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陪同孩子查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赫然見「尷尬」一詞注音「ㄍㄢ ㄍㄚˋ」又音「ㄐ丨ㄢ ㄐ丨ㄝˋ」時(請見下圖),是否也頓時不知所措?這個突如其來的「又音」,讓新聞媒體爭相報導,進而掀起一番網路論戰,各方輿論不斷。但其實,這是進行一場語文思辨的最佳時機

image002.jpg

(上圖截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此刻的您可能滿頭問號:「教育部怎麼把民眾平時開玩笑的有邊讀邊收進辭典裡了?」、「兩種讀音明明不一樣啊!怎麼會這樣讀?」、「讀音改來改去的怎麼教孩子?」……面對各方民眾的疑惑,教育部曾發文解釋: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尷尬」之音讀,收錄有二:ㄍㄢ ㄍㄚˋ(kan55 ka53),又音ㄐ|ㄢ ㄐ|ㄝˋ(tian55 tie53)。《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係歷史語言辭典,以保存文獻資料、詞語使用歷程為編輯立場,兼收現代及傳統音讀。

(上文節錄自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62期 <【教育交流道】「尷尬」了!怎麼會這樣讀?>)

然而,教育部刊佈的這篇考證詳實之文,對於非相關科系的讀者而言著實難以「咀嚼」,也就是:有看沒有懂!再者,教育部雖以學術討論的角度說明瞭兼收兩種讀音的原因,卻沒有立足於教學應用的方法做進一步闡釋,不免「失之東隅」。

  究竟,身為父母或國語文教師的我們,該如何看待此次「尷尬」的讀音問題呢?讓我們共同來一一探討。

 

Q:教育部真的採用約定俗成、積非成是的觀念,將時下民眾對「尷尬」的有邊讀邊「ㄐ丨ㄢ ㄐ丨ㄝˋ」收進辭典裡了嗎?

A:不是的,這是因為在語音發展歷程中,「尷尬」讀為「ㄐ丨ㄢ ㄐ丨ㄝˋ」確實存在過。教育部是以保存文獻資料、詞語使用歷程為編輯立場,將「ㄐ丨ㄢ ㄐ丨ㄝˋ」以「又音」的方式收錄在辭典裡,並非約定俗成、積非成是。其實,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收錄許多「又音」,只是「ㄐ丨ㄢ ㄐ丨ㄝˋ」誤打誤撞成了現在人的「有邊讀邊」,因此引發廣泛討論。以大眾較為熟知的《康熙字典》為例,我們可以從典籍中找到「ㄐ丨ㄢ ㄐ丨ㄝˋ」的讀音記錄。

image013.pngimage015.png

(尲,俗字作尷,音蒹。) (尬,音戒。)

 

Q:「ㄍㄢ ㄍㄚˋ」和「ㄐ丨ㄢ ㄐ丨ㄝˋ」兩種讀音明明不一樣啊!怎麼會這樣讀?

A:語音並非靜止不變,它會隨著歷時演化變遷。國語的ㄐㄑㄒ聲母,是由ㄍㄎㄏ受高元音「ㄧ」的影響而形成的,語言學稱之為「顎化作用」。也就是說,「尷尬」二字在古音中的讀法原較接近「ㄍㄢ ㄍㄚˋ」,但隨著語音的顎化作用,出現了「ㄐ丨ㄢ ㄐ丨ㄝˋ」的發音,但兩組讀音不能交錯,像是「ㄍㄢ ㄐ丨ㄝˋ」。其實,類似像「尷尬」這樣,因為聲母 ㄍ 受高元音 ㄧ 的影響而形成 ㄐ 的現象很常見,例如:現代國語中的「京、見、講、雞、家」聲母皆為 ㄐ ,這些字如用保留古音的閩南方言讀之,就會發現其聲母都變成了 ㄍ 喔!

 

Q:讀音改來改去的,怎麼教孩子纔好?

A: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是進行一場語文思辨的最佳時機。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參與其中討論,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標準答案。根據國語文能力的建構方式以及中文的語言特色,提供大家一些參考:

1. 讓孩子擅用工具書來檢索資料,工具書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供」的:

無論在家或在校,大人為孩子建置的工具書琳瑯滿目,舉凡字典、辭典、成語典、中文百科……等書籍近在眼前,都是最佳的檢索工具。因此,遇到「尷尬」這類音讀疑惑時,不妨奉行已故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的研究精神:「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孩子的國語文能力會在翻閱的過程中逐步累積,反之也會提升檢索資料的功力。

2. 讓孩子知道國語是「活」的,有助於古典詩詞的理解和賞析:

以「ㄍㄢ ㄍㄚˋ」和「ㄐ丨ㄢ ㄐ丨ㄝˋ」為例,孩子當然不用接受「顎化作用」這類艱澀的專有名詞。但透過古今音的認識,讓孩子知曉語音是會隨時間改變的,所以《詩經》、唐詩、宋詞、元曲裡頭那些需要被標註的特殊讀音,其來有自。此刻不妨讓孩子表演一下尷尬的臉部表情,看看是說出「好ㄍㄢ ㄍㄚˋ喔~」還是「好ㄐ丨ㄢ ㄐ丨ㄝˋ喔~」比較配合得上臉部的「冏」樣。這類語音辨析的語文遊戲如多多練習,可藉此感受語音的表情達意功能,有助瞭解古典詩詞的作者其實在用字時精挑細選,聲音是幫助文字凸顯情意的最大功臣喔!

3. 讓孩子認識「聯綿詞」,打破每一國字都是獨立個體的窠臼觀念:

許多人認為每一個國字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每一個國字都能找到其它的造詞。實則不然。以「尷尬」為例,如果我們把這二字分開查詢,會發現「尷」、「尬」無法各自在字典裡成立單獨的義項詞條。另外諸如:葡萄、玻璃、彷彿、琵琶、徜徉、玫瑰……等,都是中文裡的「比翼鳥」和「連理枝」無法分開,是成雙成對出現用來描繪語音的「聯綿詞」。因之,當孩子的回家功課出現以聯綿詞為生字的作業,而他疑惑為何遍尋不著另一個造詞時,我們可順水推舟讓孩子認識「聯綿詞」的存在。

  在此要說明的是,雖然語音會歷時變遷,一部好的字辭典約莫2、30年就需再徹底修訂一遍,但不表示讀音可任意使用、沒有規範。最重要的是,站在教學者的立場,我們如何讓孩子運用語庫資料進行有意義的語文思辨。

  最後,除了網路上的口誅筆伐和教育部文謅謅的官腔解釋,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您一些不一樣的見解。

【撰文 漢帝學創 芮玟老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