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民國時期(僅以1949年底為界),國民黨軍將領有兩大系統,一個是保定系,一個是黃埔系。

【黃埔系】黃埔系中,國軍的主要將領有:胡宗南、杜聿明、王耀武、張靈甫、宋希濂等。黃埔系將領是國軍新生代將領,屬少壯派,他們當中只有胡宗南軍銜最高,為二級上將,其它基本都是中將。如:胡宗南:國軍二級上將,曾任集團軍司令、戰區司令、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等職。杜聿明:中將,曾任軍長、集團軍司令、東北保安司令、徐州「剿總」副司令等職。王耀武:中將,曾任軍長、方面軍司令、綏靖區司令、山東保安司令等職。張靈甫:中將,國軍五大主力之一——七十四師師長。

宋希濂:中將,曾任集團軍司令、兵團司令等職。

【保定系】在保定系將領中,主要有陳誠、白崇禧、顧祝同、傅作義、薛岳、唐生智等。這幾人都是國軍將領頂級人物,都擔任著極高的職務。如:陳誠:國軍一級上將,曾任第十八軍軍長(國軍五大主力之一)、集團軍司令、戰區司令、軍政部長、參謀總長等職,有小委員長之稱。白崇禧:桂系軍閥的代表人物,國軍一級上將,曾任副參謀總長、軍訓部長、戰區司令、國防部長等職。顧祝同:國軍一級上將,曾任戰區副司令、陸軍司令、參謀總長等職。傅作義:國軍上將,曾任集團軍司令、戰區司令、華北「剿總」司令等職。

薛岳:國軍上將,曾任集團軍司令、戰區司令等職。

從上可見,保定系將領都是身居高層,掌控全軍的核心人物;而黃埔系將領大都是兵團司令及某個地方的軍政大員,其軍銜與地位都不及保定系,都是保定系的下屬。因此說,保定系更勝黃埔系一籌。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歡迎點贊和評論

國民黨中出自黃埔軍校的著名將領應該有兩類:一類是黃埔軍校的教官,如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何應欽,畢業於保定軍校的陳誠、劉峙、張治中等;另一類就是畢業於黃埔軍校的學生,比較出名的是前6期畢業的學員。

第一期:胡宗南、杜聿明、關麟征、鄭洞國、陳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李玉堂、李鐵軍、賀衷寒、黃維、桂永清、范漢傑、宣鐵吾、曾擴情、俞濟時、孫元良、余程萬、劉戡、霍揆彰、侯鏡如……

第二期:鄭介民、邱清泉、覃異之……

第三期:王耀武、戴安瀾、方先覺、李天霞、康澤……

第四期: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賴傳湘、高魁元、文強、邱維達……

第五期:郭汝瑰、廖運周、鄭庭笈……

第六期:戴笠、廖耀湘……


黃埔軍校的建立者是孫中山先生,之後任命蔣介石為校長的,在孫中山死後,蔣介石背叛了大革命,而黃埔軍校的畢業生除共產黨中的少數名將之外,其實大多數都追隨了蔣介石,成為了蔣介石的嫡繫心腹,他們更是被譽為天子門生。

胡宗南

此人乃「天子門生第一人」,是蔣介石最寵愛、最為信任和重用的軍事將領,參加過東征北伐,在內戰中深受蔣介石信任,後在抗日戰爭中擁兵幾十萬盤踞西北,人稱「西北王」,其人志大才疏,但對蔣介石絕對忠誠,國民黨敗退時逃亡了台灣。

杜聿明

蔣介石的又一大黃埔心腹,是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指揮了多次重大戰役,在解放戰爭時先是在東北失利,後來在淮海戰役中被俘虜。

湯恩伯

此人號稱「中原王」,極其效忠蔣介石,蔣介石也非常重用湯恩伯,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參加過多次戰役,也算一位抗日名將,後在解放戰爭時期隨國民黨敗退去往台灣。

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中除這三位一時大權在握的要員之外,還有像鄭洞國、黃維、戴安瀾、胡璉、張靈甫等等著名將領,在這些將領中,有的選擇了對蔣介石的愚忠,有的則殉國於抗日戰場,而黃埔軍人對抗日的貢獻我們應該永遠銘記。


黃埔軍校培養的軍事人才數不甚數,但最精英者屬第一至第六期。

1935年國民黨軍隊正規化整頓後,混亂不堪的軍銜進行銓敘。

一級上將中,何應欽原為黃埔教官;二級上將中,劉峙、顧祝同、蔣鼎文原為黃埔教官;中將中,除陳誠等教官外,學生有胡宗南、李延年、李默庵、俞濟時(補敘);少將中,黃埔軍校學生更多,有桂永清、黃傑、李玉堂、黃維、霍揆彰、關麟徵、宋希濂、陳琪、劉戡、王敬久、孫元良等等。

短短十年光景,他們從畢業少尉到少將中將,其升遷速度非常迅速。

升遷速度之快的背後是高素質的軍事訓練和真槍實彈的戰場歷練。

1926年北伐誓師,黃埔軍校第一至第六期,其中第五期在讀,第六期入伍生訓練,共3.3萬人組成參加北伐。

他們從廣東一路進軍,席捲東南各省,克武漢、南昌、南京、上海,在勝利之迅的背後是犧牲之慘。從第一期到第五期的犧牲人數佔到總畢業人數27%。

共產黨的隊伍中,也有很多黃埔軍校的將領,在此不一一例舉。


黃埔軍校培養了許多中國高級將領,其中在國民黨中任職的著名將領有許多。如國民黨的高級指揮官杜聿明,他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畢業後曾參加過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會戰是一位著名的抗日名將。

胡宗南,畢業於黃埔一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是蔣介石最為看重的骨幹軍事將領。

張靈甫,陝西人,曾在於右任的推薦下進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第四期學生,畢業後官至第74師長,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等抗日戰爭。

在黃埔軍校除了這幾位國民黨著名將領外,還有很多,比如還有宋希濂、賀衷寒、李仙洲、陳明仁、鄭介民、胡璉、黃維、戴笠、謝晉元、范漢傑、廖耀湘、戴安瀾、唐生明等等。


題目很有歧義。

黃埔老師算不算出自黃埔軍校?

自1924年建立黃埔軍校開始,國民黨依靠黃埔師生們的奮鬥,短暫一年就威震中國大地,三年就問鼎天下。此後歷次國內戰爭,抗戰,內戰,黃埔師生血灑疆場,付出極大代價,也書寫了自己的傳奇。

僅指學生,國黨有胡宗南、關麟征、杜聿明、黃維、范漢傑、李默庵、宋希濂等一期生,張靈浦、謝晉元等四期生,戴笠等五期生,廖耀湘等六期生。


黃埔軍校由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5月創建,為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培養了大量的軍事人才,這裡關於黃埔軍校本身就不多介紹了。

國民黨軍中很多將領均出自黃埔軍校,其中不乏佼佼者。

俞濟時,黃埔一期,畢業後留任蔣介石侍衛,1942年升任蔣介石侍衛長,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等職。淞滬會戰中作為88師師長身份主動請纓增援,廟行戰鬥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腹部重傷不下火線,獲青天白日勳章。

邱清泉,黃埔二期,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人稱「邱瘋子」。抗戰期間驍勇善戰,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在崑崙關一戰成名,全殲日軍第五師團21旅團,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

張靈甫,黃埔四期,抗戰期間任七十四軍51師師長,著名的「跛腿將軍」。浴血八年,參加了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等一系列戰役。在奇襲張古山、常德突擊、芷江保衛戰中表現尤其突出。

孫元良,黃埔一期,抗戰時期任國軍第二十二集團軍司令,在廟行鎮戰鬥、四行倉庫保衛戰、南京保衛戰中表現不俗。1944年率部在貴州獨山徹底擊潰日軍,使獨山成為日軍侵華的終點站。

歡迎關注,更多軍事歷史知識!


黃埔一期廖運澤,安徽壽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96軍軍長,20集團軍副總司令。

陳明仁,湖南醴陵人,陸軍中將,第1兵團司令。

鄧文儀,湖南醴陵人,陸軍中將,國防部政工局局長,復興社助理書記。

曾擴情,四川威遠人,陸軍大學政治部主任。

杜聿明,陝西米脂人,陸軍中將,中國遠征軍副司令官,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第2兵團司令官。

范漢傑,廣東大埔人,陸軍中將,陸軍副總司令兼東北「剿總」副總司令。

酆悌,湖南湘陰人,陸軍少將,長沙警備司令,復興社書記。

桂永清,江西貴溪人一級上將,海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

關麟征,陝西戶縣人,黃埔軍校教育長、校長,陸軍總司令。

賀衷寒,湖南嶽陽人,陸軍中將,台灣「交通部長」。

侯鏡如,河南永城人,陸軍中將,17兵團司令。

胡宗南,浙江孝豐人,陸軍二級上將,一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綏靖公署主任,台灣澎湖列島防守司令官。

黃維,江西貴溪人,陸軍中將,12兵團司令官。

李默庵,湖南長沙人,32集團軍總司令,長沙「綏靖」公署副主任。

鄭洞國,湖南石門人,陸軍中將,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一兵團司令。

劉勘,湖南桃源人,陸軍追贈上將,36集團軍司令,整編29軍軍長。

宋希濂,湖南湘鄉人,陸軍中將,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14兵團司令官。

張耀明,陝西臨潼人,陸軍中將,第4集團軍總司令兼38軍軍長,黃埔軍校校長。

黃埔二期

邱清泉,浙江永嘉人,上將,第2兵團司令官。

廖昂,四川資中人,陸軍中將,整編76師師長。

鄭介民,海南文昌人,陸軍一級上將,軍統局局長,台灣「國家安全局」局長。

陳修和,四川樂至人,陸軍中將,兵工專家。

黃埔三期

戴安讕,安徽無為人,陸軍中將,第5軍200師師長。

康澤,四川安岳人,陸軍中將,復興社中央書記長。

毛人鳳,浙江江山人,陸軍上將,軍統局副局長,台灣「國防部」保密局局長,情報局局長。

王耀武,山東泰安人,陸軍中將,24集團軍總司令,4方面軍總司令官。

黃埔四期

李彌,雲南騰衝人,陸軍中將,13兵團司令官兼8軍軍長。

張靈甫,陝西長安人,陸軍中將,整編74師師長。

唐生明,湖南東安人,陸軍中將,兵團副司令官。

吳起舞,湖南桃園人,陸軍中將,黃埔軍校最後一任政治部主任。

謝晉元,廣東焦嶺人,陸軍少將,第88師524團團長。

彭士量,湖南瀏陽人,陸軍中將,國民黨第73軍暫編5師師長。

黃埔五期

邱行湘,江蘇溧陽人,陸軍少將,整編206師師長兼洛陽警備司令。

郭如瑰,四川銅梁人,陸軍中將,第22兵團司令官兼72軍軍長。

鄭庭笈,廣東文昌人,陸軍中將,第49軍軍長。

黃埔六期

廖耀湘,湖南邵陽人,陸軍中將,第9兵團司令官。

戴笠,浙江象山人,陸軍中將,軍統局代局長,復興社特務處處長。

孫明瑾,江蘇宿遷人,陸軍中將,陸軍預10師師長。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黃埔軍校狹義上講,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1924年3月27日黃埔軍校舉行第一期新生入學考試,4月28日放榜,錄取學生編成4個隊。11月30日第一期學生考試完畢。1925年6月25日補行畢業典禮,共645人畢業。

國民黨中有眾多著名將領出自黃埔軍校,本期《一世明哥私家歷史》僅介紹幾位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的國民黨著名將領:

胡宗南

胡宗南報名時,因為個矮,屢次被報名處的人請出,後來還與之發生激烈爭執。被路過的廖仲凱發現,保舉入圍。

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

胡宗南是蔣介石最寵愛、最重要的軍事將領,其一生歷經黃埔建軍、東征、北伐、內戰、「剿共」、抗日戰爭,直到1947年指揮進攻佔領中國共產黨的首府延安,轉戰西北,官至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成為手握幾十萬重兵、指揮幾個兵團的二級上將與名震一時的「西北王」。

1950年兵敗後去台灣,1962年2月14日因心臟病病逝。

俞濟時

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留任蔣介石侍衛。1926年任侍衛大隊排長、連長。次年,侍衛大隊擴大為警衛團,任營長、團長。1928年復擴為警衛第一旅,任旅長兼南京警備司令。1930年再擴大為師,任警衛第一師師長。1932年任張治中部八十八師師長,參加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受重傷,次年任浙江省保安處長。後改任第58師師長。1937年任七十四軍軍長,參加南京保衛戰等。1942年任蔣介石侍衛長,後任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等職。期間,隨侍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抗戰勝利後,歷任國民政府參軍處軍務局長、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幹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總統府第三局局長。1949年去台灣,歷任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總務主任、侍衛長,「總統府」第二局局長及戰略顧問、「總統府」國策顧問。1990年逝於台北。

黃梅興

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參加兩次東征。1926年,參加北伐與軍閥孫傳芳作戰,在激戰中受傷。傷愈後奉命招募新兵,任團長。1931年1月,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264旅528團團長。1932年,「一二八事變」上海淞滬抗戰爆發,任264 旅副旅長兼528團團長,奉命防守廟行以南一帶陣地,多次與日寇較量,屢建奇功,敵人稱他為「黃老虎」。因立功升為264旅旅長,駐防鄂西。後調駐閩、贛、皖南石埭,川東萬興一帶。 「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黃梅興率領駐紮在持志大學等地的264旅與日寇展開生死博斗,率本旅奮起抗擊,並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指揮作戰,連續攻破敵軍十幾個堡壘。

1937年8月14日下午6時,進攻日軍設在愛國女子大學的據點時,日軍炮火密集,並加百架飛機轟炸。黃梅興率部衝到八字橋,不幸被炮彈擊中,經搶救無效而壯烈犧牲,年僅40歲,是淞滬會戰中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國民黨高級將領,追授陸軍中將。

黃傑

黃埔軍校第一期,後編在學生第三隊。同年11月畢業後,任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偵察隊中尉排長、偵察隊隊長等職。

1925年2月和10月,參加第一、第二次東征。

1926年,升任教導第一團第三營少校營長,後隨何應欽的東路軍參加北伐,在鬆口戰役中負傷。

1927年,升任第十四師四十團上校團長,參加了著名的龍潭戰役。

1928年4月,參加蔣介石舉行的第二期北伐,任第二師第七團團長。

1928年4月17日。在滕縣(今滕州)擊敗張宗昌的抬棺決戰。5月,在濟南慘案發生時,護送蔣介石撤離濟南。

1929年,升任第二師第五旅少將旅長。1930年7月,參加蔣馮閻中原大戰,任第二師第二旅旅長。

1932年接替戰敗的湯恩伯出任陸軍第2師中將師長,駐防河南。1933年率第2師北上抗日,參加了著名的長城抗戰,與侵犯日軍激戰5晝夜,傷亡官兵3000多人,1935年7月黃傑因戰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時,黃傑正在廬山軍官訓練團受訓,並擔任隊長。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後,黃傑升任陸軍第八軍軍長兼稅警總團長,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

......

1996年病逝於台灣,終年93歲。

杜聿明

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1924年6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中初露頭角,歷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學兵團中尉連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隊長,教導第2師營長、團長,第17軍第25師旅長、副師長等職,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1939年11月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崑崙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和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1981年5月7日,因患腎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關麟征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並於同年12月畢業 。1928年任國民黨陸軍第十一師步兵第三十一旅第六十一團團長;1929年任新編第五師副師長;1932年升任第三十六師師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任第五十二軍軍長,參加台兒庄大戰,重創敵軍,升任第三十二軍團軍團長;1939年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 。1947年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1949年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 。後居香港 。

1980年7月30日病逝於香港伊利莎白醫院,享年75歲。

宋希濂

黃埔軍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葉陸軍步兵學校中國將校班、陸軍大學將官講習班第一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畢業,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

宋希濂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軍長、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新疆警備總司令、華中「剿匪」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1949年被人民解放軍俘虜,後作為戰犯接受改造,1959年12月特赦。1980年赴美探親,後定居美國。1982年8月任紐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首席顧問。1984年參與發起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任副會長。1993年2月13日因患嚴重腎衰竭在紐約逝世,享年86歲。

鄭洞國

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參加東征和北伐,是最早參加抗日戰爭的國民黨將領之一,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33年率部參加了長城古北口抗戰,「七七事變」後,相繼率部參加保定保衛戰、台兒庄大捷、武漢會戰、崑崙關大捷、鄂西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等戰役,屢創敵頑,戰功卓著;1943年調任中國駐印軍新一軍軍長,率部會同盟軍收復緬北,揚威國外;1945年回國,歷任第三方面軍副司令、東北保安副總司令、代總司令等職,1948年於遼瀋戰役的重要時刻,脫離國民黨陣營。建國後,他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參事、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委,第五、六、七屆民革中央副主席,黃埔同學會副會長,長期致力於祖國建設與統一事業。1991年1月27日,鄭洞國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去世後受到兩岸共同追悼。

孫元良

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連長、營長,後任第一團團長,參加東征、北伐。1932年,任第二五九旅旅長,參加一·二八事變,在廟行鎮擊退日軍,此役被當時國際間評為「國軍第一次擊敗日軍的戰役」;以此役獲寶鼎勳章,擢升為第八十八師師長。曾任第22集團軍司令官、國民軍第5綏靖區司令官等職;1944年,率29軍在獨山阻擋猖狂的日軍,這裡成為了日軍侵華的終點站;1949年後去台灣,2007年在台北去世。1990年,參與錄製22小時大型抗日紀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即日後的《國殤》);其子孫祥鍾,是台灣電影明星,藝名秦漢;其孫為偶像劇演員孫國豪。

桂永清

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教導第二團九連上尉連長、黨代表,第一師特務連連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特務營營長。

參加過第一次東征、第二次東征、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歷任師長、軍長、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國民政府國防部參謀總長,國民革命軍海軍一級上將,1954年病逝於台灣。

李默庵

畢業於長沙師範學校,後考入湖南陸軍講武學校,隨即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參加東征、北伐,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

授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1946年,任國民黨第三方面軍總司令等職,參與醞釀和籌商湖南和平起義,後長期居住於阿根廷和美國,1984年,與侯鏡如、宋希濂等發起成立「旅美黃埔軍校同學及其親屬促進中國統一籌備委員會」,同年6月回國參加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大會,任副會長;1990年回國定居,1995年6月,任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2001年在北京去世。

限於篇幅,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或進入本頭條號《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黃埔軍校可謂是近代中國軍事的搖籃,諸多國民黨將領出自黃埔軍校,並成為當時民國政府的支撐。而黃埔軍校不只培養了諸多國民黨人,也有很多共產黨人在黃埔學習,畢業,為我黨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黃埔軍校從1926年到1949年,一共培養了30多萬各級軍官,這些人形成了國民黨蔣介石嫡系的骨幹「黃埔系」。

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胡宗南、張靈甫、鄭洞國、李仙洲、陳明仁、李延年、李彌、胡璉、黃維、范漢傑、邱清泉、廖耀湘、曾澤生、戴安瀾、王耀武、孫元良、王敬久等都是黃埔畢業生。

胡宗南 (左)

王耀武 杜聿明任徐州「剿總」副司令, 胡宗南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 張靈甫任整編74師(軍)師長, 鄭洞國任長春守軍司令, 李仙洲任濟南第二綏靖區副司令, 陳明仁任71軍軍長, 李延年,李彌均是兵團司令, 胡鏈任整編11師(18軍)師長, 黃維任12兵團司令, 范漢傑任東北剿總錦州指揮部司令, 邱清泉任第二兵團司令, 廖耀湘任第9兵團司令, 曾澤生任60軍軍長, 戴安瀾任200師師長, 王耀武任第二綏靖區司令, 孫元良,王敬久均為兵團司令。 其他黃埔將領很多,由於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出,敬請諒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