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建軍大業》,看完以後,第一感覺是好好的一部革命戰爭電影拍成了青春片,不過看到導演是劉偉強我就釋然了。

然而,劉偉強搞錯的不是把多年以後成為開國將帥的人用小鮮肉演,也不在於拍得過於中二了,而是在於他搞錯了一個基本事實,《建軍大業》不是一個關於逆襲的故事,影片中的那些人,並不是被逼到山窮水盡,走投無路才選擇改旗易幟,他們本來就是高富帥,如果他們選擇留在國民黨,是完全可以不失高官厚祿的,甚至有些人,完全有可能比選擇起義更有前途。

拿毛澤東來說,毛澤東在國民黨一大時就嶄露頭角,他和李立三當時就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比蔣介石當上中央執行委員還早,毛澤東時年才31歲,任國民黨中央代理宣傳部長,李立三任勞工部長,當時國民黨元老對他們兩人印象非常深刻,評價非常之高,認為是難得一見的青年人才,如果他們想在國民黨內發展,是有著光明前途的。

而周恩來,擔任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得無數師生尊重,在黃埔系將領的心目中,是與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教育長鄧演達鼎足而三的重要人物,而以周的行政能力和執行力,不起義,也是完全可以出將入相的人物。

陳賡就不說了,是黃埔三傑之一,在東征陳炯明之際,蔣介石曾經被包圍,總指揮部差點被斷掉,幸虧陳賡背著他逃出重圍,此後深得蔣介石信任,是他身邊紅人,就算以後中共和國民黨決裂,1933年陳賡被捕,蔣介石也專門囑咐,不要對陳賡用刑,後來更默許地下黨營救陳賡,可以說,陳賡只要想低頭,弄個兵團司令乃至戰區司令長官,都是沒有問題的。

就拿參加過南昌起義,後來又拖離共產黨的文強來說,他後來也官任中將,被俘的時候,是徐州「剿總」的副參謀長,後來被關進功德林「戰犯管理處」,讓他寫悔過書,他還振振有詞;我曾任紅一師師長兼政委,毛澤東是我表哥,朱德是我上級,周恩來是我老師和入黨介紹人,林彪是我部下,劉少奇家離我家不到20里路。是他們沒有把我教好,要寫悔過書應該他們寫,我不寫。」你看,就是這麼複雜的關係,也沒有影響他在國民黨那裡加官晉爵,混得風生水起。

所以說,連文強都可以,當初這些人,只要想,榮華富貴唾手可得,然而就是這些人,選擇拋棄了自己的一切來幹革命,這才是這些人之所以為領袖,之所以為偉人。


《建軍大業》這部獻禮建軍90周年的歷史大片,到底值不值得看?作為青年觀眾中的一員,我覺得值得。

理由如下:

《建軍大業》詳細刻畫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和井岡山會師四大歷史事件,其中涉及到的戰爭戲碼尤為精彩。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被炮彈轟炸而四分五裂的印刷館,

遍地屍骸,無論大人與小孩。

只要牽扯到了反動言論,無一倖免,

整個上海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圍中,

周恩來目睹著這一切,與天同悲。

南昌起義

周恩來鳴槍三聲,

開啟了白毛巾和紅領巾的革命,

戰略部署外加精兵強將,

在敵人的猛烈炮火中奮勇向前,

面對機槍火舌不曾退縮。

戰鬥結束,

賀龍將軍帽扔下,致敬對手。

國名黨的頑固反抗力量終於被剿滅,

可敬的對手,可惜是對手。

三河壩戰役

三千人對三萬人,

留下就是死。

但朱德毅然率兵留下,

為大部隊爭奪撤退的時間。

……

埋伏戰,敢死隊

能想到的招數都用了,

也難以抵擋千軍萬馬。

最終二百死士拖住了追來的敵人,

悲壯,悲涼。

井岡山會師

賀龍,葉挺獨自突圍下落不明,

周恩來傷重送往香港,

只剩下了毛澤東和朱德,

革命的道路還很長,

英雄的故事還在繼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除卻場面震撼人心以外,

演員的打鬥戲也成為了影片的重點,

各青年演員直接扛下了最激烈的戰鬥戲碼,

青年葉挺指揮炮兵部隊轟炸城樓,

少年粟裕拿著大刀奮勇殺敵,

盧德銘掩護大部隊壯烈犧牲,

我們見識到了偉人青年時代不一樣的他們。

我們看的並不只是一段歷史,

更是歷史中的每個人,

他們並非只是按照書上所說的軌跡生活,

他們有著自己的感情,

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

有著自己的小脾氣。

……

經典老戲骨將偉人的生活常態展現,

讓我們能夠感受到真正的人味,

青年演員的加入,

讓我們能夠更好感受到

偉人在那個年齡特有的性格特色。

……

不但如此,

青年演員的加入,

讓觀眾群體更加年輕化。

正如同朱德在撤兵時候說的,

「父子同軍,兒子離開。」

「兄弟同行,兄長留下。」

為的是保留最年輕的力量,

你們,才是世界的希望。

歷史的傳承通過青年演員走進了青年觀眾的心中,

可能我們是抱著娛樂心態觀看這部歷史大片,

但是,毫無疑問,我們得到的感受是相同的。

……

歷史,不容忘記,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2天前3評論收藏收起匿名用戶

《建軍大業》是繼《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之後「建國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故事主要以1927年南昌起義這一重要歷史事件進行展開,主要描寫的是中國軍隊的偉大篇章,再現光榮歷程。

然而,當演員陣容公布後,網上立即炸開了鍋,因為該片選擇了諸多年輕「流量小生」參演,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他們請不到的……

劉昊然、張藝興、李易峰、關曉彤、張天愛、周冬雨、白宇、董子健、歐豪、李沁、馬天宇、陳曉、韓庚等等……這這這……這不都是應該在青春片里出現的面孔嘛?這到底是偶像劇還是歷史劇?

對此監製黃建新表示:「南昌起義那會兒,粟裕19歲,林彪19歲,鄧小平20歲,要塑造那個時期的他們,必須是年輕演員,事實上,我們這些演員比那些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偉人當時的年紀還要大出一些。」

不過,除了眾小鮮肉,還是有眾多實力派影星,劉燁演毛澤東、朱亞文演周恩來、霍建華、宋佳、馬伊俐、張涵予、黃志忠等;就連馮小剛、成龍、李連杰這樣的影視圈大腕都心甘情願來露個臉。

不過,總有一些人設看著太怪!最讓人驚掉雙下巴的實屬關曉彤無疑了!她竟然飾演的是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看看劇照,真的什麼也不想說了……

好吧,我們再來看看各位高顏值的革命老前輩在《建軍大業》中的年輕面貌!

李沁飾演楊開慧。

馬天宇飾演林彪。

韓庚飾演張學良。

李易峰飾演何長工。

陳曉飾演任弼時。

周冬雨飾演范桂霞。

余少群飾演汪精衛。

楊祐寧飾演錢大鈞。

釋小龍飾演聶榮臻。

張藝興飾演盧德銘。

鄭元暢飾演俞濟時。

張天愛飾演宋美齡。

董子健飾演鄧小平。

歐豪飾演葉挺。

劉昊然飾演栗裕。

白宇飾演蔡晴川。

…………

等等,這僅僅冰山一角,還有眾多當紅小生不一一列出。

說到最後,不得不是說說導演,他是來自香港的劉偉強,曾拍過《古惑仔》和《無間道》。香港導演能不能拍好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獻禮片呢?很多網友表示懷疑。劉偉強表示,自己很了解那一段歷史,而且擅長拍男人戲,會把「英雄相惜」的感覺很好地拍出來。


拋卻政治宣傳的目的,這部電影在敘事層面是完全合格甚至出色的,化繁為簡方面做的非常不錯。

下面給大家分析一下影片的敘事方式。

劉偉強對於整體故事的把控,一開始就以三場大的歷史事件為影片故事打下了基礎,完成了故事幕與幕之間的區分,還有劇情的轉折點設置。

一開始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很快為影片埋下了悲壯的基調。

這一幕戲能看到眾多劉偉強的所擅長的元素。

周恩來(朱亞文 飾)被困在軍部的戲,劍拔弩張,只身前去鴻門宴的勇氣一下子將人物立了起來!

在他與軍閥你來我往的唇槍舌戰中,外面早已起來變天之勢。

在一段平行剪輯的加速敘事節奏中,以上海總工會代理委員長汪壽華(宋陽 飾)在杜月笙(張涵予 飾)家中被刺殺為開始,四一二政變很快拉開了第一幕故事高潮。

工人學生被國民黨軍隊鎮壓,橫屍街頭,整個城市陷入躁動和混亂。

一方面是軍隊的槍支火炮,一方面是地痞流氓的斧頭和棍棒。

大批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遭到殘忍的殺害。

故事第一幕馬上就將故事情緒拉入低谷,以低落劇情製造了敘事伏筆,觸發了矛盾衝突。

由此,為槍杆子出政權,建立軍隊的影片主題提供邏輯合理性。

第一幕與第二幕的銜接點,是周恩來毛澤東(劉燁 飾)的見面。

志同道合的兩人約定一個去找軍隊幫手,一個去搞武器,充實軍隊。

《建軍大業》的第二幕是戰場場面宏大的南昌起義。

劉偉強在這裡著墨頗多。

從準備起義,收買兵馬,整合人才;

然後進入南昌城,密謀策劃;

到最終起義的激烈對戰,節奏四平八穩。

主線故事牢牢得提領住全篇。

不得不提下《建軍大業》的戰爭場面。

劉偉強深諳大場面與小場景的切換。

在眾多遠景的宏大場面中,隨時切入表現細微局部戰場的小場景火併。

以大場景烘托氣勢氛圍,以小場景提升敘事衝突,細化人物性格。

比如這邊正在遠程炮轟城市,那邊突然切入小規模的巷戰。

遠近交錯,給觀眾呈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戰爭現場,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激烈的戰鬥場面和謀篇布局的策劃地點,兩個場景的來回切換。

又將智斗和械鬥交叉混合,不斷提升著劇情的激烈程度,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劉偉強在故事建構上完全遵循三大故事點的打造順序來組建劇情脈絡

一開始我以為劉偉強會大量運用交叉剪輯或者平行剪輯來豐富故事,但最終劉偉強還是謹慎的控制了支線故事的份量。

時刻把握著這三場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線,圍繞其打造起因、經過和結局,明了的安插著三幕之間的轉折點。

第二幕帶來了劇情的上升,因為根據歷史事件的走向,《建軍大業》的第三幕戲必定是低落劇情,慘烈遺憾但是雖敗猶榮。

在第三幕高潮,三河壩戰役來臨之前,故事繼續鋪墊大戰的前因後果。

這最後一幕的故事高潮被打造成了帶有「斯巴達300勇士」般的壯烈感。

革命軍需要以三千士兵對抗三萬敵軍。

這場阻擊戰,同樣耐心的構建了戰鬥前的準備,設立伏擊點,部署重點火力,鼓舞士氣等。

三河壩戰役是《建軍大業》故事的最高潮點,也是最終主題凸顯而出的關鍵敘事點。

這場高潮戲不同於第二場的南昌起義,以戰爭場面震撼觀眾,而是以情動人。

在戰爭中,穿插了大量的港式煽情,製造了多個淚點。

成功的把觀眾帶入了情緒的高點,釋放著故事帶來的壓力。

這場大戰,革命軍雖然成功阻擊了對手,但主力軍攻打城市失敗,這為最後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雖然主線故事突出,但《建軍大業》還是有一條暗線。

圍繞著三大歷史事件的明線故事下,毛澤東的個人經歷則是整個故事的暗線。

從被排擠,到與周恩來匯合,最後與朱德會師井岡山。

毛澤東的故事線一直旁敲側擊的為影片主題積累著力量。

從不放棄一桿槍,到提出「槍杆子出政權」,最後思路明確的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一線的故事引領著整個故事的最終走向。

南昌起義雖然成功打響了建軍的第一槍,但隨後攻打廣東的失敗,攻打長沙城的失敗,宣布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鬥爭路線的全盤失敗。

毛澤東帶領部隊轉移井岡山,開始了農村革命路線,拉攏農民,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

這種來自思想上的轉變,最終升華了建軍的目的,對於革命形勢的發展起到了扭轉全局的作用。

所以這條故事暗線相當重要!

劉偉強也謹慎的控制了明暗兩條故事線的比重,成功的讓主題在敘事在慢慢浮現。

以至最終成功閉合,讓觀眾明白了這段建軍歷史的來龍去脈。


《建軍大業》這部電影很有意思,雖然披著厚重正經的主旋律大片的外衣,但是大傢伙千萬不要以為這部電影走的是從前電影頻道常常在很有紀念的正日子就拿出來的放的《百團大戰》《三大戰役》啊這麼沉悶正經老長老長了,不適合年輕群體或者大眾觀看。2017這部《建軍大業》好看的很,且有趣勁爆得緊。怎麼說呢?各位看,這部劇的導演是誰啊?當年拍《古惑仔》系列出名的香港導演劉偉強。

主旋律大片到了這位香港導演手裡,就像變了魔法一樣,搖身一變,變成了一部易燃易爆炸,簡單粗暴,通俗易懂,是個人看了就能明白,然後特別燃特別感動的電影。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八一南昌起義,這事大家都知道,人物也都不陌生。比較妙的是,劉偉強導演這能把這部電影當成主旋律版的《古惑仔》來拍,你看,電影里一群人想要扳倒的是誰?兩個大BOSS老蔣和老汪,老蔣囂張跋扈,不可一世,手段殘忍,像不像當年《古惑仔》裡面一言不合就爆粗口殺人的人渣大佬靚坤,而那群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元帥像不像穿著紅軍衣服的陳浩南山雞。

而雙方槍戰,爭城池,往大了說是建國立業,往小了看就是爭地盤,和《古惑仔》的套路一樣一樣的。

而後因為劉偉強導演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攝影師,所以這部電影的優點還有鏡頭講究,大氣磅礴之外精緻美觀,再加上很好入口的故事,讓人更加明白偉人們的偉大與了不起。

所以《建軍大業》這部電影真的很好看,也算是主旋律電影里值得好好觀賞的精品了。


《建軍大業》這部電影儘管看起來是主旋律,可口碑卻很好。

導演劉偉強借電影之名致敬革命先人獲得一片好評。電影全長133分鐘,在這樣有限的時間線里有大量的素材堆積,因此導演將故事安排得稍顯緊湊,好在故事情節真實熱血,劇情結構也並不突兀,加上是弘揚主旋律的正能量電影,得到這樣的口碑也算實至名歸。

這部電影算是全明星的陣容,既有老演員也有新生代演員,可以說是眾星雲集,再加上那段真實的歷史背景,這些都是是《建軍大業》獲得不俗票房的重要因素。

有人評價《建軍大業》是古惑仔版的革命,把建軍的過程演繹成了江湖,可能是導演的個人情懷太過泛濫導致電影整部瀰漫著一種過於熱血的情感,加上鏡頭的推進,過分的文藝讓本來赤裸裸的革命顯得過於精緻。

《建軍大業》中也不是沒有缺點,劇情分支繁多,人物性格塑造略顯單薄,有不少劇情強行加入人物的性格細節,讓整個故事顯得冗長拖沓。但電影細節處理得很真實,顯然是考慮了史實和人物設定來布置的,整部電影是有意識的在敘事,也能引導觀眾走進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

在近年來這種類型的電影中《建軍大業》算得上是一部佳作,它既給大眾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也讓大眾感受到了革命中的熱血情懷。即使戰火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歷史仍要銘記。


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的合理性,《建軍大業》就闡釋的非常有節。四一二政變和寧漢合流,導致中國革命的失敗,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統統被反動派無情的傷害,他們無論作為集體還是個體,都是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對象。李大釗、陳獨秀的和平發展、請願以及周恩來的工人暴動,分別以第二國際和巴黎公社為模板,顯然並不符合中國廣闊的國土面積和軍閥遍地、全國整體而言一盤散沙的半封建半殖民社會。中國工人數量嚴重不足、工業化基本還是妄想或藍圖階段,海外列強及其資本、大地主大官僚大資本家大買辦掌握著中國的主要生產力資源,城市和鄉村分別有黑社會和鄉紳作為既得利益代言人,民族資本家和知識分子數量匱乏且在社會上發聲能力也不足,即使有吶喊也被強權者壓制,「公理」和「啟蒙」都在邊緣——即使蘇聯的具體經驗並不適合於中國,但是武裝反抗迫不得已。中共作為工農先鋒隊的代表,在中央層面爆發了對於時局激烈的衝突。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了「槍杆子里出政權」的經典理論,這是毛澤東熟讀中國歷史和進行湖南農民運動調查之後的判斷,與一些書齋里的知識分子的教條主義完全不同,特別是從蘇聯歸來的布爾什維克們,過度推崇蘇聯式革命經驗,以城市武裝暴動作為革命進程的主要甚至唯一路徑。《建軍大業》證明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中國革命唯一有效的路線圖。

《建軍大業》從革命的低潮、武裝鬥爭的準備、周恩來領導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和全程、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爆發到轉移、朱德從開路先鋒到斷後決戰,最終朱毛紅軍在井岡山會師,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才最終締造成功。很明顯,這就是為什麼在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確認的三十六位軍事家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為三巨頭的根本原因。他們三人從思想上、政治上和軍事上,確立了紅軍的基礎。劉燁、朱亞文、黃志忠並非特型演員,卻也形神兼備的詮釋了革命領袖青年時代的風範。

朱德在三河壩戰役之後,對於剩餘的八百人進行了整編,在遇到毛澤東派出的何長工之後,堅定地選擇了與毛澤東會師,充分證明了專業軍人(此八百人來自原葉挺部,基本為黃埔軍校畢業生)與在地化的農民武裝相結合的偉力,這也是《建軍大業》為什麼以詳盡的篇幅、近乎是日誌的方式來呈現這一場戰役,當然不是放大,而是還原三河壩的重大歷史意義。井岡山作為中央根據地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旗到底可以打多久等,不僅回答了林彪之問,也是歷史的正當必然性。井岡山上的毛澤東,最終完成了黨和軍隊的辯證關係,確立了黨指揮槍的絕對領導原則,這也是朱日和軍演的現實結果。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些只有在歷史課本近代史綱要裡面才出現的歷史事件被展現在了銀幕上。那是一場為了理想、信念、自由,為了民族未來的一次偉大的嘗試。

7月27日由孫偉強執導的《建軍大業》在八一建軍節前夕作為對建軍九十周年的獻禮上映。影片按照時間順序從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一直講到朱德在井岡山與毛澤東勝利會師。一群年輕人,為了處於風雨縹緲中的國家,他們離開了家鄉,離開了校園,走上了一條尋求生死存亡真理的道路。

影片從四一二清黨運動中展開,硝煙四起,蔣介石、汪精衛都為了保留自己的利益而與共產黨反目成仇,進行清黨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以陳獨秀為首的共產黨人在繳槍與反抗之中徘徊,到底是將僅有的幾條槍交給國民黨還是起身反抗,反抗的主要力量來自哪裡,怎樣來發動這些力量,成為共產黨人眼皮子底下的最重要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表示必須要進行武裝反抗才能有「話語權」,但是卻遭到了陳獨秀等人的反對。周恩來說服葉挺賀龍等人拉起了一直武裝力量,準備在南昌進行武裝起義。儘管在順利拿下南昌城但是在轉戰潮汕時受到反動勢力的強烈阻擊南昌起義失敗,被迫轉向井岡山休養生息以備東山再起。

影片前半部分再現了革命先輩們對於祖國統一的嚮往,他們棄筆投戎,到處奔走,為了國家未來而上下求索。周恩來,毛澤東,賀龍,葉挺,盧德銘等等這些當時僅有20~30年紀的年輕人凝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拳頭,在南昌給了反革命力量狠狠一擊。影片用細節說話,將中國共產黨的年輕活力表現了出來。賀龍帶領部隊攻打城門時,帶著手榴彈炸城樓的士兵中彈另一名士兵接著沖向城樓;當前方戰事吃緊,眼看就要被打敗了這時候葉挺站出來說「我去!」;當毛澤東被派往上海組織工人運動,離別之際楊開慧說「不要回頭,走!」。正是有這樣前赴後繼的勇士,這樣身先士卒的將領,這樣舍小我而顧大我的精神才使得共產黨能夠在缺少物資的條件下以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動蕩的時代踏出一片新的天地。三河壩之戰,朱德以一當十,雖然最後傷亡慘重,有戰士在受傷後哭著要回家,但是當真正要撤退時,戰士們明知道留下作掩護一定是九死一生還是爭先恐後要留下。父子從軍,父留子撤;兄弟從軍,弟走兄留,為了未來的革命留下了力量。當啟動引爆器後,三河壩上一爆炸聲,留下來的戰士們用生命為主力部隊的撤退留出了寶貴的時間,他們都是英雄的。踏上三河壩的錢大鈞說「黃埔軍校的全部厚葬」,這是國民黨將領對同窗的欽佩之情,對共產黨的敬仰,也是在救贖自己。從這些細節之處不難看出共產黨是一支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力量。導演拋棄了那些程式化的演員,選用了年輕的演員,在成功抓住年輕觀眾的同時也將觀眾帶回了那個洋溢這青春與熱血的時代。青春是演不出來的,不錯,我們的先輩們在青春洋溢的時候發起了一場改變國家命運的革命,身為年輕一代的我們,也應在國家的改革浪潮中體現我們的價值。

如果說此前筆者對於讓《古惑仔》的導演劉偉強擔綱執導《建軍大業》還有諸多疑慮與調侃的話,那麼如今《建軍大業》正式上映,所有的疑慮基本上可以被驚喜所取代了!緊湊的節奏、強烈的矛盾衝突、神采飛揚的角色、火爆而有層次感的戰爭場面,跟其他的革命主旋律影片相比,《建軍大業》充滿大量的新意和看點,顯得格外超凡拔俗、鶴立雞群。在跟《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組成的三部曲中,本片也堪稱是最好看、最娛樂、最吸引人的一部。雖然本片的娛樂水準跟同期上映的《戰狼2》相比還有一定距離,但也絕對稱得上是值回票價了。

「人氣小鮮肉」出演《建軍大業》、塑造革命先烈,亦是本片的看點和爭議點所在。雖說《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都採取了「數星星」全明星主演陣容的商業化策略,但像《建軍大業》這樣如此大面積地使用「人氣小鮮肉」擔綱主演,在主旋律影片中堪稱前所未見,筆者的總體觀感是得大於失吧。雖說李易峰、鹿晗等幾位「小鮮肉」的形象和演技會給人帶來齣戲之感,但大部分「小鮮肉」的表現還是合格的,而且這些青春洋溢、朝氣蓬勃的面孔,確實給主旋律影片帶來了前所未見的激情、熱血與活力,尤其是扮演葉挺的歐豪、扮演林彪的馬天宇、扮演粟裕的劉昊然以及扮演盧德銘的張藝興都顯得英氣逼人、神采飛揚,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人氣小鮮肉」扮演革命先烈,也會起到拉近革命先烈與當代青年人的距離、促使他們主動了解革命先烈與革命歷史的作用,這一點更是其他革命主旋律影片難以企及的優勢所在。


觀影貼士:

1.在117天的拍攝過程中,全組600餘人橫跨數千公里,逼真還原出60個頗具歷史質感的場景。

2.從六年前的[建黨偉業]到如今的[建軍大業],劉燁兩度飾演領袖毛澤東。

3.黃建新透露,選擇演員的標準便是「像」,團隊開會分析劇本時,會依據與演員的談話內容最後決定是否選用。

原來,這才是主旋律的正確打開方式。

「建國三部曲」片名中非「大」即「偉」。一味強調「大」,也是很多主旋律影片,在氣質把握上的選擇。

一個「大」字,凸顯了影片宏偉壯闊的史詩感,但也容易導致影片陷入宏大而無結構性,敘事碎片化堆積的境地。

但[建軍大業]不同。

[建軍大業]的不同,是多方面的。

一是敘事模式的簡化。

本片打破了事件碎片化組合的模式,將筆墨集中在核心事件本身,以一部商業劇情片的方式結構故事。

影片以起義導火索,四一二慘案作為開端,講述南昌起義從籌備到爆發的全過程,以及後續的三河壩激戰,最終以井岡山會師的勝利歡悅作結。

起承轉合,更貼近好萊塢動作片、戰爭片的劇作手法,極大加強了可看性。

這種敘事上的簡化,保留了電影的完整時態,帶來一氣呵成的快感。

二是角色的主次分明。

得益於故事主線的清晰,[建軍大業]雖有108位演員加盟,但沒有陷入角色走馬觀花、堆砌明星的境地。

影片也始終圍繞著青年領袖們不斷失敗與抗爭的過程而展開,出場角色雖多,但主次分明。

片中洋溢的青春感與建軍的歷史本身也高度契合。

1927年,毛澤東34歲,周恩來29歲,葉挺30歲,粟裕19歲。

後來戰功彪炳的一代豪傑,那時也是風華正茂的同學少年。

所以[建軍大業]啟用大量年輕演員,符合史實。

而年輕演員的表演狀態,也恰好能反映出他們那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兒。

正如導演劉偉強所說:青春是演不出來的。

影片在尊重史實的情況下,給予了歷史題材和歷史人物以全新面貌,洋溢著青春的熱血與激情。

比如片中葉挺與葉劍英相遇,在船上開會,邊聊天邊烤肉吃。

兩個老廣一見面就忍不住用粵語聊了起來。

一邊的湖南人賀老總一臉迷惑:你倆說的啥?

倆小夥子嘿嘿一樂:老鄉見老鄉嘛。

這種生活化的刻畫,在以往的主旋律電影中幾乎沒有見過。

一瞬間,青史上燦然生輝的姓名,化作了瀟洒自若的飛揚少年。

三是對主旋律電影戰爭場面(或觀賞性)的革新。

戰爭戲是[建軍大業]的重中之重,約佔全片的40%。

僅南昌一役的拍攝鏡頭數,就達到了3000多個,群演數量達到了25000人次,規模已超過兩部前作。

在戰爭場面上,影片的呈現也有不同。

比如起義軍持槍衝鋒,一個正俯拍小全景,兩排人線兩側,炮彈如同兩條線一般,接連在他們身邊爆炸。

這不僅不同於傳統主旋律電影,以大全景呈現宏大場面,與仿好萊塢戰爭片泛濫的近景快切相比,也令人耳目一新。

在戰爭的敘述上,為了更好展現戰爭場面,南昌起義被導演劉偉強細化為具體的幾個階段。

無論是秘密籌劃、戰術布局、起義軍在深夜的伺機而動,還是起義爆發之際的烽火連城,這場集攻城和守城於一體的戰爭大戲,給了劉偉強極大的發揮空間。

三河壩戰役更是擁有普通攝影機、運動相機、航拍、搖臂等11個拍攝角度,氣氛緊張、場面火爆,甚至讓你忘記你正在看一部主旋律電影。

本片主創希望用這部作品,改變觀眾對主旋律電影的刻板印象:

主旋律電影也可以有很強的觀賞性、可看性。

[建軍大業]做到了。


劉偉強是攝影師出身,他對畫面的經營,對鏡頭的把握非常有經驗。這部電影的開場相當驚艷。這種好看和驚艷,在我看來更多是傾向於技術上的,譬如開場不久,就有一組鏡頭,以一顆子彈穿透一片戰火的毀滅。另外,整部電影的質感有了好萊塢大片的臨場感覺,加之雄渾有力的背景音樂,時刻揮灑著濃郁的梟雄電影般的熱血。而這是劉偉強擅長的節奏,只不過這在華語愛國題材影片里則是少見的。

他在本片的另一大貢獻,是對於刻畫人物性格上,輔以豐富的細節。在真實的歷史人物性格不能過多創作的時候,會有很多設計的東西。比如游泳的劉燁,瘋狂機槍掃射的周一圍,畫著標誌的李易峰,讓這個命題作文沒有陷入假大空的框架之中,有了生活化的煙火氣,少了高大上的虛無縹緲化的古板形象。 既見骨,又見肉。

整部電影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是對於矛盾衝突的具體化。有一幕曾先森印象特別深,在湖南老家的劉燁扮演的毛澤東與妻子作別,妻子不讓他回頭,這時音樂起,他邊走邊落淚,氣氛就烘托到位了。而類似的細節,在這部電影中比比皆是,是這種低到生活里的世俗煙火氣,讓整部電影特別貼近生活,讓每個人物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大全。

這就是細節,在以往主旋律的愛國電影里,這樣的煽情橋段更多的出現在英勇殺敵的戰場上,而甚少在兒女私情上做出一種選擇性。這可能與香港導演有關,他們在很多以人物為主的傳記英雄人物里,類似的感情戲經常會出現。葉偉信的《葉問》系列,劉偉強導演自己的《古惑仔》系列,都安排了英雄出現軟肋,使得人物在山河家國和兒女情長之間做出自己的抉擇。

只要有抉擇,就能最大限度的強化戲劇衝突。其實這樣的劇本設計是一種必須,只要有這種個體的選擇,整個角色基本上就能更豐滿,更接地氣。所以,《建軍大業》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刻畫出了類似這樣一個又一個飽滿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僅就這點來說值得打個高分。 關於這些年輕偶像演員的選擇,可能要選取和歷史人物年紀相仿之外,明顯是有票房考慮的。各種人物中,曾先森尤為喜歡朱亞文扮演的周恩來,這個角色對於朱亞文來說是一個突破,他之前的銀幕形象要麼痞,要麼硬漢,但甚少如此克制。作為整部電影的一條主線,朱亞文表現得甚好,同樣表現得不錯的還有劉燁,劉燁演毛澤東演了幾次了,這次依然表現得相當沉穩。在這樣一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獻禮影片中,還能看到很多90後00後的偶像們,比如李易峰,比如馬伊琍,比如霍建華等等,這應該是商業上的選擇。這些眾多偶像,基本上每個人都還是能照著角色的個人性格走,沒有哪個人物有突兀感。這部《建軍大業》,在曾先森看來拍得相對來說,非常的聰明,但聰明不等於好。聰明是導演的功勞,好就複雜了,好應該是編劇、導演和演員,劇組所有人員合作出來的恰到好處。

所以,整部電影,明顯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的。

其實犯的是很多愛國電影的通病,就是台詞非常說教。這一點是很可惜的。在愛國電影中,呼口號求團結是固定配置,但是如果過於頻繁的話則會讓整部電影過於刻意。這裡面最集中體現的一幕是,宋佳飾演的宋慶齡說的「中國人的未來,拜託了」。這樣的說辭確實就有點過了,不夠落地。再比如在戰場上說的那句「當勇士,不要當烈士」。

由於劉偉強要鋪陳的情節眾多,描述的人物也非常繁多,所以他只能靠這種頗有雞湯味道的東西來對情節做出相應的調整。這種東西多了,就有點戲不夠,台詞硬湊的感覺。 其實,要做出這種煽動人民團結作戰的辦法,不只用台詞一招。很多同類型電影的辦法,都是用喪失親人的痛感,和流離失所的悲苦來營造氛圍。這兩點,劉偉強都沒有做深入,可惜。 曾先森還是願意給這部電影打個中等偏高的分,原因有三。第一,就是劉偉強的控制力強,他的畫面處理和凌厲剪輯讓整部電影節奏流暢,確實有佳章。第二,年輕偶像演員沒有齣戲就算一種成功,比如李易峰,馬天宇等演員都是有符合角色的發揮。第三,對於愛國主義題材電影,特別是命題作品,這部電影比起之前的《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在細節上都有了更進一步的東西,值得鼓勵吧。

所以,這是一部聰明的電影,劉偉強用熱血青春偶像,拍出黑幫梟雄的方法,巧妙的奉獻了一部能發揮自己優勢的電影,對於他來說肯定不是最好的電影,但是對於同類型的《建黨》,《建國》來說確實進步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