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金融危機,對於宏觀經濟的發展有著指導性的意義,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歷史有重演的特性,它會一直持續到教訓被人領悟為止。」無論是從宏觀經濟走向,還是微觀經濟投資,它們都有極大的借鑒意義。今天向大家介紹1990年日本地產泡沫危機。

1990年日本地產泡沫危機

金融的發展,不僅推動社會的發展,也是維護現代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貨幣戰爭》中介紹過,世界由金融之手所掌控,是否屬實有待考證,但金融業已經影響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可以創造財富,也可以催生泡沫,一個國家金融泡沫的破滅可以顛覆這個國家甚至世界,今天我們就來瞭解一下1990年日本地產泡沫危機。

日本地產泡沫危機發生的過程

二十世紀60~80年代,戰後的日本經濟在美國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下實現了高速增長,短短20年間從一個農業經濟小國轉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和汽車出口國。

這一切都要從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說起。東京奧運會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奧運會之一,日本也成為首個藉助奧運會帶動了自身經濟發展的國家。

數據顯示,東京奧運會的總投入高達1兆日元!按照當時的匯率計算,大約為30億美元,創造了當時奧運會歷史上的最高投資記錄!

對於一個經濟小國,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這些錢都用的恰如其分,他們並沒有把資金用來做大量的面子工程,90%以上的投資都被用於修路、修新幹線、修高速公路和地鐵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奧運會結束後,東京成了全球最有活力的國際大都會。進入8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了令人炫目的鼎盛時期。全球各個角落都有Made in Japan的產品,野心勃勃的日本企業還在全球展開了大規模的投資和收購。一位日本記者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道:「那時候的日本人真的不知道什麼叫天高地厚。有人對日本最大的商業地產開發商三菱地所的社長開玩笑說:什麼時候把紐約的洛克菲勒大樓買下來吧,那可是美國最高的大樓呀。一年後,三菱地所果然宣佈花2000億日元收購了洛克菲勒大樓,並在大樓的最高處插上了日本國旗。日本人真的發瘋了!」然而,當日本人目空一切,認為自己是「世界之王」時,一場危機正在醞釀當中。日本經濟泡沫的起源離不開「廣場協議」。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國內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為了治理通貨膨脹,美聯儲三次提高聯邦基準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使美國利率上升到20%左右,吸引了大量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大幅升值,造成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加。為了改善貿易逆差狀況,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提高出口競爭力。1985年9月,由美國牽頭,美、日、德、法、英五國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幹預外匯市場,促使美元有序貶值,史稱 「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簽訂之後,五國開始在外匯市場拋售美元,美元貶值,其他四國貨幣相應升值,其中,日元兌美元匯率三年間升值了一倍,從240:1飆升至120:1。

日元大幅升值打擊了日本的出口企業,日本政府為了支持企業維持高出口額,減輕企業債務,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連續5次下調利率,從1985年的5%降至1987年的2.5%,貨幣供應量連續四年超過兩位數增長,造成國內市場流動性大量過剩。迄今,業界對廣場協議是否直接導致了日本的衰退仍有爭議,但不可否認「廣場協議」後引發的一系列反應與政府的應對,讓日本走上一條不歸路。降低利率保住了日本企業的生產和出口,企業掙得的外匯源源不斷地湧入日本的銀行。為了擴大營業利潤,日本銀行想盡各種辦法,利用超低利率拚命發放貸款。相對於一般公司貸款,房地產抵押貸款的風險較低,於是日本商業銀行紛紛將資金投放到這一領域。來自銀行的大量貸款流入房地產市場開始推高房價。1987年,東京的房價漲了53%。那些埋頭上班的公司職員們生怕房價不斷漲上去,忙著向銀行貸款買房子。而房地產開發商更是組織一幫無業人員扮成購房者深夜排隊,由此煽起了浩浩蕩蕩的全民購房之勢。1987年,東京某團地商品房搖號抽籤式,55平方米總價6200萬日元,搖號率1/3700。NHK記者採訪這位沒中籤的年輕媽媽,她無奈說運氣真背,我們家都兩個小孩了,真想要這套房。記者鼓勵安慰她明年繼續努力。但實際上1988年搖號率到了1/6200,這位媽媽的中籤希望估計還不如去賭賽馬來得高。同一時期,國際熱錢的湧入加速了日本房地產泡沫的膨脹。簽訂「廣場協議」之後,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敏銳的國際資本迅速湧入日本,在日本的股票和房地產市場上呼風喚雨。熱錢湧入導致股價和房價快速上漲,從而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進入日本投機,日元繼續升值,股市房價繼續上漲,泡沫越吹越大。

銀行貸款和熱錢同時湧入房地產行業,日本的地價開始瘋狂飆升。1989年日本地價攀升至2137兆日元,而1998年末最低時候是1388兆日元,749兆日元的泡沫值相當於1989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2倍。當時有個笑話是僅東京23區的地價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1989年東京銀座5丁目鳩居堂前,當時國土交通廳公佈的土地公示價格1平米1億1千萬日元,摺合97萬美元,這也是當年獲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全球最高地價,現今價格4000萬日元,跌了差不多有2/3。

日本樓市狂熱時,有兩大「神話」一直刺激著所有投資者。

第一個神話是「土地不會貶值」。日本人多地少,人們堅信土地永遠是稀缺的。日本全民陷入炒地買房風潮,土地價格不斷暴漲,「地王」每隔幾個月就刷新一次。

從1985年底到1990年初,短短四年多時間,日本城市地價增長了200%。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而美國的面積則是東京的1.5萬倍。

一寸土地一兩金,銀座崛起「地王」最巔峯。無論是實體企業還是金融機構,都不計成本將資金投入土地市場。其實,金山銀礦的底子早已虧空了。

第二個神話是「東京房價不會下跌」。奠定這一「神話」崇拜基礎的,是日本過去幾十年強勁的經濟增長,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在日本人看來,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似乎不遠了。

為這一神話推波助瀾的,還有這樣一種信念:政府永遠會支持房地產,日本只有一個東京,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人口流入。站在世界中心,怎會有泡沫破裂的擔憂?

然而,人們忽略了,當時的日本城市化率已經達到77.4%,而老齡化率開始攀升。城市化紅利消失,人口紅利不再,經濟失去增長動力,房價也就失去支撐。

值得警惕的是,越是大城市,在泡沫破裂和崩盤時,下跌就越嚴重。

堅信兩個「神話」無堅不摧,上到房地產企業和金融機構,下到普通居民,沒有人不在購置房產和股票,期待在持續的暴漲中大賺一筆。

整個社會,到處都在討論房地產和股票。企業做一年的利潤,還不如一塊地一天的漲幅,實體經濟紛紛抽出資金大舉進軍房地產,落後一步就等於落後一個世紀。

用東京大學教授田村清彥的話來說:「當時東京新宿的工作室價格在一天之內能夠翻倍,今天你買,明天他買,價格高漲,並且形成了一種連鎖效應。」

然而,房地產價格瘋狂的上漲卻給日本經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響。

首先是嚴重影響到了實體工業的發展。由於建築用地價格過高,許多工廠企業難以擴大規模,而像豐田汽車、富士重工、日立電機等等這些日本實體經濟的領頭羊也按耐不住,開始大舉進入不動產業。同一時期日本名義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其次,過高的地價也給政府的公共投資建設帶來了嚴重的阻礙,當時正在建設的第二東名高速因地價高漲,計劃難於推進,日本道路公團的經營狀況極度惡化。再次,農業用地被大量擠佔,國內農業產量受到威脅。高昂的房價更是使普通日本人買不起屬於自己的住房。1990年在東京買一戶60平米小戶都要5千萬日元以上,基本上按當時4百萬日元工資標準,要不喫不喝乾15年,這讓很多懷抱上京夢的日本年輕人忘而卻步,甚至很多日本國民認為東京人不勞而獲,批評政府哄擡地價。

1990年,日本生產性行業的貸款比重下降到25%,非生產行業的貸款比重卻上升為37%。日本看似繁榮的經濟成了名副其實的空中樓閣,危機一觸即發。

日本政府也意識到了經濟泡沫,非理性的樓市正在動搖日本的「基本農田制度」和「科技興國」兩項基本國策。於是,日本政府突然收縮貨幣政策。

一是短期內上調利率。央行在1989年5 月將維持了 2 年多的超低利率從 2.5%上調到 3.25%,之後連續 4 次上調,到 90 年8月達到 6%。二是政府突然強制收緊信貸,控制對房地產信貸總量。1991 年商行停止了對房地產的貸款,M2 增速從 90 年平均 11.68%的水平大幅降到 91 年平均 3.66%的低位,也遠遠低於當年名義 GDP 增長率 6%的水平。宏觀調控政策力度過猛,泡沫迅速破滅。首先刺破的是股票市場泡沫。1990年1月12日,是日本股市有史以來最黑暗的一天。當天,日經指數頓挫,日本股市暴跌70%,自此,日本股市陷入了長達20年的熊市之中。股票價格大幅下跌,信貸規模下降,使幾乎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公司破產導致其擁有的大量不動產湧入市場,頓時房地產市場出現供過於求,房價出現下跌的趨勢。與此同時,隨著日元套利空間日益縮小,國際資本開始撤逃。1991年,日本不動產市場開始垮塌,巨大的地產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1992年,日本政府出臺雪上加霜的「地價稅」政策,規定凡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須交納一定比例的稅收。在房地產繁榮時期囤積了大量土地的所有者紛紛出售土地,日本房地產市場立刻進入「供大於求」的時代。

幾種因素疊加,加速了日本房地產經濟的全面崩潰。而在泡沫時期房價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大都市圈(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在泡沫破裂後的價格也跌得最慘,跌幅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自1990年泡沫破裂以來,日本全國的平均房價連續16年呈下跌趨勢。從1990年至2006年,全國平均房價下跌了49.56%,基本回到了地產泡沫發生前1986年的水平;東京房價持續下跌至2005年,相比於1988年的房價頂峯,下跌了67.12%,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日本稱其為「失去的20年」。

日本地產泡沫危機形成的原因

所有的金融危機都是一種供需失衡,當市場情緒高漲時需大於供,當價格遠超其價值一定範疇之後,市場情緒轉淡必然出現供需反轉,當供大於需時泡沫即被戳破,危機就會爆發。

針對於日本的這次地產危機,我們來看看其關鍵的原因。

第一,利率太低,資金泛濫,引導失誤監管失控。

1985年9月美英德法日五國財長聚會紐約的廣場飯店,就爭執許久的日元升值達成協議。之後一年時間裡日元對美元升值一倍以上,由此對出口造成巨大衝擊。日本政府為了刺激國內經濟,完成外向型向內需型經濟過度,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放鬆銀根,基礎利率跌至歷史最低點,貨幣供應量連續每年超過10%,1998年超過15%,造成市場上資金極其充沛。

當時日本上下對日元升值和經濟轉型的困難認識和準備不足,大量資金並不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樣流入製造業和服務業,而是流入容易吸納和"見效"的股市樓市,造成股市樓市價格雙雙飆升。1985年以後的4年時間中,東京地區商業土地價格猛漲了2倍,大阪地區猛漲了8倍,兩地住宅價格都上漲了2倍多。在此過程中日本政府並沒有採取有效措施引流資金和監管資金,而是聽之任之。

是否由於廣場協定導致日本地產危機的爆發還有很大的爭議,但是廣場協定使日元快速升值肯定是危機的催化劑。

第二,盲目擴大信貸,濫用槓桿作用。

在資金泛濫的情況下,原本應該緊縮的信貸不僅沒有緊縮,相反進一步擴張,推波助瀾火上加油。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日本各大銀行將房地產作為最佳貸款項目,來者不拒有求必應。

1990年危機已經一觸即發,但是銀行繼續大規模貸款。這一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2家日本最大銀行向房地產發放貸款總額達到50萬億日元,佔貸款總額的四分之一,五年間猛增2.5倍。尤其錯誤的是為了擴大槓桿作用增加利潤,日本銀行違反國際清算銀行的巴塞爾協議,將持股人未實現利潤當作資本金向外出借,造成流通領域裡的貨幣數量進一步擴張。

1991年日本銀行總貸款額達到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90%,而美國僅為37%。為了爭奪利潤和分享市場,日本上千家財務公司和投資公司等非銀行機構也不顧政策限制,躋身於房地產金融行業,直接或間接向房地產貸款,總額高達40萬億日元。可以說日本金融機構是房地產泡沫的最大鼓吹者和最後支撐者,為泡沫源源不斷輸送能量直到最後一刻。

金融機構永遠是逐利的,每一次的金融危機一定有金融機構在其中推波助瀾。

第三,投資投機成風,股市樓市連動,管理監督形同虛設。

日本和香港完全一樣,股市和樓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了泡沫的嚴重程度。當時日本居民從股市中賺了錢投資到樓市中去,從樓市中賺錢投資到股市中去。無論從那一個市場賺錢都十分容易,很多人所賺之錢比一輩子工作積蓄的錢多得多。股市樓市比翼雙飛,同創一個又一個"高度"。

1985到1988年日本GDP增長16%,土地市值和股票市值分別增長81%和177%。1989年底日經指數達到歷史最高點近39000點,房地產價格也同創歷史最高。這段時間裡, 房價不斷上漲,數月甚至數天價格又上漲了。人們千方百計從各個地方借錢投向房地產,炒作和投機成風,很多人辭去工作專職炒樓。人們用證券或者房產作抵押,向銀行借錢再投資房地產。銀行則認為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由此作抵押沒有風險,所以大膽放款,造成大量重複抵押和貸款,監督管理形同虛設,資金鏈無限拉長,槓桿作用無限擴大。

但是市場轉折後立即就形成"中子彈效應",一個被擊破,個個被擊破。日本大公司也不甘寂寞,在炒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利用關係進行土地倒買倒賣,數量極大倒手率又極高,每倒一次價格就飆升一次。在此過程中政府很少的應對政策也嚴重滯後。大公司倒賣土地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92年政府增收94%重稅後才被迫停止。

我們常常會發現這種情況,在市場情緒瘋狂的時候,所有的政策都形同虛設。我們不能否認當時的日本政府在控制泡沫中做出過努力,但是對於喪失理智的投機者來說,這些政策來的太晚,已經無法阻止這種瘋狂。

金融危機的幾大因素,嚴重的供需失衡(其中當然包括價格和價值的失衡),火上澆油的金融機構和滯後的應急政策。我們常說防微杜漸,一切的風險要在萌芽時扼殺,等到風險已經失控,任何的事件都可能成為戳破泡沫的工具。

小馬有話說

這裡大家無須對號入座,雖然日本房產危機與我國現狀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然我們現在的房地產也有很大的風險,但是隻要按照現在的政策去循序漸進的引導,大規模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並不高。

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弗羅裏達州房產泡沫和二十世紀末的日本、香港港產泡沫都是我們的前車之鑒,在失衡的初期就盡量的積壓泡沫,雖然對於經濟增速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從長期來說是有利於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

如果各位投資者能夠更理性的去對待這些「灰犀牛」,我們是不會走上這條不歸的老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