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做了父母,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嘮叨。或許是因爲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肝寶貝,父母潛意識裏總是有着牽掛和擔心。

  女兒過馬路時我總是會叮嚀她要左看右看,看看有沒有車;女兒爬高上低時我總是叮囑她要注意安全、小心點;女兒跑着玩的時候我總是在後邊喊慢點,別摔倒;女兒寫作業時,我總是提醒頭擡起來,坐端正.......

  一天,一個來我家玩的小女孩給我抱怨道:阿姨,你不知道,每天在爸爸媽媽的嘮叨下,我真的很崩潰,我感覺得他們說的話都是重複來重複去,我一句都不想聽。

  我忽然意識到,大多數時候,自己跟女兒說的話也一樣,就像背景噪音,其實並沒什麼用。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如果外來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當家長對相同問題不斷重複時,就是一種反覆、單調的刺激,孩子慢慢就會關閉自己的耳朵,很多話就成爲有聽無進、充耳不聞。

  意識到這點,我開始慢慢的調整方法,閉上嘴巴,行動起來,結果我很快發現女兒聽的認真多了,並且我可以將嘮叨、提醒和解釋的時間節省下來,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01

  在話要說出口之前讓自己停頓一下

  太多的叮嚀和囑咐其實是大人對孩子的不信任,而一直在不信任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沒有安全感和不自信。人只有生活在被信任的環境下,才能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

  在話要說出口之前讓自己停頓一下,就可以將不必要的話忍住不說出口。

  逐漸我發現,嚥下不必要的話,給予孩子動作上的幫助比言語的囑咐更有正向支持力。不嘮叨,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反而更強,更有成就感、也更自在的完成自己的事情。

  02

  做好引導,給孩子點時間改正

  有時孩子的一些問題確實會讓人很頭痛,例如喫飯慢、不收玩具、做事拖拉等,不管怎麼說,孩子就是不改,說教也很快就變成了一種嘮叨,而孩子把大人的話都當成“耳邊風”依然我行我素。

  當一件事說了幾遍起不了作用時,就要學會閉上嘴巴,觀察孩子行爲,改善自己的引領方式,剩下的就是給孩子改正的時間。

  03

  言出必行

  作爲家長要做到言出必行,並將自己的決定貫徹始終。

  許多孩子寫作業都有拖拉的毛病,總是要等到快睡覺時纔開始做作業,而按照學校的要求,家長每天都得對孩子的作業檢查和簽字。這樣的後果就是,家長、孩子都得晚睡,作業質量也不高。

  04

  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

  還存在一種情況,有的家長似乎特別民主。有些事明明是需要孩子必須做的,卻用徵詢的口氣來問孩子:“你要不要來喫飯?”“是不是該睡覺了?”“你自己整理你的房間行不行?”此時孩子的答案統統都是:不,不,不!於是引起了嘮叨和爭辯。

  其實爲了避免這個問題,對孩子必須要做的事,家長應當用明確的語言:“喫飯時間到了,洗手喫飯吧。”“遊戲時間馬上要結束了,收拾一下,5分鐘後我們回家”等等。

  明確而具體的語言,讓孩子不會挑戰父母的決定,讓孩子知道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並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爭辯或討論。

  有些家長批評孩子時,東拉西扯,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併發泄出來,“叫你這麼多遍都不起牀,你這孩子就是懶。喫飯也懶,幹什麼都懶。”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你說個夠吧。所以家長最好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儘可能簡明的話語表達你的希望。

  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少說多做,想好再說,把用來嘮叨,叮嚀,爭辯的時間節約下來,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僅能讓你的話更加有效,還能收穫良好的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爲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