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特产:上洋线面

墙上遗留下来的弹孔

1929年书写在墙壁上的部分《红军歌》

编者按:上洋遗经楼是永定方形土楼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存100多座永定陈氏客家土楼的经典名楼。遗经楼作为海峡两岸陈氏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和品牌代表,经过近几年来海峡两岸陈氏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全国各地慕名前来遗经楼参观考察的嘉宾络绎不绝。遗经楼这座义门客家陈氏名楼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一、遗经楼简介

遗经楼坐落在永定区高陂镇上洋村正中。此楼始建于嘉庆癸亥年(1803年),历时四十八年,于咸丰辛亥年(1851年)完工。遗经楼不仅是福建省最高大的,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府第式方楼,而且还是当地重要的涉台文物。1988年12月遗经楼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0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经楼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高大坚固

1、高大。遗经楼整体建筑呈“目”字结构,主体建筑呈“回”字形。正楼,高五层半,每层高约三米,再加上顶梁瓦面,总高为十八米;横楼为四层建筑,高十五米;“回”字楼前面两侧为两层建筑物,高约七米,整体层次呈阶梯状。遗经楼东西宽80米,南北长140米,占地面积10320平方米。全楼(包括附属建筑)共有328个 房间, 厅24个,水井两口,,花园两座,鱼塘一口,总建筑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遗经楼从1803年开始动工,至1851年竣工,历时48年,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巨大。

2、坚固。主楼承重墙地基深2米,宽1.2米,用巨形溪石砌成;高出地面1米的石脚,也是用巨形溪石砌成;石脚以上2米处,则用石灰、河卵石、细沙夯筑而成;离地面3米以上,则由黄土、竹条夯筑。“回”字形主楼的东、西、北三面各有一个大门,门柱为大理石,厚重的松木门扇外侧铆上铁皮,非常结实。楼内的承重梁柱全是选用上百年的圆杉木,笔直,不易变形。在近二百年的沧桑岁月里,遗经楼曾经数抵御兵祸之患而安然无恙。

〈二〉、设计科学

1、实用性强。遗经楼坐西南朝东北,前后空旷,内有天坪,通风透光,冬暖夏凉;客家人喜欢聚族而居,期盼儿孙满堂,当时陈华升生有六子,家族兴旺,此楼可容数百人居住,家有红喜白事,在楼内摆上数百桌酒席不成问题;“回”字楼前面左右两侧是文武两座私塾学校,可供本楼子弟上百人读书;底层住房分内外两间,内间为饭厅,外间为厨房,非常卫生。房间和走廊都铺上青砖,既防火防震,又具有吸湿性能,有利于居民的健康。

2、安全系数大。楼墙坚固,门窗牢靠,易守难攻;大门顶上装有水塔,若遇火攻楼门,可在水塔上放水。楼内设施齐全,有水井两口,备有粮食一间,食盐一间,煤碳一间,如若碰上兵荒匪乱,紧闭大门坚守数月不成问题。楼上的走廊及房间都铺着青砖,既透气,又防火。两座横楼各有楼梯,横楼与前向楼房层层相通,遇有紧急事件,可迅速聚集或疏散。

〈三〉、工艺精美

1、建筑工艺。主体墙面由石灰浆配上麻丝粉刷而成,拉力强,韧度大,不怕雨淋日晒;墙脚由石灰浆配上细沙粉刷而成后,用线绳按压成长方形方格,再漆上黑漆,既美观又坚实;瓦栋、墙屏、穿堂等建筑物都雕上花、鸟、虫、鱼、历史典故等各种精美的图案,做工精细,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文化内涵。

2、装饰工艺。内大厅的厅棚雕有五福图案,寓意五福临门;梁角上诸般卷草祥云、麒麟、彩凤、瑞狮、莲花吊柱,精美绝伦,栩栩如生;门窗、窗户做成的桃园龟角,雕有人物故事、山水,尽显遗经楼富贵堂皇的气派以及厚重的历史。昔日,其正厅两旁的房间称为琳琅间,又叫厢房间,专门存放宫灯围屏,名人字画,各种瓷器等贵重物品。每逢节日或祝寿时,便把整个厅堂装饰得皇宫一般华丽,古色古香。老者说当时场面是“满屋春富贵,老少乐开颜”,遗经楼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二、遗经楼建造者——陈华升

遗经楼由上洋陈氏第十六代裔孙陈华升建造。陈华升,名文霄,字华升,号斐斋,由监生例授州同(从六品);生于乾隆庚辰(1760)年,卒于道光壬午(1822)年,享年六十有二。陈华升生在太平盛世,其父陈永春是个生意人,主营永定条丝烟。陈华升从小随父及其叔伯经商于岭南(今广东一带)。由于其为人谦恭、诚信,再加上博学多能、头脑灵活,生意越做越大,不仅经营条丝烟,还经营木材生意。经过十余年打拼,积下万贯家私,被称为“陈百万”,成了方圆数十里的首富。陈华升的父亲永春公中年时期建了一座房子(现依然完好),叫锡光堂。此楼四座正楼一字排列,五座横楼并驾前伸,中间两座大门,两个大厅,两边两个小门,两个小厅堂,周围有围墙,围墙外靠近公路的地方砌一座大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整座楼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计有140余个房间,20余个厅堂,后花园一座,水井一口,六块天坪。此楼在当时当地不可谓不壮观,但发财后的陈华升还是觉得不够气派,想建一座更加富丽堂皇的大楼。于是,他一边到方圆百里的地方察看较有名气的建筑物,一边请建筑名师设计。据说,有一天,他穿着普通的衣服去龙岩适中上坪看一座房子。楼内有人发现他在楼内楼外到处转悠,看得很仔细,便问他想干什么。陈华升说,他也想建一座房子,在此参考参考。那人说:“看什么看,除了高陂上洋的陈百万有能力建这样的房子,瞧你个穷酸样,做梦也轮不到你。快走快走!”那人把陈华升往外赶。陈华升本想一走了之,但他觉得这座房子建得确实不错,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还想再看看,便告知对方他就是高陂上洋的陈百万。那人一听,连忙赔礼道歉,并把陈华升迎进客厅,好茶好烟款待后,带他察看楼房。不久,陈华升便开始动工建造遗经楼。陈华升有兄弟六人,其为长子,五个兄弟依次是华霄、梦熊、步霄、梦莲、盘霄。俗话说“长兄如父”,从小到大,陈华升在整个家族中温良谦恭,尊老爱幼;发财后的陈华升更是如此,鼎力资助各兄弟子侄读书识字、成家立业,成为众兄弟的榜样。遗经楼主体工程完成后,他将剩余材料资助三弟步霄建了一座楼房,楼名叫郎官第。五弟梦莲年少聪慧,在陈华升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下,平灭了在当地猖獗一时的盗匪组织团伙———添弟会;成年后他不负众望,高中举人,在陕西长武、山阳、兰田等地担任知县长达24年之久。陈华升对内宽厚仁慈,对外也乐善好施。据族谱记载,陈华升非常体恤穷苦之人及无依无靠之孤寡老人,每遇歉收之年,他都要拿出大量米谷赈济灾民;即使遇上强行向他索要的无赖或乞丐,他也一一付之,绝无二话。他的义举被远近之人称颂不已,当地政府赐金字大匾两块,一块题“奕叶承恩”,悬挂于遗经楼外大厅,一块题“孝友传家”,悬挂于遗经楼内大厅。两块匾额便是他的人生写照。

三、遗经楼楹联赏析

遗经楼每年都有大批的中外游客光临参观。但凡游人,除饱览景物之壮美外,必定会欣赏嵌在景物之处的各类楹联。遗经楼有三副对联:

1、笔岫屏山喜见文光万象,壕潭柳坝欣看浪级千层。

第一联嵌在外大门两边。此联气势磅礴,描绘了大门外恢弘壮观的自然景象,暗示了遗经楼所处的位置是块风水宝地。遗经楼坐西南朝东北,站在大门口,往东遥望,是上洋的后屏山;往北遥望,是一座巍峨雄伟的笔岫山(因此山状如笔架,所以也称笔架山)。上联“笔岫屏山”指的就是这两座山。每天早晨,鲜红的太阳从后屏山顶冉冉升起,柔和的阳光染红了整座遗经楼,景象蔚为壮观。此便是所谓“文光万象”的真实写照。大门外,是一条清可见底的溪流;流水一浪赶着一浪,自西而东,一路欢歌。溪边堤岸上,插满生机盎然的垂柳。下联中的“壕潭柳坝”、“ 浪级千层”,写的便是这大门外的景致。站在大门口便有如此美妙的景致让人尽情欣赏,难道不值得“欣”、“喜”吗?

2、遗谋式谷,经味其腴。

第二联是纸质对联,贴在中厅门石柱上,属嵌楼名联。民以食为天,俗话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的重要性大家不言而喻,特别是在科技落后的封建朝代,一旦遇上灾年或兵荒马乱的岁月,粮食显得尤为金贵。上联的意思是:遗留给子孙后代的谋略是应以粮食作物的耕种为样式,也就是说,应以种植农作物为根本之法。下联中的“经”,指的是“经书”,“腴”,为“肥沃”之意;此联的意思是希望子孙后代要细细品味经书中丰富的内涵。耕种是基础,读书能明智;既要耕种,也要读书,这便是楼主陈华升对子孙后代的一种愿望,一种期盼。

3、世德铭朱墨,家风式纪谌

第三联也嵌在内大门两边。上联嵌了两个人名,即朱熹、墨子。朱熹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他的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其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倾向,为墨子后学所发展。“世德铭朱墨”之意是铭记朱墨之思想学说,并以他们为道德榜样。上联嵌了两个人名,下联也同样嵌了两个人名,即陈纪、陈谌。但上联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朱熹、墨子是中国古代名人,至于下联,不知陈家历史渊源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据上洋陈氏族谱记载,陈纪、陈谌是颖川(今河南)陈氏始祖陈实之子。陈实,汉桓帝时为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长,受党锢之祸起被株连,许多人外逃,陈实不逃亡,他说:“吾不从狱,从所何恃”,自请囚禁。党锢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先后招辟,皆辞不就,陈实之名因此远播。汉灵帝十年(公元171年)卒,被追封为永康侯。陈纪、陈谌兄弟俩为人慷慨大方,乐善好施,深受乡邻好评;更难能可贵的,是兄弟俩相处和睦,直到儿孙满堂都没有分家。陈实父子皆是肝胆相照之人,时称“三君”,而同患难共呼吸的兄弟俩,又号“二难”,此下联之意是希望陈家子子孙孙仿效并发扬陈纪、陈谌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之家风。

遗经楼建造者陈华升把土楼命名为“遗经楼”, 其意是钱财有度而经书无价,愿陈家子孙多读书、读好书,扬朱墨之德;在为人方面,应以诚信为本,与朋友肝胆相处。内大门上端的楼名与大门两侧的楹联相得益彰,蕴味绵长。

四、遗经楼战斗史

遗经楼是永定众多堡垒式土楼中最为坚固的一座,从始建以来,已有二百余年。在这二百余年的历史里,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动荡,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红军反围剿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在这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遗经楼以其堡垒之身份,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一)1864年7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伪天将丁太洋部率卒众数万由江广入闽。这支溃逃的军队(当地人时称“长毛”)一路烧杀抢掠,沿途百姓苦不堪言。据族谱记载,农历9月19日,太平军途经高陂上洋,村民纷纷躲进山里。据上洋族谱记载,当天,有一上洋村妇简氏,怀抱二岁小孩逃到芙渠坑时被“长毛”赶上捕获,逼简氏从军。简氏不从。“长毛”割下她的一只耳朵,再诘之。简氏说,宁可速死也不愿受辱。“长毛”便在她腹部连刺数刀后仓皇遁去。简氏倒地而亡。1865年5月初九,丁太阳携残兵数千,自诏安至上洋驻扎,乡民号哭奔逃。官军随后追至,丁部自救不暇,不敢肆行掳杀。丁泰阳欲据守遗经楼,放火焚烧外大门。楼内陈氏绅民数十人据楼坚守。丁部进退两难,最后归降清军。

自太平天国兵败后,从1864年9月到1865年5月,短短九个月时间里,先后有六股残兵经过高陂。高陂人民经历了数十次残兵的荼毒,被害者一千五百余人,被捉者三千二百余人,焚毁房屋、祠庙大小三百余座。在这期间,高大坚固的遗经楼对保护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在革命战争年代,遗经楼的堡垒作用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1928年春,高陂为了准备武装暴动,建立起农民自卫军3个排,共有百余人枪。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入永后,组建了太平区赤卫营。国民党反动派数次组织各地民团攻打赤卫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赤卫营化整为零,化装成老百姓,隐藏在遗经楼内。同年底,反动民团得到消息,有十余名赤卫队员藏在遗经楼内,便纠集上百人的民团攻打遗经楼。遗经楼三座大门紧闭,民团再多的人也束手无策。后来,反动民团在棺材里装上炸药轰炸,连炸三次,仅大门边崩塌一角,其余安然完好,固若金汤。敌人除了在墙上和紧闭的大门上留下累累弹孔之外,毫无办法,不得不擡着尸体垂头丧气离开。1931年5月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时期,太平区赤卫营有3个连,150余人,还有新十二军一00团,一0一团的一部驻守在遗经楼内。敌张贞部杨逢年旅发起猛烈的攻击。数百红军在楼内坚守数月,敌人一点办法也没有。8月初,由于敌人分数路强攻,我军才主动撤出遗经楼。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未能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而开始长征,高陂地区转入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2月,张鼎丞同志回到永定领导游击战争。同年5月,永太游击队80余人在马永昌(政委)、张东秀(队长)、江文波(副政委)的率领下,配合红八团三连,运用奔袭战术,一举歼灭大洋坝民团50余人,从而发展了岩、永、杭边游击根据地。这次奔袭战斗后永太游击队回到许佳上山修整。这时,曾用粮食、物资支持过永太游击队并保持联系的北山村常备队队长张文通,被坎市团总卢清康拉拢收买,秘密设下圈套,利用花言巧语诱骗我游击队从许佳山上搬到黄田山,又分出两组分别迁到北山“余庆第”和上洋“遗经楼”。5月7日(农历四月初五)凌晨,张文通带领民团150人,分别包围袭击“余庆第”和上洋“遗经楼”。经过激烈的战斗,驻在“余庆第”内的游击队员除马永昌率领部分游击队员冲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其中有永太苏维埃政府主席许永荣和游击队长张东秀;太平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林鉴先和干部林标昌等人被抓捕到坎市后也惨遭杀害。而驻在“遗经楼”内的游击队员,由于楼门紧闭,敌人无法进入。第二天,江文波他们化装成本楼居民,陆续悄悄离开此楼,为游击队保存了一批有生力量。1936年1月,永太游击队被编入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七支队第二大队,江文波任政委。1938年春,队伍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随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遗经楼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在白色恐怖年代,这里是从事各项革命活动的首选之地。因此,从1929年红军入闽到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这段时间里,不时有红军、赤卫队或苏维埃政府干部进驻遗经楼进行革命宣传活动。他们在这里创办夜校,教老百姓识字,学唱革命歌曲。其中有一首用墨汁书写在墙壁上的《红军歌》①(上世纪八十年代粉刷墙壁时被毁),现在楼里八十多岁以上的老人还记忆犹新,脱口而出:

农工兵友都请坐,等俺闲来唱首歌。

百般歌子都不唱,专唱岩永革命歌。

正月里来是新年,家家老少笑连连。

一月之中冇打仗,欢欢喜喜得团圆。

二月里来龙彩头,国辉②贼古得人愁。

爱喊百姓开马路,龙岩直透到坎头③。

三月里来三月三,军阀手段太难堪。

百般银钱捐苛款,大家死死唔敢声。

四月里来人种田,走狗佩玉④又想钱。

联合土豪开乡路,险些损失几多田。

五月里来莲花红,百姓实在唔该穷。

红军扑灭国辉贼⑤,岩永相连满地红。

六月里来三伏天,调查田亩并人丁。

猪肉米食都减价,农人个个有田耕。

七月里来是中元,红军开去打洪源⑥。

反动屋子都烧别,缴到枪支值万元。

八月里来开桂花,到处立有苏维埃。

联合工农及兵友,团结起来共一家。

九月里来菊花黄,细大你等自显强⑦。

冒充指挥来捣乱,红军打你见阎王。

十月里来是立冬,红军实在有威风。

到处肃清反动派,土豪劣绅走无踪。

十一月来落雪花,共产主义唔会差。

人人有衣也有食,唔比白军顾自家。

十二月里来过年,红军工作做完全。

帝国主义都打到,自由平等万万年。

这首《红军歌》真实反映了白色恐怖时期百姓的生活状况及红军入闽后的革命活动情况。

(材料来自:陈作放 《客家轶事》     陈汀州整理)

义门客家台湾陈运昌.陈运造教授一行来遗经楼参观考察

义门客家四川宜宾陈伟平宗贤来遗经楼参观考察

义门陈后裔.北京大学青年学者陈灏庐宗贤来遗经楼参观考察


义门客家宁德霞浦陈奶照宗贤一行来遗经楼参观考察

闽台义门陈联谊会班子核心成员来遗经楼参观考察

前排中:义门陈总会陈峰会长

首排左3:台湾陈建荣会长

义门客家广东蕉岭宗亲代表团陈天才一行来遗经楼参观考察

义门客家台湾寻根团陈建荣宗亲一行来遗经楼参观考察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或加管理员微信:chen70739837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