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隨着日本天皇的一聲令下,七百多萬日軍放下武器。當時蘇聯總兵力1000多萬,美國跟蘇聯差不多,日本七百萬,英國五百萬,那麼占人口比重最多的中國總兵力是多少呢?四百萬。日本人口要遠小於中國,爲何總兵力卻比中國多四百萬?在經過近代的長期屈辱,西方列強已經基本掏空了中國的家底,袁世凱爲了維持軍隊龐大的開銷,只能跟其他國家,甚至鄰國借錢,供養部隊處處都得花錢,武器都不是大錢,關鍵是幾百萬張嘴喫飯,就能把國庫喫空。

中國人當時上戰場不一定行,但一定能喫。或者說當兵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喫飯,這是愚昧落後的封建思想造成的。當時中國農民,誰有國家的概念,只要有的喫,誰召喚他就跟誰幹,所以中國養兵難,徵兵更難,不像日本,天皇早就給大家進行了充分的思想教育,德國納粹從娃娃兵抓起,經過了幾十年的思想教育,才能形成這麼強的戰爭動員能力,中國呢?軍閥割據混戰,亂轟轟的,你方唱罷我登場,老百姓連組織都找不到,上哪打仗去。

當時的中國確實沒有啥動員能力,也沒有錢維持大量軍隊,何況還有很多喫空額的,上層軍官是喫空額的受益者。在日本侵華之前,中國軍隊總數是二百零三萬,加上喫空額,這個數字只會少,不會多。日本有十七個常備師團,總兵力六十多萬,從數量上看,中國還是有明顯優勢的。但戰爭後期,中國的人數增長幅度不大,而日本人數卻瘋長,爲什麼會這樣?

首先,在抗戰以前中國沒有完備的兵役制度,日本除了常備部隊,還有完善的後備部隊,分預備役和後備役兩級補充兵,日本跟瑞典走得都是“全民皆兵”的路線,後備部隊幾乎不用怎麼訓練,拉上戰場就能用。而且日本老兵多,實力碾壓中國新兵,老兵有經驗,射擊方面也是比較準的。其次,日本的兵力投送速度比中國快,我們很少注意戰爭中的運輸工具,其實運輸工具比武器還要重要,一個國家運輸軍隊的速度快,就會讓它作戰效率高。當時中國兵主要靠兩條腿走的,而日本兵是坐汽車去戰場的,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從老遠的地方徒步趕來,體力上會損耗不少,支援速度也不及時,而相比之下日本就要快很多。

第三,就是單純從軍隊數量來看,日本預備役和後備役人員有400多萬人,還有補充兵力,而中國軍隊一直是400萬,從戰爭動員能力上和人數上都落後於日本。第四,淪陷區。中國有大量的淪陷區,淪陷區是不可能徵兵的,只能讓日本人使用,日本人在淪陷區發展了一支強大的僞軍力量,淪陷區大約有200萬僞軍力量。但在戰場上沒有永遠的優勢,作戰時間越長,劣勢也就越明顯。

日本把戰爭攤子鋪得太大,它處於多線作戰,被各國夾擊疲於奔命,資源不足,人數也不夠,後期日本徵兵也都是新手,慢慢的新手也不夠了,因爲國內青壯年都死光了,出現了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情況,日本想進一步作戰,就必須徵集老幼的人,老年人體衰沒有作戰的能力,所以只有徵集娃娃兵,這些娃娃兵,純粹是上戰場送死的,大大的影響了日軍的戰鬥力。當戰爭進入激烈階段時,日軍的野心抵不過捉襟見肘的現實,最終只能選擇投降。

所以沒有大量人口做後盾,即使兵役完備也終將落入下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