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0191A      

我們家養鹿的故事----

 

      

----話說去世的父親--〈近來特別想念他〉---

早期父親是開設了食品廠的,生產的一種日文發音--『阿米諾桑』的原料,

但是在我小學2年級開始,因緣聚會卻養起鹿來

〈據他說:因為長期感冒,喫了鹿茸之後,發現改變體質〉,

所以就在工廠旁邊用地,蓋起鹿舍,養起小鹿來。


用意單純,只想全家能喫到自己家鹿茸罷了!


『鹿』是溫馴又容易受驚嚇的動物,

連我們自己家人進去看她們,有時都還會躁慮不安走來走去,


父親是嗅覺敏銳的生意人---〈這項長才竟沒半點遺傳到我身上,十分遺憾!〉

於民國62或63年吧?就大量養起鹿羣來。繼而籌組出『高雄縣養鹿協會』

結合『臺東及雲林、臺南全省各縣市養鹿協會』等等,

再擴大形成『中華民國養鹿協會』。

而高雄縣養鹿生產合作社是於79或80年吧,與縣內同業好友們集資籌組,

當時首要是想要解決鹿茸過剩及產銷問題。行銷畢竟是不同的領域。

許多純樸的養殖戶,在銷售買賣過程還是有些困擾的!

 

記憶中--小時候都要陪媽媽到附近沼澤地去找鹿隻們的食用樹葉,

媽媽說叫『鹿仔樹』,〈長大後才知這是---構樹又稱為楮樹〉

當時我們需要用鐮刀割大量樹枝葉再集結成捆後, 再讓長工載送回鹿舍-

-這是每日例行工作。記憶中---為了這些衣食父母們

 〈鹿是我們家的生財工具啊〉

以致於母親在年輕時,少有出國或旅遊過。因為每天鹿羣要喫的東西,

 雖不繁複,但精緻--且要懂得每一隻鹿兒的進食習性,這是要很細心的,

我們家認真的爸媽不喜假手於人!

 

也因爸媽不喜歡我們沒事進去鹿舍的。親朋好友要看鹿呢--還要視VIP程度,

所以我們小孩子的同學們都層級不夠,只能來我家鹿舍外,遠遠觀之---------

小時候家中鹿舍中的鹿羣--每一隻鹿都有名字的,記憶中大人們每次聊起鹿隻的

『行為及生理概況』,其用心就有如我們幼稚園紀錄的幼兒的個案紀錄----

 

印象深刻是--每次採茸後,家中小孩是要去輪流看守的,是日夜輪班分秒都需有人

輪值看護,哪個小孩排班接不上或是偷溜去玩,看鹿的傷口便知道了!

屆時,就被大人棍子伺候,

〈對我是溫馨記憶,對在英國留學的小堂妹聽說是恐怖經驗〉

守著『焦躁不安及疼痛』的鹿們,防止他們因痛而摩擦傷口再有更多的流血!

看守時好似照顧受傷的小寶貝,還要口出溫言軟語,安慰他們。

有如哄生病的小孩---當了媽媽才知道這場景雷同。

 

 然而現今因有精進的科學方式,及嚴格的採茸及監茸程序,

應該已經沒這樂趣了。

 

當時在我們家養的鹿--------

若有因病往生的鹿隻,爸媽 會請工人送往自家田中掩埋,

所以我們家孩子沒喫過鹿肉的! 

至少我由小至今-------不知鹿滋味!

 

現在年幼時期養鹿的地方,已經物換星移,

幾經轉換成由大水池

又變成大花圃及種有機蔬菜---如下

因為喜歡說故事--近來回憶往事就又連結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