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朱元璋接到的信只是小時候朋友寫來的,而湯和並不是他小時候的朋友。就根本上說,逼反朱元璋的,是殺戮平民以冒功的元軍。


臆說淵源

在郭子興等部紅軍佔領濠州、朱元璋在皇覺寺避亂的時候,的確有位朱元璋的朋友從濠州城中給他寫了封信,勸他也入城參加紅軍。但認定這位朋友就是湯和的說法,並非出自古代史籍,而是現代史家吳晗。

吳晗是現代明史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曾先後四次撰寫朱元璋的傳記。其中筆者所見的1948年第三版《朱元璋傳》中提到此事時,只說:

一天,有人從濠州捎來一封信,是孩子時的夥伴寫的,勸他到紅軍隊伍里來。

但到了1965年出版的第四版《朱元璋傳》中,就變成了:

一天,有人從濠州捎來一封信,是湯和寫的,他帶了十幾個壯士投奔紅軍,已經積功做到千戶,催他快來入伍。

吳晗是如何判斷「孩子時的夥伴」就是湯和的呢?他並沒有給出依據。我們且來看看有關湯和早年出身的明代文獻。

【明史專家吳晗像。】


湯和的早年經歷

有關湯和早年的經歷,《明太祖實錄》卷240湯和小傳及方孝孺在建文朝奉旨寫的《大明左柱國信國公贈東甌王謚襄武神道碑銘》較為詳細。

前者作:

鳳陽人。幼孤,育於母姨家。為兒時嬉戲,常習跨馬持矟,父老多異之。及壯,倜儻有大志。元末兵起,和徒步率子弟十餘人,從滁陽王郭子興充小校,攻宿州、取九灣、克定遠,降其將謝成、李德春。子興命為千戶。

後者作:

世居鳳陽縣之東湖裡……王幼喪二親,卓越有奇志,嬉戲常習騎射,指使群兒,父老異之。及長,身長七尺,倜儻饒智略。

元至正間,豪傑多起兵,據郡縣。王亦思自奮拔,以取富貴。壬辰歲,聞滁陽王據濠,兵勢強。率所厚壯士千餘人,仗劍從之。滁陽王奇王驍勇,置之麾下,使從諸將略地,每在前行,命為百戶;取九灣,攻濠之定遠,得兵千五百人,擢為千戶。

兩處都沒有提到湯和與朱元璋小時候認識,也沒有提到湯和給皇覺寺中的朱元璋寫過信。

湯和雖世居鳳陽縣東湖裡,但因雙親早逝,成長於姨母家中,而其姨母住址未詳,故難確定其少時住址。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時,曾說湯和「與朕同里閈」。(《明太祖實錄》卷58)《明史·湯和傳》據此載湯和「與太祖同里」。這大概就是吳晗將湯和坐實為朱元璋朋友的依據。

不過,「同里閈」的表述也可以很寬泛地指同縣的同鄉。例如濟寧侯顧時、崇山侯李新等人也被明太祖稱為「同里」。(分見《太祖實錄》卷127、150)這些人的籍貫明初著錄為臨濠人、鳳陽人,大致相當於元代的濠州鍾離縣,與朱元璋相同,但沒有進一步的地理信息。沒有證據能說明顧時、李新是朱元璋小時的朋友。因此湯和的同鄉身份能否進一步稱為朋友,是值得懷疑的。

【湯和墓園享堂,在今蚌埠市龍子湖區境內,為今人復原建築。方孝孺為其所撰神道碑原立於墓園中,後碑文被搗毀,可能與靖難之變有關。】


朱元璋的小夥伴

事實上,《明太祖實錄》里就記錄了若干朱元璋青少年時期真正的朋友。

1366年(龍鳳十一年)朱元璋重回家鄉時,他接見了老朋友汪文與劉英二人。汪文「世家濠梁,與上同里閈,富而好禮,幼與上相善」。(卷182)不僅是朱元璋的同鄉,還明確記載是朱元璋的小朋友。他與劉英被朱元璋認為「鄉里親故愛厚者,惟足下二人」。(卷20)朱元璋囑咐汪、劉二人看守自己父母的墳墓,建國後封二人為皇陵祠祭署的署令、署丞,專管朱元璋父母陵墓的祭祀,子孫世代承襲此官職。

又如皇陵衛指揮僉事趙璧,「鳳陽人,與上同里閈。龍潛時常幸其家。」(卷243)朱元璋經常去他家裡玩,建國後封他做當地衛所的武官。還有被朱元璋稱為「自友及臣」的兵部尚書唐鐸(卷254),顯然也是他年輕時的朋友,還隨他一起從軍。

與汪文、劉英、趙璧、唐鐸等被朱元璋與明朝官修史書明確稱為朱元璋少年朋友者不同,湯和從未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湯和死後,朱元璋為他寫悼念的誄文時,是這樣敘述兩人的早年因緣的:「帝自謂與王同受知滁陽」。(見前述方孝孺東甌王神道碑銘)。可見在朱元璋心中,兩人是因同在郭子興部下而結緣。由此也可以反推,湯和和朱元璋在此前並不相識,否則朱元璋完全可能提及。

綜上所述,現有史料不足以支持「湯和是朱元璋少時朋友」的論斷。吳晗在1965年版《朱元璋傳》中的這一說法,只是一種文學性的描寫,不具有史學價值。

【明皇陵墓道,在今鳳陽縣境內。在明代由朱元璋友人汪文、劉英二人後代世襲管理。】


官軍逼反「良民」

處理了湯和與朱元璋早年是否相識的問題後,再來看從濠州寄來的那封書信,是否「逼反」了朱元璋。誠然,友人寄來書信、被旁人發覺一事,是直接刺激朱元璋投奔濠州、參加紅軍的導火索。但在此之前,導致朱元璋對來書一事猶豫不決的,乃是元兵的鎮壓無能、殺良冒功。

據朱元璋自撰文獻《紀夢》,當時元軍駐紮在濠州城南三十里外,並不攻城,而是四齣擄掠鄉民,把紅巾系在他們頭上,冒稱是紅軍俘虜以冒領功績。導致四周的「良民」紛紛進入濠州城投奔紅軍,一同守城:

俄而胡帥至,乃徹里不花,率騎三千,會陷城州主,謀營城南三十里,聲攻城而逡巡不進。惟是四掠良民,得之則以絳系首,稱為亂民,獻俘於上,請給其功。於是良民受害,激動前日萌逆之心。是有呼親喚舊,相繼入城,合勢共守以相拒。以守則穩如泰山,若以胡帥攻之,則如蚍蜉之撼石柱。

雙方軍隊都有殺傷自己的可能,令朱元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兩畏而難前。欲出為元,慮系絳以廢生;不出,亦慮紅軍入鄉以傷命。

正因如此,他在收到友人書信時,才「既憂且懼,無可籌詳」(朱元璋《皇陵碑》),給了旁人以計劃告密的機會。朱元璋若對元軍不存疑慮,早可以將書信上交,洗脫自己「通匪」的嫌疑。

在這一事件中,元朝軍隊戰鬥力低下、紀律廢弛、上下欺瞞,導致政府失去了濠州當地的民心,局部實力對比逐漸向紅軍方面傾斜。這樣的大環境才是「逼反」朱元璋的根本原因。

【濠州附近地圖,取自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圖。元代濠州、鍾離縣治今臨淮關鎮,位於濠水匯入淮水處,南有鳳陽山脈,是兩淮地區的要害之地。元末北路紅軍在濠州以西的汝陽、潁州率先起事,激發了郭子興等部的起兵。】


朱元璋那位在紅軍中的友人究竟是誰,今已不可考,或許死在元末農民戰爭之中,沒有留下後代乃至姓名。畢竟歷史不是小說,一個人物能在以政治、軍事為主線的舊史書中留下事迹,已經是非常偶然之事,並不會有那麼多首尾呼應的故事。而反元事業的成功,也正是建立在千千萬萬這些無名戰士的犧牲之上。

吳晗當年信筆造成的錯誤,長期以來不知誤導了多少人,這提醒我們,在進行歷史寫作時一定要約束自己的文學想像力,避免給讀者造成麻煩。對於朱元璋的一生事迹,陳梧桐先生的《洪武皇帝大傳》有博採史料、詳盡而切實的敘述,是當代讀者首選的參考書。

至於朱元璋參加紅軍一事,有必要敘述其根本原因。元朝這樣一個龐大的王朝,也不是光憑一句「重開大宋之天」的口號就能打倒的。其實滅亡的種子,早已深植於其國家機器之內,隨著戰火的延燒而紛紛爆裂開來。最後擊敗了韓宋政權、延續了元朝數年壽命的,乃是從民間崛起的北方軍閥,而非元朝原本控制的國家力量了。


應該說是湯和寫了一封信給朱元璋,拉攏他入伙一起反元,結果卻無意中把朱元璋逼上了造反之路,具體情況應該是這樣的。

朱元璋從小出生貧寒,生活所迫在皇覺寺出家當了和尚,當時元朝腐敗,各地百姓紛紛參加義軍,造反元朝。朱元璋受當時環境的影響,有心參加義軍造反,但是這件事畢竟風險太高,他還是有些猶豫。正在這時,他收到了一封書信,也是因為這封書信,最後走上了起義的道路,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那麼,這封信到底是誰寫的呢?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原來這封信是朱元璋發小湯和託人從濠州帶過來的,信中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先是感懷了一下往日貧苦和友情(他們不是當年一起給地主放牛,還一起把小牛給偷吃了嗎?),然後說自己已經帶了十來個兄弟投奔了濠州的義軍,並且屢立戰功,還當了官(千戶),現在每天和兄弟們一起大口喝酒,大塊吃肉,好不快活。接著又大肆讚揚了朱元璋,說他從小就是孩子王,有領導能力,最後終於說出寫這封信的目的,「說你不要再躲在寺廟中當和尚了,快來參加義軍,我們一起奮鬥吧!」

朱元璋看完此信後,又喜有驚。喜的是好兄弟湯和已經參加了義軍,還當上了千戶,驚的是湯和給自己寫信,那可是私通義軍,萬一泄露了,腦袋也就搬家了。朱元璋是個很謹慎的人,默默地看完了信件,便悄悄地燒掉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可是,不知怎麼的,朱元璋收到義軍密信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了。有個人平日里跟他關係不好,便準備暗中去官府告發朱元璋,說他與反賊勾結。幸好有個師兄跟他關係十分要好,暗中將這個事情告訴了他,勸他趕緊逃跑。

當時,外邊還很混亂,元朝政府軍四處抓捕和尚,燒毀寺廟,搞得是人心惶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紅巾軍信奉明教,而明教又主張信奉彌勒佛,說什麼彌勒佛下凡,解救世間百姓。於是,元朝政府只要看到寺廟中供奉著彌勒佛,就認為可能是明教的秘密活動場所,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的原則,一律燒毀。

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朱元璋終於被逼上了「梁山」,決心投軍反元。


朱元璋當年為何造反,是因為生活嗎?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neardup_id": 6903257087962103106, "vname": "u7231u526au8f91-u6211u7684u89c6u9891.mp4", "vu": "5afa824911744dc78879999d09e5e339", "src_thumb_uri": "2d4b00013e23bede8a82",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d52000bf012ab1e2735", "vid": "5afa824911744dc78879999d09e5e339", "thumb_width": 640,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1294485},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22160132},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8120180}}, "duration": 255, "thumb_url": "2d52000bf012ab1e2735", "md5": "2e7f7033981a7520584e8249ea2704ba", "hash_id": 6903257087962103106} --}


邏輯就錯了,要真是這樣,為啥開國後大殺功臣,就留著湯和?


湯和寫信給朱重八,內容大概是說,你還是過來投軍吧,你的辦事能力為人處世能力都比我們強,我們都做了千總了。如果你能來投軍,肯定沒問題。湯和為人處世很謹慎,斷不可做出如此魯莽的事情來。關鍵是皇覺寺也沒米下鍋了。朱重八走投無路,然後自己在寺廟裡抽籤,說是投軍是上上籤。當時對自己前途也是十分渺茫的。投軍以後投靠了郭子興,才改了名字叫朱元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