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1. 本文中的討論的內容可能會引起「響應式」愛好者的不適。

接上篇「反應式」還是「響應式」?,本文主要開始對「反應式」4個特質中的「Responsive」一詞的中文譯法進行討論。

在翻譯《反應式設計模式》之前,我就已經對當時「The Reactive Manifesto」的翻譯不太滿意了,更不用說《響應式架構》一書的譯名了,改書的原書名為「Reactive Messaging Patterns」,主要講的是如何通過 Akka 套件實現企業集成模式——現在通過 Alpakka 實現。當然不排除出版社為了本書好賣,冠以「架構」之名,可是這裡的「響應式」,只怕是 JVM 平台的先驅了吧。

這樣的翻車,自然就造成了後續 N 多圖書,以及社區整個對「Reactive」中文譯名的誤解,因為「Reactive」使用了「響應式」這個名字,乍一看好像沒有問題,可是在對反應式的特質「Responsive」的翻譯上,就 遇到了兩難的境地了。「Responsive」一詞也因此在這之前被翻譯為了「響應性」。

一個系統如果具備「響應性」—— 能夠做出響應。還要大吹特吹,那麼誠然這並不需要被寫入到新時代的「反應式宣言」中,這中間只怕是有什麼偏差。因此,在「The Reactive Manifesto」被定在了「反應式宣言」之後,這個「Responsive」就是我們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期間《反應式設計模式》一書的譯者和很多朋友進行了多次的論證。我們甚至參考了《反應式宣言》的日本版本譯法,在這個版本中,他們的翻譯為「即応性」,當然這個詞在中文中恐怕不算個標準能夠出版的辭彙,生拉硬套的話這個詞大抵是「隨時就緒」的意思。參考這個詞之後,我們還特地地問了「反應式宣言」以及「反應式流(Reactive-Stream)」的核心成員,「Responsive」在這個地方他們所取的意思。後來得到的答覆是,這裡萬萬表達的不是「Has Response」而是「Response As Soon As Possible」,也就是本文題圖的「ASAP」。

在得到這個肯定的答覆後,我們剩下的就是如何為「Response ASAP」選擇一個對應的中文辭彙,「響應儘可能快的」、「儘快響應的」諸如此類,在經過漫長的甄選,且考慮到「即時消息(Instance Messaging)」已經深入人心,所以最後取了「即時響應性」,來表達「ASAP」的概念。畢竟最終系統的用戶,大多數時候都是人類,如果你的系統響應非常非常快,對於人類的觀察來說,也就具備了「瞬間」的感覺了,畢竟這也是我們進行「反應式架構升級」的目的和商業價值所在——成本優化、體驗升級。而至於社區的其他翻譯「響應能力」等等也是離譜,比如如果所謂的「響應能力」是指系統的「吞吐能力」,那麼這不是就丟失了原來的「As Soon As Possible」的意思嗎?

綜上所述,我們最終將《反應式宣言》中的「Responsive」翻譯為了「即時響應性」,應用大家熟知的概念,補齊了原來翻譯中的缺失的部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