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什麼會失敗,關鍵看康熙帝怎麼做的!

老八胤禩根本就不知道,即使自己再怎麼努力,也休想奪得皇位,那麼這是為何呢?

一、

有人會存在一個疑問,老八胤禩跟皇位無緣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是刑部冤案之後,還是熱河狩獵之後,亦或者舉薦新太子風波,或者是「死鷹事件」?

先亮楊角風的觀點:

其實《雍正王朝》一開局,就告訴我們,老八胤禩根本就奪嫡無望,可以說是毫無希望!

這個最本質的原因就在於老八胤禩的出身,這才是康熙帝最在乎的事情:

在康熙帝的眼中,太子胤礽是最好的皇子,也是最棒的,一方面融合了自己對故去的皇后的感情,一方面也代表他的偏向,因為太子胤礽是嫡出,這也是太子胤礽剛剛周歲就被立為太子的原因。

有人會有疑問,太子胤礽排行老二,貌似老大才是嫡出吧?

所謂的嫡出並不是指誰先出生的早,而在於是誰所生,只有正妻所生的孩子才能稱為嫡出,其餘的都不叫嫡出。比如最近正在熱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劇,關於嫡出跟庶出的等級觀念相當突出。

太子胤礽是孝誠仁皇后所生,並且為了生太子胤礽,還難產而死,本身康熙帝對這個皇后感情又深,所以對這個嫡出的胤礽相當疼愛,在他的眼中,這才是正兒八經的皇位繼承人。

其實太子胤礽並沒有電視劇中演的這麼愚蠢,也是從小受到過嚴格的教育。壞事就壞在了他也要跟幾個弟弟爭寵,他本身就在寵愛中,他還爭個什麼勁?

作為太子最該做的就是維穩,按部就班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熬到一定的時間,皇位自然就是他的。而太子胤礽彷彿著了魔一樣,或許幾十年的太子讓他心理產生了扭曲,最後活活把皇位給玩丟了。

正因為康熙帝看重皇子的出身問題,他才會在鐘意老四胤禛的時候,刻意把他的生母烏雅氏升為皇貴妃,當然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回事。

二、

而老八胤禩就比較慘了一點,雖然號稱「八賢王」,實際在康熙帝心中就是「系辛者庫賤婦所生」,第一印象中就排除了他當太子的可能性。

即使滿朝大臣大都舉薦老八胤禩任新太子,康熙帝也不以為然,說的話就透露一切:

「立皇太子之事關係甚大,爾等各宜盡心詳議,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爾等其再思之。」

也就是這時候就能看出來,康熙帝最在意的還是「其母家亦甚微賤」,這樣低賤的出身怎麼能當太子呢?

而作為康熙帝身邊的人,有沒有能猜透康熙帝心思的人呢?

別說,還真有!

關於張廷玉這個老臣有沒有參透聖意,我們暫且不提,單提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康熙帝貼身侍衛圖裡琛。

作為貼身侍衛,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

那就是保密啊,要做到守口如瓶,畢竟很多時候皇帝會無意中說出一些心裡話,你要是太明白的話,或者亂傳的話,迎接的必然是死亡。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些話能跟皇帝講,哪些話不能跟皇帝講,哪些話聽完了得裝傻,哪些話聽完了得聽懂……

如果碰到了明君,那還好一些,要是碰到了昏君?

舉個例子,比如有人在罵皇帝是昏君,作為侍衛的你聽到了,要不要跟皇帝彙報?彙報了,那好,罵人的被咔嚓,滅九族,可是你來舉報的,證明你也知道有人罵我了,那不行,也得咔擦!

所以,圖裡琛的差事就是腦袋別在腰上的工作,不管是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只能當不知道一樣,不然,能活下來,太難!

三、

有了這一個前提,我們再分析,為什麼圖裡琛是第一個知道康熙帝傳位意圖的人呢?

其實真正掀起九子奪嫡浪潮的事件,是太子手下凌普帶兵包圍八大山莊開始的,而康熙帝在張廷玉的提醒下發現調兵手諭是假的,於是跟張廷玉演了一場貓捉老鼠遊戲。

其實康熙帝也很為難,如果相信手諭是真的,那麼太子沒了,相信手諭是假的,那麼底下的皇子就要沒一個。手心手背都是肉,怎麼能既知道假傳手諭的人是誰,還能不打草驚蛇,這就看帝王的謀略了。

不要覺得舉薦新太子,是因為舊太子不稱職,康熙帝其實是想借這次事件查出來朝中誰的威信最佳,也就是說假傳太子手諭的事對誰最有利,誰就最可能是陷害人!

當然,這件事也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因為早就有預謀,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

我們還得把時間往前捋一捋,也就是關於刑部冤案一事上:

當時康熙帝為什麼沒有徹查到底,而選擇了草草結案,就是因為老八胤禩連夜上了一封奏摺,指出,刑部冤案一案背後的指使者是太子胤礽。

這時候的康熙帝也有幾種選擇,一是相信老八胤禩,顯然太子胤礽就不保;二是相信太子胤礽,顯然老八胤禩就是陷害罪,老八胤禩不保;三是選擇裝糊塗,可惜康熙帝裝糊塗難啊,關鍵他不糊塗啊,咋辦?

於是就去找了張廷玉,張廷玉是誰啊,全劇數一數二的老狐狸,你康熙帝面對自己的兒子裝糊塗,讓我充明白,我不傻,我也糊塗,一把火給你燒了:

「臣沒有見到過什麼奏摺!」

這下好了,康熙帝再想裝糊塗也裝不下去了,孩子有病,還得治啊,派誰去查病根呢?

就是圖裡琛,因為這件事不管調查結果如何,自然有一方會受傷,也只有圖裡琛能做好。

四、

那麼圖裡琛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康熙帝先是悄無聲息地讓張廷玉把這個刑部冤案的案子結了,隨後就派圖裡琛連夜把肖國興壓到寧古塔,路上誰也不能見面,專門交給盛京將軍看管。

離開張廷玉那裡,康熙帝無奈地嘆了一口氣:

「你說你的兒子病很難好了,我看是我的兒子他的病也是很難好了!」

我相信很多很多的人都覺得這個病兒是指太子胤礽,其實在楊角風看來,更像是指老八胤禩!

前提我也講過了,老八胤禩出身不好,他又交了這麼一個奏摺,讓康熙帝很容易懷疑他的初衷,從心理上來講,他就覺得這個肖國興有問題,這個老八胤禩有問題,有問題就是有病,得治!

而這一路上肖國興什麼都招了,招給誰了?

圖裡琛啊!

等到了熱河狩獵的時候,圖裡琛回來了,直接跟康熙帝彙報肖國興的事情,康熙帝聽完,看來真跟自己猜的一樣,於是連呼兩句:

「其心可誅、其心可誅!」

圖裡琛何等聰明,一聽就知道康熙帝說的是老八胤禩,可是他又不能裝作聽明白的樣子,於是一抬頭:

「我這就去殺了肖國興!」

要不怎麼人家能歷經三朝而不倒呢,功夫就體現在這裡,太子胤礽怎麼可能會做錯事,八阿哥胤禩怎麼可能會做錯事,他們都是皇子好吧,唯一能做錯事的只有肖國興,這傢伙誣陷太子!

而康熙帝也不傻,為了穩住老八胤禩,早在查出最終真相之前就給老八胤禩封了王,正應了那句老話:

「要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圖裡琛就已經確定了,康熙帝絕不會傳位給八阿哥胤禩!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八阿哥胤禩的能力沒問題,他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太有能力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胤禩能將朝廷大多數官員都拉攏過來,外加老九、老十和老十四三位各具特色且能力不凡的皇子,組成了龐大的八爺黨。八爺黨在朝野內外享有聲譽,只要胤禩振臂一呼,八爺黨就能雲集響應,甚至連丰台大營和西山銳健營這樣的精銳野戰部隊都能安插進他的人,接受他的指揮。這豈能說是沒能力?這簡直是太有能力了好不好?

但這樣的能力令康熙感到害怕。

康熙議舉新太子,想試探一下各方力量,結果發現八爺黨一手遮天,竟然能做到在上書房這種最高決策機構搞串聯,這意味著八爺黨的勢力已經可以影響和威脅到皇權了,這豈能不讓康熙感到害怕?

一個有能力又有野心取代皇權的皇子,康熙討厭他都來不及,又怎會有意將皇位傳給他呢?

再有一點,胤禩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而康熙朝晚年的政治和社會形勢已經不允許後繼之君再保持寬仁,恪守祖制。而是應該大刀闊斧地改革,整頓吏治,推行新政,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清朝才有可能繼續保持強盛。

從這一點上說,「孤臣」胤禛更適合康熙朝晚年的形勢,而老八胤禩的保守主義觀點只能讓康清朝走向滅亡。

所以,康熙肯定不會把皇位傳給胤禩。


《雍正王朝》從頭至尾是有一條主線的,只要抓住了這個主線,你就能解釋所有情節了,同樣能理解為什麼胤禩會失敗。這條主線是什麼呢?就是皇帝與官僚們的鬥爭。

在封建社會,皇帝與官僚雖然都是統治階層,但是他們的利益並不總是一致的。因為名義上整個國家是皇帝一個人的,官僚們都只是打工仔。

假如國家治理得好,國力強盛,皇帝當然很爽,但官僚們不一定得利,因為有可能被貶謫、抄家甚至砍頭;如果國家衰敗,甚至滅亡,皇帝會倒霉,但官僚們不一定倒霉,因為他們只有守住自己的財產,就可以做個富翁。

所以,對於官僚們來說,幹得再好都是皇帝的,自己撈到手的才是自己的。

康熙到乾隆這一百多年間,被稱為康乾盛世。但是康熙晚期吏治腐敗,國庫空虛,再這麼下去,大清國就危險了。

康熙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知道吏治腐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寬仁,所以縱容了很多官員胡作非為。因此他希望自己的繼任者能夠向官僚階層開戰。

雍正冷麵冷心,正是他心中的合適人選。所以康熙臨終時說,我為你們選了一位堅鋼不可奪其志的主子。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而八阿哥胤禩,雖然很能幹,但是他處處學康熙的寬仁,收買人心。康熙知道,如果選他做繼承人,國事將繼續糜爛。

這是八阿哥失敗的根本原因。而導致胤禩失寵的直接原因是兩件事。

第一,八阿哥審刑部冤獄案,對肖國興說,只要把太子供出來,你就沒事了。

本來,八阿哥打的如意算盤是,他把太子的罪證呈給康熙後,康熙一怒廢了太子,八阿哥誘供的事誰也不知道,皆大歡喜。

不料張廷玉讓康熙改了主意,決定先保一保太子,把肖國興發配到關外去了。

肖國興當然很生氣,感覺自己被賣了,就向押送他的圖裡琛喊冤。八阿哥誘供的事就讓康熙知道了。

康熙本來還挺高興,讓胤禩代替自己會見蒙古王公大臣。知道此事後,康熙大怒,因為說明八阿哥在背著自己搞陰謀詭計,要把太子拉下馬。

第二,推舉新太子時,很多官員聯名推舉八阿哥。

推舉新太子讓康熙看到了胤禩的力量,原來他如此得人心。康熙不得不想想,如果他當了太子,會不會更得人望,會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歷史上太子發動政變上位的例子可不少,比如李世民、李亨等等。

這兩件事結合在一起,胤禩在康熙心中的形象就徹底完蛋了,成了一個結黨營私陰謀家。

所以他最終失敗了。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士常齋」,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因為一個字——賢。

可以說老八成敗都是因為一個賢字,因為賢所以老八處處學康熙,但是又處處學不像。同樣是因為賢,他對手下都很好,可以說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老八的確比老四合適,但是康熙交給自己的孩子的是真的一個安安穩穩的帝國嗎?

不是,康熙晚年吏治腐敗,貪污嚴重。國庫空虛,老八這種人做了皇帝大清肯定是要玩完的。而最清楚這種事的不是別人就是康熙,康熙晚年雖然昏庸,也失去了年輕時期那種改革的熱情,所以康熙只能找一個有能力,有魄力,有實力的改革者來搞定自己晚年的種種弊端。

所以老八首先就被驅逐了,老八太注重官吏和手下而不是天下百姓,所以康熙在選擇的時候肯定不會首選老八,同樣和老八走的很近的老九,老十包括老八集團的那些人康熙肯定也會提防著。雖然作為一個大臣,老八集團比老四雍正組織的官吏集團要合格的多。

那麼有魄力改革的人,只有老四和老十四這倆,而有能力改革的只有老四一人。因為老四相對去其他人更清楚康熙晚年的問題所在。也更清楚改怎麼改革。老十四更多只能做一個將軍,但是改革者必須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和決策者。還要了解情況,心如鐵石不被反對省左右。這些老八和老十四都不具備。

如果我們假設一個場景,康熙晚年的時候沒有九子奪嫡。而是非常和睦,那麼老四當皇帝,老八組成政治集團輔佐老四,老十四負責在新疆打架。那麼清朝活的時間或許會更長。


八阿哥胤禩能力不差,但最終在九子奪嫡中一敗塗地,最主要的原因有兩方面,這兩方面決定他必敗無疑。

做臣子越位,不是好臣。八阿哥做人比較謙虛,會聯絡人。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後,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發動官僚推舉自己當儲君,形成了強大八王黨。八王黨的實力太強,威脅到了康熙的皇位安全。

康熙廢太子不久,又想復立太子,他找來大臣李光地,向李光地透露了復立太子的意思,希望李光地把自己的意思傳達給群臣。

康熙召見李光地後,就在朝會時對大臣們說,他要按照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的辦法,民主選舉接班人。之後就美美的等著大臣推舉太子復立。可是到了選舉那一天,大臣們把選舉結果拿出來了,不是太子,清一色全選八阿哥胤禩。

這時候的康熙會怎麼想?大臣們都唯八阿哥胤禩的馬首是瞻,不把我這個皇帝當回事兒。現在就這樣,將來要是當了皇儲,還不得早早的把我的皇位搶走。真是那樣,我就慘了,說不定他會想法害死我。有了這樣的想法,你說康熙會怎麼做?康熙是個有抱負的君主,他還有很多事兒要做,不願意早早放棄皇權。他要保住自己的皇位,就必須打掉越位的臣子胤禩。

站的高度不夠,不是好君。康熙朝戰爭較多,費用較大,致使國庫虧空,一些王公大臣從國庫借錢不還,康熙很是生氣,於是派八阿哥胤禩催繳欠款。胤禩知道這是一個得罪人的活,於是百般推脫,並推薦四阿哥胤禛。四阿哥接受任務,態度完全不同,他沒有接受別人的勸阻,也沒有以不在京城為借口來推脫,而是很痛快就接受了任務。

比較八阿哥胤祀和四阿哥胤禎的行為,我們不難看出,胤禛是站在國家的高度考慮事兒,而胤禩是站在個人的角度考慮事兒。國家需要你得罪人,愛新覺羅家族需要你得罪人,你做了就是國家的功臣,不做就是國家的罪人。一個站在國家高度考慮問題的人,和一個站在個人高度考慮問題的人,哪個更適合當一國之君,答案是非常清楚的。

胤禩能力不差,這一點連雍正都承認。但是胤禩最突出的能力是聯絡人,不是做國君的能力。做國君的能力,他比四阿哥胤禛差很多。這一點,才是康熙選雍正接班的真正原因。

感謝您的閱讀,留言,點贊,關注!


看了很多《雍正王朝》的分析,我覺得挺遺憾的,都是講陰謀講詭計,沒有人相信情感。

人都是有感情的,他們是在斗,但他們也是至親骨肉。也許兄弟之間的感情因為爭名奪利淡漠了,可是康熙,作為一個父親,他的那種細緻入微的情感,明明在劇中反覆渲染,為什麼沒人看重呢?

是不是因為你們都還沒做父親的緣故呢?

八阿哥胤禩,心機縝密,才華橫溢,工於權謀。他每天想著怎麼收買人心,卻因為缺乏同理心,往往想不到康熙的心裡去。

康熙的所有的兒子里,他跟二阿哥感情是最深厚的。太子失德,皇帝早知道,別人也都知道。十三阿哥保太子,是出於義氣,康熙保太子,從根本上就是出於感情。

太子生母是赫舍里皇后。皇后在康熙少年時入宮,陪伴了康熙五年。那五年康熙非常任性,也非常冒事,挑戰鰲拜挑戰吳三桂,給自己惹下巨大的麻煩。當時赫舍里皇后和她背後的母家,給了康熙極大的支持。沒有她家,康熙的皇位可能就沒有了。

皇后在生二阿哥時難產而死,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送二阿哥來到人間。你說康熙對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樣的感情啊?胤礽一歲被立為太子,他是整個滿清唯一的一個明詔天下而立的太子,是破除了祖宗成法立的!

所以無論太子令康熙多不滿意,無論從理性來看康熙多想廢除太子,但是一到節骨眼上,他是無論如何下不去手的。

這就是鄔先生為四阿哥分析的,「太子名分早定,樹大根深。誰推翻了太子,終將不容於皇上。」八阿哥就是踩中了這個雷。

他接手刑部案,私審肖國興,然後拿著口供入宮稟奏,做出一幅偶然發現,又用心思保太子的樣子,非常符合康熙的口味。康熙一度把他列為太子的候選。這個計謀看起來漂亮,但是漏洞也是很明顯的:你跟十三阿哥兩個人去審的,為什麼肖國興的口供只有你一個人知道?

等到圖裡琛送肖國興回來,康熙詳細追問圖裡琛,得知八阿哥假傳聖旨,康熙直接怒不可遏,大罵「其心可誅!」好重的四個字啊,恨不得要殺了八阿哥!他為什麼不問肖國興是否誣告?顯然康熙早就懷疑八阿哥了。

太子再不好,康熙自己恨他他可以,別人不行!一切暗算太子的意圖,在康熙看起來都很暗算他一樣!從這一時刻開始,八阿哥已經成為康熙心中的仇人!

倘若八阿哥不搞手段推翻太子能不能行呢?不行。康熙出於對太子的情感,廢太子是非常痛苦非常傷心的,就好像挖了心頭一塊肉。出於對自己心頭苦楚的排解,對八阿哥雞蛋里也得挑出骨頭來!更何況他真的有骨頭!

緊跟著八大山莊之亂,變亂之際,康熙理性壓倒感情,果斷廢太子。但是他還不死心,苦口婆心勸他的兒子們兄友弟恭,希望能喚起兄弟之情。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嘆呢?

一是沖大阿哥,大阿哥進言要殺胤礽,而且暗中魘鴆。二就沖八阿哥,為刑部案的事,也為偽造太子調兵手令的事。康熙已經把那個手令記到八阿哥頭上了。

大阿哥被康熙痛批「蠢豬」,永遠圈禁,連火盆都不給,恨不得活活凍死他。你說康熙怎麼可能放過八阿哥呢?

他回京之後,搞的那個議舉新太子的活動,就是要對八哥動手了,讓他動起來驗證之前的懷疑,看他的黨羽都有誰,好一網打盡。雖然關鍵時刻十四阿哥挺身而出,救了八阿哥,但佟國維獲罪被貶,八阿哥的太子夢也就徹底破碎了。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四阿哥有鄔先生保駕,深得聖心,在這個回合當中大大得分,成為康熙心中理想的太子備胎。這也是八阿哥失敗的原因之一。


能力不差的也不止老八,能參與皇位之爭的,又怎麼會都是等閑之輩呢?然而,皇位也不僅僅就是憑本事就能獲得的。

話說《雍正王朝》里的老八,年紀輕輕的就有了「賢王」之稱。仔細想想,古往今來,也只有皇帝昏庸無能之際,才會凸顯出臣子之「賢」。想通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其實皇八子胤禩給自己的角色定位早就註定了其失敗的結局。

就《雍正王朝》的劇情來看,老八除了整天極力塑造自己謙和仁義的外表,還做過什麼呢?幾乎沒什麼可以亮點。其實,整部劇中老八表面上都是在假仁假義,而在暗地裡給自己的兄弟們使絆子。

再反觀獲勝的皇四子胤禛。這小子憨厚樸實,在能力上不輸給任何一個皇子,但又具有其他人沒有的優點:無論做什麼,功勞都是自己老子的,責任都是自己造成的。這說明了什麼?這反映出胤禛更聰明,他懂得怎麼討老爺子開心。

康熙這樣的千古一帝,能意識不到自己晚年的處境么?國庫空虛了,官場腐敗了,兒子們也成了相互撕咬的野獸。可是,他不能承認這些,因為一旦承認就意味著自己的聖明毀於一旦。

在這樣的情況下,胤禛一直在任勞任怨地做事,甚至可以說是用賣命來形容。在整部劇中,胤禛並不是每件事都做得很出色,也曾出現過錯誤。但是,康熙需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的兒子,而是一個能為他分憂解難的兒子。這一點,胤禛做到了。

可是八賢王卻不一樣,他不僅不完美,反而在努力表現地很完美。非但如此,皇八子胤禩過早地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拉攏著老九、老十和一班大臣極力推薦自己,這不是公然的結黨營私么?

所以,老八是一個遭康熙厭煩的角色,而老四卻是個康熙離不開的兒子。康熙是皇帝,但也是父親,對兒子的感情有了親疏遠近,將來皇位落到誰的頭上,豈不是顯而易見的事么?


康熙帝要的是孤臣要的是不結黨營私為國為民的繼承人,不是像太子那般以國家利益拉攏大臣,更不是像八阿哥那般以國家利益拉攏人心就算了,還要結黨營私隱然架空他威脅皇權的繼承人。

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雖然在雍正王朝的世界裡,康熙帝對於親情還是很看重的,但是深諳帝王之道的康熙對於皇權穩固更是看重,他也害怕晚年被兒子逼宮凄涼落幕。

八阿哥最大的失敗在於聰明反被聰明誤。他以國家利益拉攏群臣,又在廢太子時審肖國興時欺上瞞下,還結黨營私讓朝野上下都支持他,看似很成功,其實每一步都踩到康熙帝逆鱗之上,最後那麼多大臣擁護他成為新太子時更是威脅到康熙帝的皇權,算是徹底在奪嫡之戰中失敗了。

老八走的是收買官心的路線,所以獲得了很多人支持,但沒有讀懂父親康熙帝,功敗垂成。老四更勝一籌,他揣摩出來父親康熙帝需要的是為國為民不惜得罪人的孤臣,所以他的所作所為都是朝康熙帝喜歡的方向走著,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到了雍正帝時期,八阿哥的八王議政是最後的反擊,本身八爺黨就勢力龐大,他又拉攏了眾多反對新政的大臣,還有關外八旗王爺、負責守衛京城的隆科多、皇三子弘時。又在弘時的幫助下取得了京城外兩營的控制權,可以說是很完美,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被老十三力挽狂瀾一個人翻盤了,最後失敗,但是八阿哥輸的也不冤枉,正如他最後所說的老四胤禛如果不是在皇帝位子上早就輸了。

八阿哥即使輸了也對弘時挑撥離間,最後使弘時被雍正帝賜死,可謂是厲害至極,只可惜他生不逢時或者說他不懂帝王之道,只能一輸再輸。

八阿哥在康熙帝時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揣摩不透康熙帝所想,只能出局。在雍正帝時期以劣勢而發動八王議政政變,可以說是算無遺策,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終被老十三翻盤,運氣不好而且不懂帝王之道,跳不出八爺黨的圈子,沉浸於自己的世界,所以哪怕聰明絕頂,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歡迎吐槽、評論、點贊、關注~


縱觀雍正王朝,八阿哥胤禩有兩次失敗。一次失敗就是九子奪嫡,最終四阿哥胤禎勝出登基為皇帝,八阿哥胤禩算是自食苦果。第二次失敗就是八爺黨率眾逼宮的時候,雍正在老十三胤祥幫助下,絕地反擊,八阿哥胤禩將自己逼上了絕路,和九阿哥胤禟被罵為阿其那,塞思黑,死在了被貶謫的路上。當然既然我們說的是《雍正王朝》,我們來放下歷史,好好看劇。

第一次失敗

八阿哥自食苦果,四阿哥彎道超車

本來八阿哥作為朝廷裡邊聲望最高的一位,如果他身在廟堂,心在朝百姓,我想他絕對是最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一位。但是八哥總是想著自身的利益,想著大臣們的利益,想著怎麼樣把自己塑造得更仁慈。所謂的八賢王就成了一個花架子,裡邊是空虛腐敗和不堪。太子貪污案,八哥誘騙肖國興,暴出太子底細。被康熙罵稱是其心可誅。

八哥為了登上皇位,他連自己的同黨都打馬虎眼。太子利用補缺牟利,在十四阿哥身邊安插間諜,他自己心知肚明,卻從不當面表述。人前一套,背後一套。死鷹事件,他居然想氣到自己的皇阿瑪,自己趁亂登基。不過最終老謀深算的康熙和鄔思道終究技高一籌,四阿哥胤禎順利登上了皇位。

第二次失敗

八爺黨蔑視皇權,雍正帝絕地反擊。

雍正推行新政,侵犯了滿族貴族的利益,侵犯了天下士紳的利益。八爺倒借整頓旗務的機會,突然發難,自以為有九成勝算。沒想到雍正只不過是藉此機會對他的一個考驗。

「此人水深難測,如果是膿包就一定要擠掉。」

這是在八爺逼宮和整頓旗務以前,雍正對十三爺說的話。可見雍正就是為了給老八下套,這個陷阱就看你跳不跳。雖然老八跳反了隆科多,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病殃殃的老十三成為了他最後的絆腳石。這一摔你就再也沒有機會站起來。

文/紅雨說歷史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就電視劇本身來說,八阿哥胤禩在阿哥們當中出類拔萃,是老九,老十和老十四的頭領,雍正奪嫡道路上強勁的對手,可最終為何成了輸家,身敗名裂了呢?我覺得以下幾點早就了他的悲劇。

一、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到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胤禩這個人的性格是個矛盾體,表面上,他雖然出身並不高貴(母親地位不高),但做人溫文爾雅,處事練達,不僅眾多朝臣,就算他的兄弟也圍下了不少人,這是他的一大優勢,也是他極其看中,極力維護的一項能力,就是賢名。而好的名聲卻是雙刃劍,給他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勾起了他無盡的野心和慾望,而這種野心和慾望又逼著他去做了很多和他賢名不相符的事情,他又不願意破壞表面的賢名,所以造成他變成了一個表裡不一的人,為他一生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最後被抄家,自己從衣服上撕下的那一千萬兩銀票便可窺見他一生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個賢名的親王,那一千萬兩又是怎麼來的呢?這是他內心矛盾最後的表現,就如同他自己對家人說的:我怎麼就沒想著給你們置下一份家業,我太愛護自己的名節了!

二、膨脹的野心和對巨大利益的追求讓他未能讀懂康熙的帝王心術,從而過早的讓自己處於不利位置,而一發不可收拾。對於康熙的兒子來說,沒有什麼比金鑾殿上那個位置更能吸引人的了,作為一個有賢名的王爺,胤禩自然是有想法的。他感念老天給予他的一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子胤礽的愚蠢和無能。他太想扳倒太子取而代之了,但是他忽略了康熙對儲君這件事的最深切的態度,以為只要讓康熙對太子失望,廢除太子,那麼自己成為太子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然而事情卻並不是他想的這麼簡單!康熙是個大有為之君,也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對太子或許有很多不滿,但是在儲君問題上,並不是換一個兒子那麼簡單,康熙心裡最希望的是兒子們能夠以國家為重,立儲的一切出發點都得以朝局穩定為宜,然而可惜的是,胤禩未能參透這一層,他與康熙就越來越遠了。

三、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太過心急,使他耗盡精力經營的賢名毀於一旦。在電視中,我們總感覺雍正是個火急火燎的人,做什麼事都希望快,連老康熙都勸他戒急用忍,實際上,胤禩心中更急,尤其是在儲位面前,簡直就是失去理性。刑部張五哥案,他誘使肖國興告發太子,這一招雖然很陰損,但是錯誤出在太子身上,真的怪不得胤禩,然而那份告發太子的口供,他應該要沉下心來,握在手中,絕不能讓康熙知道,即便要讓他知道,也不能從自己這裡獲取!因為此事不僅暴露他的野心,也讓眾王奪嫡的事實徹底攤在老康熙面前,最終使得朝局不可收拾。康熙在避暑山莊聽到圖裡琛的報告時連說了兩個其心可誅,他指責的當然是胤禩,但是他卻不是說胤禩辦這事有多麼名不副實,多麼陰損,而是胤禩那顆奪嫡之心的寒意讓康熙感到害怕,這讓老皇帝聯想到其他那些皇子,他們其實和胤禩一樣,為了奪嫡,什麼事都乾的出來,這份深意徹底觸怒了康熙,也讓胤禩失去了聖心。

綜上,就是胤禩深背其賢名卻最終不能成事的內在原因所在,能力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成全你的同時也在害著你,只是有幾個人能在利用自己能力大口朵頤利益的時刻靜下心想一想有什麼疏忽呢?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