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河對岸

自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列國便次第而起,而掀起了殖民全球的浪潮。一個歐洲二、三流的小國,就能輕鬆地據有幾十倍、上百倍於本國領土的殖民地。直到一戰以前,世界政治話語權都完全掌握在歐洲列強的手中。但為何歐洲強國林立,其君主的稱號卻多稱國王或女王,很少稱皇帝或女皇呢?

其實,這源於歐洲的政治文化。歐洲「皇帝」的稱謂(羅馬皇帝,均使用「奧古斯都」或「凱撒」這稱謂。而俄語中的沙皇(царь)、德語中的皇帝(Kaiser),也皆源於「凱撒」),在實際上也跟我國古代比較相似,象徵著某區域內獨享的尊號。在古代東亞的政治體系中,只有我國的最高統治者,纔有資格稱皇帝,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稱國王。

在西方的政治體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皇帝」象徵著區域內的霸權,按理來說也應該只有一位。但是,歐洲長期分裂,又使得這個問題稍微比較複雜。在歐洲人的觀念中,也只有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纔有資格稱皇帝(「奧古斯都」或「凱撒」),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稱國王或大公等。這也是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蠻族」君主若想獲得皇帝的尊號,就必須前去羅馬,並由教皇加冕,纔算是合法的原因所在。

而能前去羅馬,並獲得教皇加冕,其本身就意味已獲得區域內的霸權。故而,歐洲的「皇帝」稱號,也就不會泛濫。但為何後來又衍生出三個國家,擁有「皇帝」的稱號呢?

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奧地利能享有皇帝的稱號,得追溯到「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託一世(奧託大帝),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而成為天主教世界的世俗最高統治者。此即,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的開端。

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大部分統治時期,都是鬆散的邦聯,皇帝由選舉產生,此即「選帝侯」制度。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對此評價道: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奧地利(其統屬的波希米亞王國,具有選帝侯資格)卻憑藉實力,而在德意志邦聯(神聖羅馬帝國)的支配地位,長期獲得「皇帝」的頭銜(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

1806年,拿破崙逼迫教皇庇護七世,前往巴黎為自己加冕。而待加冕之時,又自己搶奪了皇冠,即是對政治傳統的遵循,也有所打破(按傳統,拿破崙應該前往羅馬,由教皇加冕,意味著教權高於皇權)。拿破崙稱帝,意味著已獲得歐洲大陸的霸權,當然就不能再允許另一個霸權象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存在。

於是,拿破崙就逼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而神聖羅馬帝國也至此壽終正寢。但是,奧地利仍是歐洲強國之一,並有無與倫比的家族史,連拿破崙也都迫切與哈布斯堡家族聯姻,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協(相當於說:奧地利的皇帝頭銜,已經不是正統)。

哈布斯堡家族便重組家族領地,改稱奧地利帝國,繼續享有「皇帝」的頭銜。1867年,奧地利又在匈牙利(為奧地利帝國內的第一大民族)愈演愈烈的離心力下,被迫提升匈牙利的地位,而採用「二元君主制」,並改稱為奧匈帝國。

德國:德國與奧地利同源,稱神聖羅馬帝國為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1806年,拿破崙稱帝,德意志第一帝國終結,皇帝的頭銜被法國搶奪。1870年,普魯士擊敗了法國,拿破崙之侄拿破崙三世建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也隨之告終。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小德意志),普魯士王威廉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

德國之所以選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一是為了炫耀武力。另一潛在的目的也是為了表明,德國又從法國人(拿破崙之侄)手中,搶回了屬於自己國家的皇帝頭銜。而此時的德國已經是新教國家,羅馬教廷的權威更是大不如昔,自然就不會有教皇加冕之事。

俄羅斯:俄羅斯的最高統治者稱沙皇,而沙皇這稱謂就源於凱撒。俄羅斯的皇帝頭銜,與德國、奧地利並不是一個統系,而是來自於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雖同源,卻互相敵視,並在宗教上也最終分道揚鑣。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公主。

自此,莫斯科公國便以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自居,而稱自己為「第三羅馬」,並將索菲亞公主帶來的拜占庭象徵--雙頭鷹奉為國徽。伊凡三世去世後,其子伊凡四世嗣位,莫斯科公國更是日益強盛,並正式採用「沙皇」的頭銜,成為了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別稱伊凡大帝或伊凡雷帝。

而歐洲其他國家,也曾有通過廣大的殖民地,而獲得「皇帝」頭銜的,但其本身並不屬於歐洲「皇帝」稱謂系統。英國通過殖民印度,而獲得了印度皇帝的頭銜,但西方的頭銜是彼此獨立的,就歐洲君主而言,英國君主的最高頭銜始終是國王。而印度獨立之後,英國也就失去了印度皇帝的頭銜。

葡萄牙的王子佩德羅,曾加冕為巴西帝國的皇帝,也同樣不屬於歐洲皇室。西班牙通過與哈布斯堡家族聯姻,曾與奧地利共享過皇帝頭銜(奧地利的查理五世,為西班牙卡洛斯一世,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法國在西法蘭克王國時期,曾與東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前身)輪流擁有過皇帝頭銜,但至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就徹底失去了皇帝頭銜。直到拿破崙稱帝,法國才明確有了皇帝頭銜,而這段時期也被稱為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三世的皇帝頭銜,在法理上是繼承他伯父這一系的。至於保加利亞的君主,在歷史上也曾稱沙皇,但能獨立自主的時期都不太長,很有自娛自樂的成分,影響力並不大。


中國從秦始皇當了皇帝以後,但凡割劇亂世之時,各個割劇政權的首領無一例外都自稱為皇帝,沒有一個是稱王的,或者稱公的。歐洲則跟中國不同,大部分政權的元首都是國王、大公之類的,很少有皇帝,那麼原因何在呢?

歐洲在羅馬帝國誕生以前,跟中國一樣,國家的最高元首都是國王,某個王國扶持起來的國家則是公國。這些王國與公國如果一直傳承下來,那麼他們就習慣稱自己的元首為國王或者大公。比如希臘各城邦的元首都是國王,雅典、斯巴達城邦的最高領導都稱國王。希臘至到1974年仍為君主制國家,國家最高元首是國王,那時希臘稱為希臘王國。

羅馬帝國誕生後,他的境內還有許多小王國,為了顯示羅馬帝國的無上權威,羅馬的最高首領稱自己為皇帝,在皇帝之下,自然還有王、公等國!法國的前身高盧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英國的前身英格蘭也是羅馬的一個行省,法國與英國成立後,受西羅馬皇帝冊封,故都成了王國;如英法這樣的受西羅馬帝國冊封的國家還有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國,故他們都是王國。

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羅馬後,就有了兩個皇帝,這兩個帝國先後滅亡,其中俄羅斯繼承了東羅馬帝國,德國繼承了西羅馬帝國,因此俄國與德國的最高元首自稱皇帝。俄國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國,因與東羅馬帝國聯姻,故自稱皇帝。1453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和俄羅斯大公伊凡三世結婚成為伊凡三世第二任妻子。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和俄羅斯大公伊凡三世的兒子繼承公位成為瓦西里三世,從此以後,俄羅斯公室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皇室的血脈,俄國以第三羅馬帝國自居。

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是普魯士,普魯士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是西羅馬帝國。普魯士與奧地利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奧匈帝國與德國的元首都自稱皇帝。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包括了普魯士與奧地利,故拿破崙被教皇庇護七世授予皇帝稱號。當然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後,法國也就不再自稱皇帝了。


皇帝和國王是有區別的吧。

拿中國來比例,歷代中原王朝稱皇帝,而周邊的各國實際上都是稱國王的,安南國王,高麗國王,雖然他們在內也自稱皇帝,但是在與中國交往的時候,要比中國的皇帝低一個等級。

歐洲為什麼看起來國王多,而皇帝少,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歐洲在羅馬帝國之後,基本就沒有大一統的帝國,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這些國家的實際上也是稱皇帝的,但是這些國家首先並沒有統一歐洲,所以其皇帝的稱謂並不是那麼獲得普遍的承認,其次這些國家並不是中央集權的國家,國家下面大大小小的領主一大堆,我們書本上看到的很多國王,其實都是這些領主的稱呼,比如普魯士國王,奧地利國王,巴伐利亞國王,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下面的封建領主,類似於周天子下的各諸侯國。我們看周天子稱王,諸侯國有公侯伯子男各個爵位,春秋爭霸,也不是王的爭霸,其實是公候等下屬諸侯國的爭霸。歐洲也類似,看起來叫做一個國家,似乎也有皇帝,但是真正強大的,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下屬的封建領主,封建領主都稱國王,名氣比皇帝還大,給我們的錯覺就是好像歐洲國王比較多,皇帝沒有的樣子。其實是有的,只不過許多時候和周天子一般,沒人在乎罷了,也沒有什麼特別牛逼的,歷史書也不怎麼寫,大家也就不知道了。反而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封建領主的名氣比較大,大家聽的多了,就誤以為歐洲沒有皇帝,只有國王了。

憑記憶寫的,有錯誤大家多多諒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