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一種載體,見字如晤是一種情緒。戰書的冷冽、家書的溫情、情書的膠着,全在攪碎的字裡行間中還原的感情,打破空間,超越時間,望眼欲穿。今日,一鍵發送的“短信”、“微信”等通訊手段重新定義了以車馬丈量里程,以日子發酵等待,以我手寫我心的“信”的定義。少了一番折騰,收信人似乎來不及醞釀那源於千山萬水的奈何、源於時不待我的焦灼,反而多了一份漠然、一份隨意。於是,當我們再次見到“從前慢”的信件,不禁心生搖曳。

在江門五邑地區,有一種特殊的信件——“銀信”。何為“銀信”?銀信是“外匯書信銀兩”的簡稱,是清末民國時期包括五邑地區在內的粵語方言區民眾對海外謀生的華僑華人寄給家人的匯款憑證(“銀”)和家信(“信”)的俗稱。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銀,全家靠住你,有銀就好寄回……”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台山歌謠,寄寓着一家老幼對出洋華僑的依賴和期望,這也是近代以來廣東江門五邑地區華僑家庭的寫照。

五邑華僑出洋歷史悠久,其足跡遍佈世界五大洲,他們用辛勤勞動換來血汗金錢,贍養家眷,維系親情,造福桑梓,報效祖國,也推動了僑居地的繁榮發展。銀信承載着一代代華僑的記憶。

追憶白沙銀信:一座座舊銀號,在訴說着歷史的變遷【潮汕說】 新聞 第1張

圖為台山銀信博物館中收藏的白沙華僑信件資料。

追憶白沙銀信:一座座舊銀號,在訴說着歷史的變遷【潮汕說】 新聞 第2張

圖為江門華僑博物館收藏的白沙銀信廣告。

從晚清到民國再到新中國,銀信遞送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早期海外華僑託付親友捎帶銀信回國,後來由民間銀號、商號遞送,再演變到民營金融機構、商號和官方郵政、銀行等機構協力完成遞送任務。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很長時期是五邑銀信遞送的關鍵樞紐。

追憶白沙銀信:一座座舊銀號,在訴說着歷史的變遷【潮汕說】 新聞 第3張

圖為五邑銀信(僑批)遞送流程示意圖。

“巡城馬”,又稱“巡馬”、“巡洋馬”、“巡場馬”和“水客”,曾經是廣東粵語方言區一個重要的職業羣體,僅五邑地區就有數千人之多。他們往來於國內外各重要城市、城鎮與鄉村之間,為客戶遞送書信、匯款和各類物品,還有陪護華僑出國歸國的業務。他們經常挑着籮筐或揹着布袋走街串巷,猶如一匹巡城的馬,因此得名,是最早期的“郵遞員”。

追憶白沙銀信:一座座舊銀號,在訴說着歷史的變遷【潮汕說】 新聞 第4張

圖為送遞銀信的“巡城馬”。

因為僑匯數量巨大,經營銀信業務利潤豐厚,一些商號、葯房設立專門的銀業部,另一些商號則轉型為銀號,還有一些華僑或僑眷投資開設銀號。與商號不同,銀號是專門的小型民營金融機構,除了銀信遞送、兌換業務之外,還進行儲蓄、匯兌、貸款、保險、信託等金融業務。

白沙作為著名的“華僑之鄉”,銀信往來、商家雲集,是富裕繁榮之鄉。以白沙圩為例,當年銀號眾多,代表的有五洲、振盛、大華(昌)、寶通幾家。其中,五洲、振盛、大華這三家銀號在地理位置上呈“品”字形,平時均備有荷槍實彈等武裝力量站崗,互為聯防。

追憶白沙銀信:一座座舊銀號,在訴說着歷史的變遷【潮汕說】 新聞 第5張

圖為五洲銀號,創始人為白沙下屯塘口村人馬敘朝和江頭月山村村人馬持隆。

馬敘朝,生於1878年,早年在廣東經營絲織業起家,後涉及鐵路、船運、地產、銀行及保險等生意,業務橫跨中港兩地。1906年,陳宜禧集資建“新寧鐵路公司”,馬敘朝、馬持隆也有投資,是公司董事。

追憶白沙銀信:一座座舊銀號,在訴說着歷史的變遷【潮汕說】 新聞 第6張

圖為振盛銀號,創始人為白沙山朗村人馬立羣。

馬立羣(1897-1964),泰國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僑領。曾與其父馬棠政捐資興建白沙棠政公路、麗珍橋、瓊仙橋、中山橋等。

追憶白沙銀信:一座座舊銀號,在訴說着歷史的變遷【潮汕說】 新聞 第7張

圖為大華(昌)商號,創始人為馬篤生。

馬篤生(1884-1934年),字炯倫,白沙鎮墨林神前村人。1884年出生在一個華僑家庭,年少時隨父親赴美國三藩市謀生,後經人介紹進賭場打工。由於他生性聰敏機靈,幾年後便辭職另起爐竈,自己經營起賭業來,富甲一方。馬篤生為人仗義豪爽,當時三藩市還沒有成立宗親會和華人組織,華人之間有什麼事情都喜歡找他商量和幫助,他也成為了當地著名的僑領。清末民初,華僑捐資助學風潮甚濃,馬篤生聽聞家鄉墨林神前村高年級子弟讀書要走10多公里,便決定興建學校。他帶頭並發動同鄉兄弟踴躍捐款4萬元,建立起“下屯(達德)學校”。後來,馬篤生還為台山一中、馬氏台山東華高級補習學校等捐資。馬篤生病逝後,按照他的遺願,親人將遺體防腐,並用水晶棺從美國運回家鄉,舉行隆重葬禮,安葬在白沙鎮府旁邊的小山坡中。

一封銀信是一場旅途,一封銀信是一份依賴,一封銀信更是一段鄉愁。它們如這圓月一般,是兩處閑愁的寄託,是兩地相望的連接,偏偏在這團圓夜,叫囂得更強烈。信有歸處,才會奮發上進;人有歸處,則會溫暖強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