這場討論證明,勞動者個人的合法權益應該受到尊重已經成爲社會各界的共識。加班,還是不加班,這不應該成爲一個問題,選擇權應該掌握在個體手中。這既是目前這場大討論得出的結論,也印證了中國社會在思想上的不斷進步。

  其次,用法律而不是用寬泛的道德標準來衡量996工作制,足以說明,中國社會的法治意識得到了鞏固和增強。一些大型企業的“情懷說”已經無法打動普通勞動者,大家更願意依法辦事。退一萬步說,即使要求加班,也應該依法給足加班補償。這當然是個好現象。

  不過,對於996工作制的討論還涉及到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一時之間尚難得到明晰的答案。比如,996工作制到底能不能增加生產力?有人從科學角度分析,認爲996並不利於提高勞動效率。《經濟學人》就曾撰文指出,工作時間更短,工作效率會更高。例如,希臘是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時長在2000小時左右,而德國人相比之下則更加“懶惰”,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時長在1400小時左右。但德國人每小時所產出的GDP則要比希臘人平均高出70%。如果當真如此,我們拿什麼來替代996工作制?如何設計出更高效率的工作制度?

  也應認識到,批評996工作制是容易的,但對一家企業和其員工來說,生存問題也是不能不考慮的。在中國商業環境中,競爭永遠激烈,落後就要面臨生存危機,這也是不能不正視的現實。如今,95後甚至00後開始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他們所秉持的工作理念與80後70後完全不同。這些年輕人更願意追求自己的個人空間,享受自由支配的個人時間,不太能接受把過多精力消耗在工作崗位上。由於他們逐漸佔據了輿論場上的主舞臺,才使996工作制再次成爲熱點話題。但是,996工作制真的會消失嗎?或許,激烈的競爭環境也會迫使這羣年輕人逐漸適應現實、接受現實。

  所以,996工作制的複雜性可能超越了我們的想象。正因如此,我們不該爲其貼上標籤,簡單粗暴地加以定義。在社會經濟發展的轉型期,996工作制的出現或許不可避免。比起一味擁護或批評,我們更應該探索的是,到底如何平衡好勤奮工作和享受生活的關係?要解答這個問題,不能單靠某一家企業,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