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在抓緊建立屬於我國自己的衛星通訊星座,以擺脫對國外的依賴,實現全球無縫通訊,下面我從國內外的角度給大家說下衛星通訊星座目前的現狀。


全球星系統(Globalstar)是由美國勞拉公司和高通公司20世紀90年代倡導發起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全球星系統用48顆繞地球運行的低軌道衛星在全球範圍(不包括南北極)向用戶提供無縫隙覆蓋的、低價的衛星移動通信業務,業務包括話音、傳真、數據、簡訊息、定位。用戶一機在手,可實現全球範圍內任何地點、任何個人在任何時間與任何人以任何方式通信。到目前為止,全球星已與125個國家簽署了服務供應商協議,已在32個國家取得全球星衛星業務許可。2000年5月開始在中國地區提供服務。銥星系統是在1987年被設計的第一個私人全球無線通訊系統,目的是在全球任何地方實現無縫通信,增強已經存在的陸地和行動電話網路。

20世紀90年代,美國銥星公司發射了數十顆用於手機全球通訊的通信衛星,構成了一個銥星系統,該系統是由66顆衛星組成,衛星軌道高度約為780 km,均勻分佈在6個軌道面,每個軌道面11顆衛星,軌道傾角約為86.4°,屬於近極軌衛星。銥星系統經歷了從破產到復興的過程,不斷提高銥星系統的性能和功能,並得到了美國軍方的支持,未來必將擁有更多的用戶羣和應用空間,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2014年9月4日,北京信威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共同開發的第一顆「靈巧」通信衛星成功發射,並實現手持機通話和地面互聯網等測試。並計劃2019年初步建成中國自主可控、可持續發展、覆蓋全球絕大部分區域的衛星通信星座,以擺脫對美國銥星的依賴,這也被稱為中國版的「銥星計劃」。

另一方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計劃2020年建成「鴻雁衛星星座通信系統」。該系統將由60顆低軌道小衛星及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組成,具有全天候、全時段及在複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能力,可為用戶提供全球實時數據通信和綜合信息服務。該星座將集成多項衛星應用功能,搭載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移動廣播系統以及導航增強功能。

最後,航天科工集團「虹雲工程」中國的低軌星座計劃,航天科技集團正在部署一個低軌道通信衛星星座。一期工程將有54顆星,至二期工程時實現系統能力平滑過渡,衛星總數最終將超過300顆。屆時將實現全球任何位置的通訊。

綜上所述,實現衛星電話通訊的普及是大勢所趨,不會太遙遠。


目前手機上的定位晶元大多已經可以接收北斗信號,所以可以簡單的說成,手機上已經普及了GPS+北斗的模塊。

定位衛星和通訊衛星的功能並不相同,簡單從字面上來理解,定位衛星提供的是定位服務,通訊衛星提供的是數據傳輸服務,各自的側重點不同。

定位衛星也具備通訊的功能,不過多數情況下屬於單向通訊,衛星把信息發送給接收機,有點像電臺。相互的通訊功能更多是指和地面參考站之間的通訊,另外一些衛星也向大眾開放了相互通訊的服務,例如北斗的短報文。

衛星電話可以使用天上的衛星來進行通訊,這些通訊衛星把一方的信息轉發給另外一方,同時把另外一方的信息傳回來。提供衛星電話服務的提供商和現在常見的運營商扮演的是同一角色,運營商鋪設的是電纜、基站,而衛星電話運營商鋪設的主要是衛星。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出現了不少關於衛星網路的計劃,例如發射好多好多衛星,進而提供網路服務。如果類似的衛星網路大範圍普及,衛星電話也就會大範圍普及。不過,屆時就不應該叫做衛星電話,稱作衛星上網更貼切一些。

相比智能手機,目前衛星電話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當出現災情,或者去到無地面網路覆蓋地區的時候,衛星電話是非常主要的通訊方式之一。衛星電話終端價格現在到了萬元以下,通訊費用也不是貴的嚇人,從某個層面來說,衛星電話已經可以說成是普及了。


衛星電話的成本太高,不會普及,而且對於普通大眾衛星電話需求也並不高,相對於網路電話,5G通訊協議,成本會低很多。北斗系統依舊還在建設和測試當中,目前所開通的東亞地區,也僅僅在測試,只是小範圍應用,並沒有普及,且尚需時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