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衆號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中國中醫”進行關注


爲充分發揮公立中醫醫院在縣域綜合醫改中牽頭推動中醫藥發展的主體作用,加強縣域綜合醫改中醫藥工作,日前,山西省衛生健康、發改、財政、人社、醫保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全面加強縣域綜合醫改中醫藥工作的意見》,明確要進一步落實中醫藥傾斜政策,加大對縣級中醫醫院的建設與扶持力度,確保在縣域醫共體建設中中醫醫院建設只強不弱。


《意見》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決策部署爲指導思想,明確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堅持中西醫並重、突出中醫藥特色、注重夯實基層4項原則,並提出了20項具體舉措。


《意見》強調,要進一步落實中醫藥傾斜政策。履行政府辦院責任,加大縣級中醫醫院的建設與扶持力度,力爭全省有20所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三級中醫醫院水平。健全管理運行機制,縣級公立中醫醫院全部加入縣級醫療集團,縣中醫醫院與縣人民醫院在醫療集團內享有同等地位,在各自領域發揮引領作用,推動縣域中醫、西醫工作協調有序發展,縣中醫醫院性質、名稱不變,醫院財務預算實行統一管理,獨立覈算。完善財政補償機制,縣級政府要安排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相關中央轉移支付資金應根據縣中醫醫院醫療服務能力給予相應傾斜,中央投資縣級醫院基礎建設項目優先考慮用於支持縣級中醫醫院。改革薪酬制度,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加大醫保支持中醫藥力度,逐步擴大中醫藥適宜技術門診治療納入醫保支付範圍試點,探索健康指導處方納入醫保保障範圍。


《意見》指出,進一步確保中醫醫院主體地位。發揮縣級中醫醫院引領作用,統籌提升縣域中醫藥服務能力,縣中醫醫院與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要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適度競爭。提升縣級中醫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強化縣級中醫醫院“治未病”服務能力,支持二級以上縣級中醫醫院對就診重點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羣實行疾病診療、健康指導“雙處方”制度,提高縣級中醫醫院中醫特色康復服務水平。


《意見》指出,進一步健全縣域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強化縣醫療集團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縣中醫醫院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佔執業醫師總數的比例不低於60%,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必須配備至少2名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建立西醫學習中醫人才培養機制,醫療集團內參加“西學中”的臨牀類別執業醫師佔比不低於30%。


保障措施方面,《意見》提出,要強化重大項目引領,依託山西省高層次人才引進專項資金、促進大數據應用專項資金、太行產業基金等1000億政府投資資金,加大對中醫藥支持。


近年來,山西省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鼓勵中醫藥服務提供和使用,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積極推進“山西省中醫藥特色鄉鎮衛生院”創建工作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提升鄉鎮衛生院的中醫藥服務能力;上調部分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將針刺、灸法、推拿等中醫適宜技術門診治療納入省直醫保支付試點;鼓勵醫療機構特別是中醫醫院積極開展接受患者委託,按醫師處方製作丸、散、膏等劑型的服務,挖掘整理傳統中藥加工方法等。


中國中醫藥報通訊員郭君偉


以下是《意見》全文

山西全面加強縣域綜合醫改中醫藥工作的意見



各市衛生健康委、發改委、財政局、人社局、醫保局:


現將《山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山西省財政廳、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山西省醫療保障局關於全面加強縣域綜合醫改中醫藥工作的意見》印發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山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山西省財政廳

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山西省醫療保障局

2019年3月18日


自2016年實施縣域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綜合改革以來,全省中醫藥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爲全面加強縣域綜合醫改中醫藥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決策部署,堅持依法發展中醫藥,充分發揮公立中醫醫院在縣域綜合醫改中牽頭推動中醫藥發展的主體作用,爲健康山西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二)基本原則


——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對中醫藥工作的領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確保黨的中醫藥政策在縣域綜合醫改工作中深入貫徹。


——堅持中西醫並重。落實各級政府在中醫藥規劃、投入、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責任,統籌中西醫協調發展。


——突出中醫藥特色。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確保公立中醫醫院堅持中醫爲主的辦院方向,進一步發揮好中醫藥特色。


——注重夯實基層。按照夯實基礎、補齊短板、注重內涵、提升質量的工作要求,切實推進基層中醫藥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等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三)工作目標


到2020年末,統籌推進縣域綜合醫改中醫藥工作的運行機制全面建立,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力爭全省有60所縣級中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65%的縣(市、區)創建成爲省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中醫館”建設覆蓋率達到70%;到2030年,每個縣(市、區)建有1所標準化公立中醫醫院且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100%的縣(市、區)創建成爲省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全覆蓋,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


二、落實中醫傾斜政策


(一)履行政府辦院責任


加大縣級中醫院的建設與扶持力度。太原市萬柏林區、大同市新榮區、大同市平城區、陽泉市城區、陽泉市郊區、陽泉市礦區、長治市潞州區、晉城市澤州縣、忻州市代縣、晉中市左權縣等10個沒有獨立設置公立中醫醫院的縣級政府,要將中醫院建設納入規劃,儘快建成。太原市清徐縣、大同市渾源縣等獨立設置有公立中醫醫院,但未達到二級中醫醫院標準的縣級政府,要在中醫院人才招聘、人員待遇、設備購置、能力提升等方面給予支持,爭創二級甲等中醫院;臨汾市洪洞縣、晉中市平遙縣等基礎設施完善、服務能力較強的縣級中醫醫院要進一步提檔升級,力爭全省有20所縣級中醫院達到三級中醫醫院水平。


(二)完善財政補償機制


縣級政府要安排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財政、衛生健康部門對中央轉移支付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縣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等專項資金,應根據縣中醫院醫療服務能力給予相應傾斜。中央投資縣級醫院基礎建設項目優先考慮用於支持縣級中醫院。


(三)健全管理運行機制


縣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設立中醫股負責中醫藥管理工作。縣級公立中醫醫院要全部加入縣級醫療集團。縣中醫院與縣人民醫院在醫療集團內享有同等地位,在各自領域發揮引領作用,推動縣域中醫、西醫工作協調有序發展。縣中醫院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時,負責全面統籌管理其他縣級醫院和縣域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中醫藥工作。縣中醫院性質、名稱不變,醫院財務預算實行統一管理,獨立覈算。中醫院人員編制按牀位覈算配置、總量不減,中醫院大型醫用設備按發展需要配置。


(四)改革薪酬制度


建立符合中醫藥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合理確定中醫藥人員薪酬水平,着力體現中醫藥人員技術勞務價值,允許公立中醫院績效工資總量調控線控制在當地無收入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的5倍以內,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五)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


進一步完善中醫醫療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將中醫適宜技術及臨牀療效明確的新技術及時納入醫療服務項目目錄,在充分體現中醫醫療服務成本和中醫藥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收費標準,逐步提高醫療收入中中醫技術勞務性收入的比重。


(六)加大醫保支持中醫藥力度


探索符合中醫藥服務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在三級中醫院逐步推進DRGs付費,在二級中醫院重點推進按病種付費。將縣級中醫院作爲縣域內首診醫院和轉診醫院,暢通轉診渠道,實現急慢分治、雙向轉診、上下聯動。醫療集團在醫保總額內部分配時,在分配比例上對中醫院要予以傾斜並保持一定增幅,鼓勵提供和使用適宜的中醫藥服務。逐步擴大中醫藥適宜技術門診治療納入醫保支付範圍試點,探索將健康指導處方納入醫保保障範圍。


(七)統籌中藥飲片供應服務


在縣級公立中醫院建立中藥飲片供應中心,保證中藥飲片質量,統籌醫療集團中藥飲片的採購、驗收、炮製、調劑、配送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虛擬共享中藥房,中藥處方由縣中醫院中藥房審覈後依託當地物流統一配送。


(八)建立“互聯網+中醫藥”服務模式


縣級中醫院建立中醫智能診療、遠程會診、“智慧藥房”等智能信息系統,圍繞患者醫療服務需求,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醫療集團提供適宜的中醫醫療服務。利用互聯網技術不斷優化醫療服務流程,爲患者提供預約診療、移動支付、牀旁結算、就診提醒、結果查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務。


(九)強化中醫醫聯體聯動作用


醫療集團要與省、市三級中醫醫院組建多種形式的醫聯體。鼓勵三級中醫醫院按照“定單位、定責任、定目標、定任務、定考覈、定待遇”的“六定”原則採取派駐託管、遠程會診、人才共享、技術支持、檢查檢驗互認、處方流動、服務銜接等方式,幫扶提升縣域中醫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確保中醫院主體地位


(一)發揮縣級中醫院引領作用


縣中醫院與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要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適度競爭。以縣級中醫院爲引領,整合優質資源,統籌提升縣域中醫藥服務能力,強化基層中醫館建設,指導全縣規範提供中醫藥養生保健和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爲羣衆獲得中醫藥服務提供保障。


(二)提升縣級中醫院醫療服務能力


根據國家《縣級中醫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要求,進一步健全縣級中醫醫院臨牀和醫技科室,提升醫院專科服務能力。通過改善硬件條件、引進專業人才、開展適宜技術、加強與上級醫院合作等措施,補齊薄弱專科能力短板。重點補齊醫院外科手術能力、醫院感染控制水平、重症醫學科能力、血液透析水平、麻醉醫療能力和急診急救水平,推廣適宜的微創診療技術,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進一步夯實平臺專科,加強臨牀支撐學科建設。加強中醫特色專科建設,引進應用中醫醫療技術,提高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能力。


(三)強化縣級中醫院“治未病”服務能力


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開展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支持以“治未病”理念爲核心,以慢性病管理爲重點,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爲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支持加強中醫養生保健宣傳引導,利用新媒體傳播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引導人民羣衆自覺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和精神追求。支持將中醫藥人員融入家庭醫生簽約團隊,定期組織對團隊成員進行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每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都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支持二級以上縣級中醫院對就診重點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羣實行疾病診療、健康指導“雙處方”制度,有效預防慢性病,延緩併發症。


(四)提高縣級中醫院中醫特色康復服務水平


發揮中醫藥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拓展中醫康復服務手段。支持縣級中醫院建立康復科,打造一批縣級中醫院康復示範單位。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必需的中醫康復設備,推廣中醫康復技術,在康復護理中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和中醫護理方案。


四、健全縣域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


(一)強化縣醫療集團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縣人民醫院要設置中醫科,中醫科牀位數不低於總牀位數的5%,人員編制按牀位數配備;縣中醫院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佔執業醫師總數的比例不低於60%;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必須配備至少2名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建立人才培養機制,以縣中醫院爲依託,加強中醫全科醫生(助理全科醫生)培養,大力實施中醫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本科生培養,加強中醫專業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通過崗位培訓、外出進修、跟師學習等方式對基層中醫藥人員開展培訓。支持縣級中醫院建設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吸引、鼓勵名老中醫藥專家和長期服務基層的中醫藥專家通過師承模式培養基層中醫藥骨幹人才,充實縣域中醫藥人才隊伍。


(二)加強縣域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力度


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提供中藥飲片、針刺、艾灸、刮痧、拔罐、中醫微創、推拿、敷熨薰浴、骨傷、肛腸、其他類等項目中的6類以上中醫藥技術方法,縣域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診療量佔同類機構總診療量的比例不低於30%。依託中醫藥適宜技術視頻培訓平臺開展遠程培訓,覆蓋縣域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


(三)建立西醫學習中醫人才培養機制


鼓勵中西醫優勢互補,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支持三級中醫院、中醫藥高等院校、中醫藥行業學會開展西醫學習中醫培訓工作。醫療集團要積極營造西醫學習中醫知識的氛圍,定期選派臨牀類別執業醫師參加“西學中”,集團內參加“西學中”的臨牀類別執業醫師佔比不低於30%。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要加強對縣域綜合醫改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組織實施,作爲中醫藥強省建設的重要抓手,統籌協調推進。縣(市、區)黨委政府是推行改革的責任主體,黨政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抓改革、抓推進、抓落實。加強醫療集團中醫藥工作,制定具體政策和實施方案,切實履行辦醫責任,建立督查、指導、考覈和問責機制,確保任務有效落實。


(二)明確部門職責


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責任分工,完善配套政策。醫改領導小組辦事機構要強化組織協調,完善考覈機制,加強督導落實,做好經驗總結和推廣工作。發改部門要落實規劃、基建方面的有關扶持政策。財政部門要落實財政補助,改革補助方式。人社部門要推動完善相關人事薪酬制度。醫保部門要完善醫藥價格改革和醫保支付政策,充分考慮中醫藥服務特點,給予政策傾斜,支持中醫藥發展。衛生健康部門要加強對中醫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中醫服務項目的監督考覈,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三)重大項目引領


依託山西省高層次人才引進專項資金、促進大數據應用專項資金、太行產業基金等1000億政府投資資金,加大對中醫藥支持,重點以國醫大師和全國名中醫所在團隊爲核心力量,推動建立省級中醫腫瘤、腎病、兒科、康復等診療中心以及中藥新藥、中藥製劑研發中心,引領並指導全省縣級中醫醫院提升中醫醫療水平。


(四)做好宣傳動員


各縣(市、區)政府要強化新聞宣傳,正確引導輿論,開展政策解讀,讓人民羣衆和醫療衛生人員充分了解政府加強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全面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


  編輯:董俊彤  

審覈:羅會斌  監製:朱蕗鋆


中國中醫

微信號:satcm0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