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推薦看皮克斯的創始人寫的那本書

《創新公司》

要說到動畫電影,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等作品,不過和宮崎駿大師所代表的日漫不同的是,還有一家公司的作品一直獨領風騷很多年,雖然咱們不見得知道動畫大師的名字,但是他們的作品件件都是爆品,比如曾經拿下了28座奧斯卡獎盃,拿下過7部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等等,幾乎每部作品都是票房榜首,而且可以兼顧藝術審美和商業需求,這家公司就是皮克斯。

優秀一次不難,難的是一直保持優秀的狀態。皮克斯出品過無數的精品動畫長片,比如《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飛屋環遊記》等等,每部片子一上映都能掀起廣泛的話題,那麼為什麼皮克斯有這種魔力呢,他們是怎麼做到如此高產的呢?他們公司的管理和其他公司有什麼不一樣呢?

今天,《創新公司-皮克斯的啟示》這本書,將一一解密。 這本書的作者是艾德·卡特姆和 埃米·華萊士,卡特姆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而華萊士是一位知名記者和編輯。《創新公司:皮克斯的啟示》這本書正是通過卡特姆的視角講述了皮克斯的成長史。

全書一共分為了四個章節,如果你想了解皮克斯的創立過程,那麼可以看第一章節,如果想研究皮克斯的管理機制,可以看第二三章節,如果想了解皮克斯是如何融入迪斯尼的,推薦直接讀第四章節,其實這也是美國公司和中國公司不同的地方,他們不避諱公司被收購的事實,他們認為這不代表了事業的失敗,而是一段新的挑戰。

《創新公司》這本書其實還有另一條主線,那就是卡特姆作為皮克斯的創始人,是如何和自己的大金主喬布斯合作的,沒錯,就是那個蘋果公司的喬布斯,他是皮克斯工作室的投資人,後來很多皮克斯作品片尾,都有對喬布斯的特別鳴謝。 可惜的是,兩人的這一段故事,卡特姆並沒有單獨成章,而是分散在了每個章節中。

那麼咱們首先來看一下喬布斯和卡特姆兩人是如何合作的。 在1985年的時候,皮克斯屬於盧卡斯影業旗下的一個部門(就是那個拍《星球大戰》的盧卡斯),當時盧卡斯因為離婚而帶來的財務分割問題也波及到了公司,盧卡斯打算賣掉這個部門,於是公司和飛利浦、通用等公司分別做過接觸,一直到後來和喬布斯偶遇,當時喬布斯還是蘋果公司的董事長,那次的會面給卡特姆留下了很深印象,他認為喬布斯的個性太強了,和自己管理風格不是很搭,但是溝通中喬布斯的興緻很高,可以看出他對皮克斯還是很有興趣的,但是兩個月後,皮克斯一直沒有得到喬布斯的信息,後來才發現喬布斯被免去了蘋果公司負責人的職位。 [圖片] 經過了幾次溝通和評估後,最終在1986年喬布斯決定要收購皮克斯公司,這也啟動了皮克斯的新輝煌時代。 很多人覺得喬布斯是一個背離常理的奇才,同時性格偏激,但卡特姆通過和喬布斯幾十年的磨合發現,這些刻板印象,更多是源於媒體對大眾獵奇心理的迎合,真實的喬布斯是天生將激情和邏輯融合在一起的人,初期他的技巧比較生疏,同時需要吸引眼球,所以會有一些極端言論,但是隨著閱歷的增加,他變成了一個越來越懂得把握分寸、越來越通情達理的人。對於和喬布斯共事,卡特姆也有一些自己的小技巧。 比如在喬布斯收購了皮克斯之後,卡特姆並沒有將皮克斯搬到喬布斯附近,而是繼續在原來的地點辦公,然後每週親自去向喬布斯彙報,這樣避免了喬布斯和普通員工的摩擦,同時也保證了喬布斯對公司情況的瞭解,而且喬布斯當時同時管理著兩家公司,這樣的做法可以避免他的時間分散。 雖然喬布斯是皮克斯的大金主,但是卡特姆也不是事事都順著喬布斯的意願,該堅持底線的時候還是需要堅持的。比如有一次喬布斯非常生氣的打電話給卡特姆,說自己不打算繼續支付員工工資了,卡特姆聽到後義正言辭的告訴喬布斯,現在所有員工和家屬都指望這份薪資過日子,你不應該說這種話。最終喬布斯的脾氣軟下來了。 而之所以卡特姆會有這麼牛的底氣,是源於對自己團隊能力的信任。比如有一次喬布斯參觀皮克斯的時候,對於某個問題和導演發生了爭執,當時導演並沒有因為喬布斯的身份就做了妥協,而是據理力爭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當然大家都知道喬布斯有著獨特的現實扭曲力場,所以原本平和的探討問題,慢慢變成了爭吵,事後導演心有餘悸的去找卡特姆問,是不是自己得罪了喬布斯,把事情搞咋了。卡特姆告訴他,你的做法是正確的。後來喬布斯對於這個細節問題也再也沒有插手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下屬如果有了強大的專業能力,其實對於領導的要求有時候並不是非得一味接受,完全可以堅持自己的底線,用靈活的方式做出反饋。 說完了喬布斯,再說說卡特姆的故事。

卡特姆出生在美國一個中產家庭,高中時代他就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一直沉浸在繪畫的世界裡,通過迪斯尼動畫片,樹立了自己做一個繪畫師的志向,但是在高中畢業時,他很現實的從繪畫轉向了物理專業,而正是這次轉變,讓他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使命。 大學裡他兼修了物理和計算機兩個專業,在一位教授的帶領下,卡特姆開始嘗試將計算機和繪畫結合起來,這讓他做一個動畫師的初心又活絡了起來。 1973年,作為學校的交換生,卡特姆有機會去迪斯尼講解自己的理念,但不巧的是,不久前迪斯尼曾經嘗試過用電腦製作一個動畫場景,但是效果並不是太理想,所以迪斯尼的管理層對於這種嘗試並沒有多少興趣。不過他們希望卡特姆能夠加入迪斯尼的幻想工程,去負責主題公園的設計,但是卡特姆堅持要完成自己的夢想而拒絕了這次機會。 在一段短暫的工作經歷之後,卡特姆進入了盧卡斯影業,在那裡他的工作室正式命名為「皮克斯」。不久之後,因為盧卡斯的原因,工作室被喬布斯接手了,從此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很多知名的影片也都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而喬布斯也一直以保護傘的身份,為皮克斯保駕護航,這段緣分一直到20年後,喬布斯將皮克斯觸手給迪斯尼。 最後再說說皮克斯這家公司的獨特管理機制。 [圖片] 皮克斯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坦誠交流,為此設立了智囊團機構,智囊團的組成成員可以是導演、編劇甚至是講故事方面有特色的普通員工,只要他們敢於表達,都可以進入智囊團。 在前期的智囊團會議中,也經常出現參與者不方便點評影片的問題所在,也有可能發言者是公司的高管,所以沒有人敢於反駁,因此皮克斯決定要貫徹坦誠交流原則,就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智囊團裏被要求杜絕權威角色出現,要保證導演不會受到行政命令的影響,導演有著最終的修改權力,每個人對影片的建議都是針對影片本身,不涉及電影製作者。正是這樣的機制,保證了智囊團的有效運行。 除了智囊團機制,卡特姆也善於在細節中營造坦誠交流的氛圍。比如他發現公司會議室用的是一張長桌子,桌子上擺了座位卡來確認每個人的座次,這導致了會議時候讓人感覺坐在中間的人發言最重要,而在一些小型會議中,大家座次比較隨意,反而有著更多的互動和交流,因此卡特姆撤掉了已經了用十幾年的長桌子,同時要求禁止使用座位卡,通過這種方式杜絕了層級觀念,從此會議的質量果然大幅度提升。 這本書中有趣的、有啟發的細節還有很多,可以說: 如果你對皮克斯感興趣,可以看看這本書, 如果你好奇創意公司是如何運行的,可以看看這本書, 如果你困惑該如何與脾氣不好的老闆溝通,可以看看這本書。 《創新公司:皮克斯的啟示》值得一讀。


簡單地說,沒有喬布斯也就沒有後來的皮克斯,而沒有皮克斯也沒有後來的喬布斯!皮克斯的前身是盧卡斯影業的電腦繪畫部,也就是那部大名鼎鼎的《星球大戰》

的影業公司。但後來公司面臨資金危機,面臨解體的危險,於是向社會招標來維持發展,但當時電腦技術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電腦繪畫部無人問津。

而當時喬布斯因為與董事會的觀念不同,被逐出董事會。他被電腦繪畫部吸引,願意出資收購該部門,並起名皮克斯動畫工作室!但公司剛開始並沒有出色的作品,為此喬布斯又找來了幾百萬的資金,直到製作了《頑皮彈跳燈》,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而主角的形象也就是後來皮克斯的標誌。至此皮克斯一炮而紅,而喬布斯也因為皮克斯賺了很多錢,後來董事會見其資金雄厚,又邀請其回歸到了蘋果公司!

每次找不到想看的電視節目,但每每切到《貓和老鼠》的時候都會停留一下

看看湯姆和傑瑞在玩什麼花樣,哪怕動畫片情節你都知道了

這種短暫的停留就像觸摸孩提時代的舊物,能讓我們回憶起某個明媚溫煦的夏天以及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這也許就是動畫片留給我們最深刻的記憶。

而如今,童年時的動畫片已被歲月封存,但你卻和動畫片沒有失去聯繫,你總會在即將上映的電影中看到動畫片的身影,它們有時候是「XX總動員」,有時是「瘋狂XXX」,而這些動畫電影的票房往往都不低,即便劇情無外乎真善美,在黑莓醬看來,動畫片就像一種魔法,它總能恰如其分的擊中我們柔軟的內心。

今天就是《大力水手》誕生紀念日,黑莓醬不免想起動畫片的總總,所以借著這個有情節紀念意義的由頭,黑莓醬想和大家聊聊動畫片的製作技術和其變遷,至於標題提到的動畫片和iPhone、教主的關係,耐心往下看,黑莓醬可不是騙你的哦~

說起動畫,不得不提的公司就是迪斯尼,這個成立於1923年的公司製作了數不盡的動畫片,其最經典的形象是1928年製作的《威利號汽船》,裡面憨態可掬的米老鼠首次亮相。

直到如今,這個經典的米老鼠形象依然會出現在各種迪斯尼電影的片頭

除了米老鼠,同樣深入人心的還有迪斯尼公主,迪斯尼公主這個概念是由2000年時任迪斯尼消費品部主席Andy Mooney正式提出的。他將迪斯尼動畫中最受歡迎的公主集合在一起並對外推廣,但是迪斯尼第一位公主早在1937年就誕生了——白雪公主

不過對於我們國人而言,最熟悉的是木蘭公主,即1998年上映的動畫電影《花木蘭》

左3為花木蘭

雖然迪斯尼公主概念是在2000年被提出,但公主的創作卻長達了81年,在這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迪斯尼創造了13位公主。這些公主形象飽滿,廣受歡迎,給迪斯尼帶來大量的財富的同時,也成為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這13位公主中,最早的白雪公主,當時迪斯尼為了讓白雪公主的銀幕形象更生動,聘請了一位名叫Marge Chmapion的14歲真人模特,並以此為原型來創作,而這種以真人模特作為動畫形象參考的做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除了人物形象的創作,佈局上也會參考現實,仙蒂公主(灰姑娘)裏最經典的場景——南瓜車,就是先進行了真人拍攝再以此為參考進行繪製,然後再通過動畫將場景展示出來。

迪斯尼將參考真人製作的方式一直延續了大半個世紀直到現在才被棄用,而其主要原因是3D電影的普及,特別是在《冰雪奇緣》大獲成功後,迪斯尼的公主系列電影都開始採用3D製作。

大家還記得《冰雪奇緣》裏艾莎的善良形象,其實在早期,艾莎的設定是反派角色,形象更像白雪公主裏的皇后

不過迪斯尼從2D到3D的轉變,最早是受到《玩具總動員》的影響,這是迪斯尼首次和皮克斯合作製作的3D動畫電影,並在當年獲得近2億美元的票房,而這部電影所創作的衍生品在現在都十分熱銷。

可能很多人對皮克斯並不瞭解,這是一家專門製作電腦動畫的公司,其前身是《星球大戰》電影製作者喬治盧卡斯的電影公司的動畫部,後來被史蒂夫喬布斯以1000萬美元收購併成立,所以喬布斯不僅僅在手機上改變世界,在動畫行業也為其功效了不朽的功勞。

3D動畫的興起離不開皮克斯的推波助瀾,從最早期的《玩具總動員》,人們開始注意到原來動畫片也可以像大片一樣,可以擁有炫彩的特效以及真實的紋理,而這種技術對於皮克斯來說是最擅長的,特別是在《怪物電力公司》中那個毛茸茸的形象以當時的技術,將毛髮做的如此真實也只有皮克斯能做到。

基於《玩具總動員》的成功,當年喬布斯被蘋果請了回去,懇請他重掌蘋果,由此才誕生了iPod、iPhone、iPad等影響世界的產品。

如今看來,「果粉」們都要感謝動畫電影,假如沒有皮克斯就沒有iPhone。

雖然喬布斯已經離我們而去,但皮克斯的動畫卻依然很火爆,就像前段時間口碑爆棚的《尋夢環遊記》,僅僅在國內就奪得了12億的票房,更不用說先前的。

其實早期3D電影是被反對的,反對聲來自於迪斯尼,因為那時動畫是由迪斯尼的手繪二維動畫定義的,當時的動畫師們不能接受電腦動畫,有時候甚至連電腦繪圖和剪輯都會被遭到拒絕,他們認為用電腦製作動畫是偷懶的行為

但是無論怎麼反對,落後的技術總要被取代。所以從早期動畫的真人模擬、手繪等手法漸漸的被三維建模,燈光、動作渲染所取代,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玩具總動員》巴斯光年,展示自己的「飛行能力」在山車軌道上轉了一大圈,這一幕在當年讓觀眾略感眩暈,這或許就是3D電影帶來的魅力吧。

2006年,迪斯尼以7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皮克斯,而皮克斯也成為了迪斯尼動畫復興的重要力量。3D動畫的興起已經有20多年的時間,但是它的發展並沒有停滯,人們發現動畫可以和現實完美融合後,又出現了一部部熱賣的電影,例如《阿凡達》。這部電影裏的潘多拉星球幾乎都是有3D渲染打造,但裡面的角色確是由真人扮演,這部電影的票房紀錄至今無人企及。

這種將動畫和真人融合的電影,雖然很難再定義為動畫,但某種意義上,它依然可以當做動畫片,例如前段時間上映的《圓夢巨人》,如果沒有真人出現,很多人更願意相信它是一部3D動畫。

從《白雪公主》到《冰雪奇緣》,從《玩具總動員》到《尋夢環遊記》,那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一幕幕絢爛的場景,除了難以磨滅的美好回憶外,其背後是各個時代的人不斷的為技術的革新做出的努力,這是動畫帶來的感動,同時也是技術帶來的美好~

你又對哪部動畫片有特別的情節呢?歡迎在評論區和嘿友們分享哦~


想漲姿勢提升撩妹/漢知識庫?敬請關注頭條號【智黑inHeater】。

這裡有每日更新的腦洞黑科技,智能好物評測及良心乾貨分享。

想成為一個風趣又有思想的新時代人類,那就趕緊來找嘿嘿一起玩吧~


喬布斯完全可以說是皮克斯的締造者。

開始皮克斯只是盧卡斯影業電腦特效的一個小部門,而喬布斯在當初被自己創辦的蘋果開除之後看到了電腦的崛起,於是從盧卡斯手中買下了皮克斯,自此也幫皮克斯確立了自己的核心精神:創新 在喬布斯的帶領下皮克斯開啟了三維動畫時代,這是繼《米老鼠》賦予動畫聲音、《白雪公主》服務動畫色彩之後動畫的第三次跨越:服務動畫立體,自此電腦動畫開始逐漸替代手繪動畫,而後《玩具總動員》作為世界上第一部純電腦製作的三維動畫一上映就立刻引起了轟動,並讓領導者喬布斯名利雙收; 而此時的蘋果時舉步維艱瀕臨破產,於是蘋果又請回了它的創始人(之後蘋果的傲人成績大家都知道) 期間皮克斯開始與迪士尼合作(皮克斯製作迪士尼發行)到《海底總動員》後皮克斯開始從動畫技術轉為向動畫內涵轉變,與迪士尼理念不和(有人說是分利不均)關係「惡化」 分開後迪士尼為了不被時代淘汰在新首席執行官(現任 他推動了收購)上任後懂事會批准以股票+現金共計74億美元從喬布斯手中收購皮克斯,這也使喬布斯(現在是喬布斯的遺孀)成為了迪士尼最大的個人股東 ps:迪士尼當時市值不到三百億美元,現在迪士尼市值超過了兩千億美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