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的好不如報的好。

來得早不如來的巧。

這是很多考生在複試分數線公布那一刻共同的感慨,每年會有不少等額複試「保送」985的考研錦鯉、也有「今年不報交大(or其他)真的是可惜了!」的懊惱。

考得好不如報的好。我其實想對有這種感慨的朋友想說一句,你沒有在擇校上付出時間、沒有在一個又一個院校官網的excel表格、招生名單、推免人數和往年錄取人數等考研數據上下功夫時,如果又沒有超越妹妹的人品(這一句送給2019年報考北理工法碩的朋友,respect),你怎麼可以享受這份「躺贏」?

諾基亞的某高管曾經說過一句,我們很努力,而且什麼都沒有做錯為什麼我們就輸了?不作為才是你最大的錯,考研也如此。法碩擇校是你的戰略眼光,努力複習是戰術勤奮,你戰略上的短視是你戰術上的努力很難彌補的(當然你如果擁有絕對實力時你根本不需要煩惱擇校的問題)。當代表新紀元的IOS和安卓系統出現時,無論再怎麼努力去完善塞班系統都改變不了「不敗而敗」的事實。

當你覺得自身的實力和目標院校的分數線有點差距、在幾個實力相當的院校中猶豫、不知道是考高一個檔次的學校還是第一檔次的學校時,不妨看下去,筆者希望給各位說清楚一件事:考研擇校如何預測到來年的分數線,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性價比之王。

再啰嗦兩句吧,有人會覺得說,你這種取巧的方法搞不好弄巧成拙,倒不如一早就選定自己的目標然後為之努力。也無可厚非。考研本身就是付出才有回報。

我再講個故事,A君同我一起是2019年考研,我們分數相同,我進了複試超複試線幾分,A君離複試線還有幾分的距離。你說如果是一個報河北大、一個報北大這有什麼可比性的呢?問題的玄機就在這裡,我和A君報考的學校在2018年反而是我的目標院校分數更高。

一切坐而論道和勤奮雞湯都不如切膚之痛來的讓人清醒。

一、為什麼法碩擇校如此重要

這個問題看似廢話,但是當你在擇校上發生動搖時或者對自己的實力有疑問時需要對目標進行調整,這個問題意義就很大。重申一句,有信仰加成非某所院校不考的,不用繼續閱讀。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全國聯考,分數上是可以進行比較的,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無論你選擇復旦還是上交,你都是以同樣的分數去報考,假設今年復旦360上交350,你考了355,你努力了一年,分數也很可觀,但是你就是選錯了學校,就是悲劇了;

(二) 法碩的招生人數一直處於變動當中,除去了少數院校比如法大的法碩,縮招和擴招一直在發生;

(三) 法碩招生人數非常多,報名人數也很多,如果是報考學碩,不確定性很大基本上很難比較有把握的分析出來,基本上一個專業招3-5個人,報考就40個人左右,你很難說的清楚這40個人有多少大神在,但是法碩的樣本足夠大,以廈門大學為例,2018年報考全日製法律碩士(非法學)有800人,你想說這裡面沒有幾個大神那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一點,參與到擇校的心理博弈的人足夠多,你可以尋找到擇校的規律所在;

(四) 試題難度基本上是穩定的,就導致了往年的分數線參考價值非常高,我是對學碩和法碩都比較了解的人,學碩的出題非常天馬行空,全看出題老師的心情,而且超綱也是家常便飯,分數線時高時低;

(五) 法碩沒有太大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如果有,就是你沒有認真去找;

(六) 法碩的考生有難民心態,某一地區的院校發生了爆炸性漲分,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到其他院校(長三角特別明顯)。

小結一下:法碩由於考試出題、參考書目的統一,考生人數較多,分數線是可以通過你的大量搜集信息和把握最新招生動態來進行預測,但是想十分精準我覺得是不可能的,我們希望找到來年的規律是建立在對絕大多數人常規思維的反向思考,但大家都知道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動物,偏差和不確定性難免(甚至大多數情況下)存在的。

一、擇校第一步:學會幫一所學校「定價」

選擇報考的院校就好比買一件商品,任何商品都是有價格的,有了價格就會有性價比。決定價格的是商品的價值,而衡量一所學校的價值主要是:教育部第四輪法學學科的評比、國家重點學科、區位、就業等因素、學費、學制等。

有了價值和價格之後,當價格低於價值的時候,說明此時值得入手,更重要的來了,來年漲分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大家都覺得可以報考,直接就推高了分數線。當價格高於價值時,反而存在降分的可能。

有一點大家容易忽略,由於沒有一般等價物,一所院校的價格往往是在同其他院校的對比中錨定的。假設廈大和復旦、上交同一分數,那麼我覺得除去本土福建考生外,更多都是會選擇報考復交,有了選擇就會對比,有了對比就有差異,就這麼個道理。

其實說明這個問題只為告訴大家:當考生在幾所學校進行選擇時,是會對分數線進行對比的,就好像選購商品,貨比三家。

二、第二步:學會看複試線

我覺得非常有必要說明白以下複試線有多少種,因為我去年見到太多的朋友因為看到PKU法律碩士(法學)315分,就覺得是時候考入北大承擔救國救民的重任了。那是因為315分是校線,而且是加上了非全日制的校線。

(一) 首先,有院校和校線之分:校線是最低分數線(除了個別院校把校線拉到350左右,否則一般意義不大);院線才是真正的決定你能否進入複試的分數線;

(二)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分數線叫做最低錄取分數線,不過一般需要考生整理出來,這條分數線的意義在於:最低錄取分數線和複試院線的差距越大說明複試逆襲的可能性越小,如果越接近說明逆襲的可能性很大、那麼高分被逆襲的可能性也大,一般這種院校被稱為「複試絞肉機」;

(三) 最為常識性的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分數線,2017年教育部對原有的在職研究生進行改革,要求在職考生與全日制學生考同一張卷、劃同一條分數線,無非兩種結果:為了非全日制的招生拉低分數線複試比例爆炸、正常複試比例但是被刷考試基本上都會建議調劑非全日制,少數高校會和教育部對著干分開劃線。

三、第三步:分析影響分數線的因素

如果一個院校的分數線呈現「高低高低高」的態勢,就覺得小年已經到來了,那是非常危險的。很多考生朋友由於單純著迷於靜態分數線而沒有看到背後的因素,特別是來到了9月10月,新一年招生信息都會陸續公布,這個時候才是你擇校的最佳時機,而不是在4月5月就開始糾結,因為意義不大,你不能用靜態、往回看的眼光來看分析不斷變化的分數線。

具體而言,影響到一個學校分數線的因素有:

1. 招生人數:

五院因為招生人數龐大,所以即便法學實力強勁,分數線也不會達到綜合性院校那麼高(2019年的西政除外,因為我覺得這個是未解之謎……為什麼一下子就來到 361分……);

2. 複試機制:

(1) 如果是按照1比1.2到1.5的複試比例,那麼分數線的實際價值非常大,同時有的院校由於總成績需要按比例換算,高分基本有保護;

(2) 這裡非常想提醒各位,如果複試比例非常誇張的院校真的謹慎報考,一方面初試的準備時間是你複試的幾倍,一旦考完初試再準備複試往往是強弩之末,另一方面初試是你最能儘力把握住自己命運的機會,不要讓複試的不確定性因素讓你一年徒勞無功。

3. 研究生待遇:

15年的武大開始所有研究生免學費,直接推高了後來的武大分數,廈大三年免學費也屬於這種情形,保證了廈大的分數不會過分的低,畢竟價值決定了價格;而北師大不提供住宿後分數就開始呈現滑落(這裡重申第一個觀點,北師大雖然地處北京、985,但是是否值得付多一大筆住宿費,諸位可以想下,院校的「價值」有多大)。

也有不少的同學會考慮到日後的就讀培養問題,比如說和某某單位有合作項目以後實習很方便之類的,甚至是某學校有多少個大咖,老實說這些因素對一所學校的分數線影響不大,因為此類信息不為絕大多數考生所掌握,自然你也不用太多糾結,當然如果你是希望得到此類資源,那麼也就不需要過多考慮分數線的問題,沖就完事了。

4. 政策變化:

北大第一名開始招收法本法碩,分數線339分(校線315分),我身邊不少朋友都選擇19年入手北大了,結局就是第二年分數直接推高到360(還是1比3的比例情況下),政策紅利已經吃光了。再如,中山大學今年的非法學複試比例從1比3到1比1.9導致了分數線提高到了350分。

特別提醒:雖然3和4兩大因素常規時間是維持不變的,但是如果存在大變的話,你的機會可能就來了。

5. 潛力指數:

其實現在談這個問題意義也不大了,傳統上不屬於法學強勢院校由於區位、就業等因素不斷推高其分數線,考生慢慢發現其價值所在,分數線也就水漲船高。典型例子就是兩財一貿,現在這樣尚未被挖掘的寶藏在法碩白熱化的今天基本上沒有了,大家都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對於仍然處於330分有希望向340分發展的院校,其實報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越讀越值錢,比如社科院。

6. 考研大環境:

每年報考法碩的人不斷增加,就好比通貨膨脹,分數線就算是存在波動也會在上一個小年的基礎上繼續增加。在19年國家線公布之前,很多人都言之鑿鑿的說國家線不會繼續上漲。但是國家線就是來到了歷史最高位320分。一眾名校也將原本350分的富人線(清北人政復交)拉高到了360分左右(也有幾個掉隊的)

如何跑贏通貨膨脹?增加收入唄,不斷提高自身實力,不然一切擇校經驗都是空文。

7. 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有沒有擴招、縮招!

截止到現在為止,上面的文字你都可以看作是廢話,但是如果你在報考前,不去了解縮招、擴招的情況,或者了解了以後不作出理性的判斷,那麼你這一年白忙活的可能性就很高。

2018年南京大學大幅度擴招,分數線不比國家線高多少。當然悲劇的結局就是2019年神仙打架。廈門大學的分數線來到了358分,原因也就是當年推免比例不斷提高,出現了統考生大幅度縮招。

那麼如何如了解此類信息?

第一, 研招網的信息別信;

第二, 關注目標院校推免人數的變化,對比兩年推免人數是否有變,如果推免人數多了,縮招可能性極大(勤快點翻院網的通知);

第三, 招生簡章的變化;

第四, 無論會不會告訴你,都要打電話去目標院校親自問一問;

第五, 看看近三年的招生人數變化,如果持續擴招的話,繼續擴招可能性會大。

這些信息都是在10月份才可能真正確定下來,所以不建議過早決定報考的院校,不要為了搶考點而早早報名,或者報了之後不願意改,在本科院校考試也不能保證你考得上。

四、第四步:學會看分數線的含金量

也就是所謂的水區和旱區,公認的旱區就是北京上海,公共課壓分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實際上壓分幅度有多大也不好說,但是北京、上海的350分和其他地區比含金量是更高的(不舉例子否則被開地圖炮了)。回到價值與價格的關係來看,當價格是以dollar為單位和以yuan為單位肯定不是一回事,這就是水區和旱區分數線的大致意思。不要覺得水區都要這麼高分,為什麼我不報考旱區的學校呢?這樣的疑問非常可怕。

五、第五步:學會反向思考

考得好不如報的好,其實本質就是如何進行一場心理博弈。

反向思考,說來也很簡單,當你經過上述分析後,認為大多數人都會覺得今年是值得報考的,那你別去就對了。

當然,我建議各位不要用這種擇校的方法來進行正面的選擇,而首先是進行排除,道理很簡單,大家都根據上一年的情況來決定是否是一個機遇,比如說上一年是小年,很多考生都覺得直接報考,往往危機就來了,大量的考生扎堆,想不漲都難。但是,如果你認為上一年分數過高第二年分數就一定會下降時,才是真正的取巧,這種東西沒人說得准,就好像無論如何分析你都不可能預測到西政分數線到達361分的高位。但你可以通過擇校的方法來大概分析出,你的大致實力(特別是二戰考生)報考某所大學時,會處於中下還是中上的位置。

萬一第二年還是繼續低分、小年,那可怎麼辦?不是虧大發了。能夠面對不確定是一種勇氣,但是能夠分析不確定的是危險還是機遇則是一種理性。

也有不少這樣的疑問,如果大家都這樣反向思考,那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嘛?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動物,當兩難的選擇時,往往會傾向於選擇對自己更為有利的結論。參與到這場心理博弈的考生,往往只會看到表面的東西,而不願意分析更深層次的因素,哪怕經過分析,也會選擇相信危機不會到來。

六、以我自身的經驗作為一個示範:

我報考法本法碩,最初的選擇是人大、法大、貿大,因為複習時間的原因,自身實力不足,直接排除了人大和法大。接下來是貿大,貿大在9月初公布了招生人數,縮招嚴重,而且複試考察的內容過於難,排除。

第二輪選擇:武大、南大、中大、廈大等綜合類院校,武大19年也縮招了但是武大可能是小年,因此納入備選項;南大雖然去年分數很吸引人,但是價格過於低於價值,反彈的可能性很大,也排除;中大,複試比例過高,複試絞肉機,排除;廈大,18年350分,同復旦和上交分數差不多,價格高於價值,存在降分的可能性,但是19年縮招了(最初是縮招7人後來有人放棄推免最終縮招3人),並且廈大學制三年,法本法碩裡面並非一種優勢,對於許多希望早就業而選擇法碩的人而言並不感冒,綜合考慮以下仍然納入到考慮範圍內。

第三輪選擇:華政、中南財經政法、西政,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雖然入選了一流學科,但是法碩似乎並沒有得到重視(在第四輪學科評比中中南財是A-但是在法律碩士的評比中只是B+),西政地理位置優勢不大,華政的話,當時復旦不提供住宿的消息放出來後,我首先排除華政,我認為會引起周邊院校的震蕩。因此,三所院校都排除。

最後是武大和廈大的選擇,武大由於排名更好(A類)而且985綜合排名也優於廈大,因此即便降分其價值仍然擺在那裡,考慮到通貨膨脹也不會跌破350分(最終的結果是武大345分,即便如此我也不後悔),廈大最大的不利在於學制三年和地理位置,但是因為我是廣東人所以地理位置影響並不大,學制三年我反而更喜歡,因為這樣本質上與學碩的區別就很小了,而且兩年的碩士,第一年上課,第二年寫論文,能夠用於考證、提升水平的時間有限。

最終選擇:廈門大學法學院,2019年法本法碩複試分數線346分,比2018年下降了4分,筆者初試355分,第10名進入複試(截止到今天正式擬錄取通知還沒發布,是留個懸念吧)。

最後一句:什麼擇校經驗都是假的,無腦PKU!

【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