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若說北魏鮮卑帝國最有本事的帝王,一定得是太武帝拓跋燾了。但凡謚號帶「武」的,多是雄主,譬如漢武帝,一生致力開疆拓土。而我們這位太武帝的武功,似乎與前人也大有相當之勢。

當然,我們還是先翻開太武帝的「從業」履歷一看:拓跋燾為明元帝拓跋嗣之子,這明元帝,前文已經提過,因父母失和家庭破裂,患上了憂鬱症,沒當幾年皇帝就早逝了。如是,十五歲的拓跋燾就勢登基了。

拓跋燾即位的時候,北魏帝國政局其實是不太穩定的。譬如,帝國北面有個叫做柔然的野蠻部落,一直就是心腹大患,也趁著新主初立,引兵來犯了。強敵來犯,怎麼辦?打唄!這拓跋燾年紀雖小,倒也沉著冷靜,整了整衣冠,御駕親征了。這一戰,可謂拓跋燾的成名之戰,柔然軍主力幾乎全殲。踩著柔然的肩膀,拓跋燾一躍而起,朝著雄主的名頭狂奔而去。至此,一發不可收拾,在此後二十多年的執政生涯里,拓跋燾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而北方諸國,如夏、北燕、北涼等國,依次成了拓跋燾鐵蹄下的炮灰。

統一了北方,拓跋燾自然將矛頭指向了南方。當時南朝在宋文帝治下,軍事、經濟、民生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史稱「元嘉之治」。如此,兩大帝國的碰面就在所難免了。當然,碰面絕非只是握握手見面說聲「嗨」再見說聲「拜」那種,兵戈相向是必然的。

這註定是場殘酷的廝殺,兩國大概經過了三場大規模的你死我活的PK,南朝宋終於熬不住了,一潰千里。而宋帝國原在江北的一些根據地,盡落入北魏之手。但對於這些城池,拓跋燾似乎也無心打理。但也終究得處理吧。於是,拓跋燾下達指令:能帶走的,都帶走,不能帶走的,活物殺掉,房屋燒掉。燒光、殺光、搶光,這應該就是太武帝版的「三光政策」吧。一番耀武揚威之後,原南朝宋治下的江北地區,成了白骨遍地的「無人區」。「千里無雞鳴」、「念是斷腸人」,大概有如此景。宋帝國至此元氣大傷。

這都是太武帝的戰績,儘管其間包著層層裹裹讓人作嘔的血腥。

但血腥的事,還沒完。

剛才說了,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帝國,治下的鮮卑人和漢人自然是有矛盾的。拓跋燾是個雄主,自然也有一定手段,對一些漢人也擺出懷柔拉攏的姿態,但多是知識分子。但對於其他處於社會底層的漢族人民(也不全是漢族,還包括其他被征服的民族),多採取歧視性的高壓政策。於是,一些地方起義也時起彼伏,但在「英明神武」的太武帝面前,卻始終折騰不出多大動靜,被鎮壓了,涉嫌參與起義的,無論軍民,悉數殺死。

除此,太武帝對地方宗教也採取高強度的壓制政策。譬如佛教,當時在北魏頗為流行。這勸人向善的法事,似乎同拓跋燾一生嗜殺的風格相衝。怎麼辦?強製取締。當然,取締的原因,倒也不全是佛家向善的理念,主要原因應該還有二

一、佛家宣講神鬼之事,淡化了皇家權威(太武帝大概尋思著,這人民究竟是該拜佛了還是該拜我?)

二、北魏佛教徒規模眾多,致使國家可控制的戶籍人口減少,對勞動生產起到負面影響

事也湊巧,在太武帝起意之時,恰在一些寺廟裡發現了起義軍私藏的刀械。這下,不是宗家問題了,而是關係到北魏國的安全。至此,太武帝下詔滅佛,宣布佛教為邪教,並在各地焚毀所有的佛像和佛經,關閉寺院,禁止佛教在北魏的傳播。至於佛教徒,強制還俗,若遇抵抗者,坑殺。

譬如神話文學作品《西遊記》里,如來佛祖講法之時曾有這樣一段:「那南贍部洲者(中華大地),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多半就是講他。

至於太武帝的人生結局,其實也頗有離奇,竟和一位不起眼的太監綁在了一起。這位太監,名叫宗愛,此人「天性險暴,行多非法」。干多壞事的人,當然總是夜長夢多惶惶不可終日,而這宗愛,總擔心暴虐的太武帝終有一天找自己算賬。索性,趁著皇帝熟睡之際,背後給了一刀,另立新帝。

參合陂之戰後,燕魏兩國轉換了角色,拓跋氏取代了慕容氏北方霸主的地位,北魏勢力開始進入了中原。次年,拓跋珪趁後燕老皇帝慕容垂去世和政權新老交替之際,加上新皇帝慕容寶暗弱,他親率40餘萬大軍南下,對後燕發起猛烈的攻擊。後燕軍隊猝不及防,很快被擊潰,北魏趁機奪取了後燕的大片領土。之後魏軍繼續乘勝追擊,後燕皇帝慕容寶倉皇逃回老巢龍城(遼寧朝陽)。於是拓跋珪正式稱帝,史稱道武帝。此後數年,道武帝不僅中原稱雄,同時連敗北部的柔然和關中的後秦。

  後來北魏宮廷發生了一系列的人倫慘劇,首先是因為晚年的道武帝殘暴寡恩,被他的兒子拓跋紹所殺,拓跋紹又被太子拓跋嗣殺死。拓跋嗣繼位,他就是北魏歷史上的明元帝。明元帝繼位之後,北方並沒有統一,中原大地上還是數國並立,北魏在北方霸主的地位還是受到來自各方的挑戰。此時的北魏,東北面有北燕,西邊還要後秦及後起的夏,都對北魏構成威脅,同時還要西秦、南涼、北涼、西涼。更有長期困擾北魏的柔然部落,這個在北魏北面有強大的游牧族成為北魏的邊患。與此同時,南方代晉的劉宋政權又時不時的來一次北伐,因此說此時的北魏還是處在強敵環伺險境中。

  拓跋嗣死後,他的兒子拓跋燾即位後,才走出困境,真正開始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其實北魏開始發動旨在統一天下的戰爭,在拓跋嗣時期就開始了。在劉裕死後,明元帝趁機奪取黃河以南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洛陽、滑台(今河南滑縣東)等軍事重鎮。但是魏軍也是死傷慘重,付出了極大的傷亡代價。而真正統一北方甚至為統一天下奠定堅實基礎的還是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首先「苦練內功」,也就是先從內政入手;他採取多項措施,如整頓稅制,充實國庫,引進人才,尤其引進了大批傑出的漢族人才為其所用,使北魏國力不斷增長,為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經濟基礎。

  在數國並立的情況下,先對哪國下手被正式提上議事的日程。此時北魏大敗來犯的柔然,但是柔然主要是打游擊戰,敵來我走,敵走我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簡直討厭死了,因此北魏又稱柔然為蠕蠕,意思是像蠕動的蟲子一樣令人討厭。所以太武帝令群臣討論的時候,很多人都主張先徹底解決可惡的蠕蠕。但是太武帝的漢族謀士崔浩則主張先討伐夏國。夏國是拓跋部的死對頭匈奴族鐵弗部劉衛辰的幼子劉勃勃(後改姓赫連氏)所建,是北方新興起一個比較強大的政權,已經取代了後秦在關中地區的地位。赫連勃勃並在長安自立稱帝,建都統萬(陝西靖邊縣白城子)。赫連勃勃非常殘暴,很不得人心,所以崔浩認為,應該先討伐夏國。但是拓跋燾猶豫不決,等到赫連勃勃去世,赫連昌新繼位,國內政局不穩,太武帝抓住這個機會,才最後下定決心攻打夏國。

  太武帝親自率軍,渡過黃河,攻擊統萬。由於統萬城太過堅固沒能攻破,但但是魏軍還是殺了夏軍幾萬人,擄獲牛馬十多萬,斬獲頗豐。第二年,太武帝再次攻打統萬。由於統萬堅固,難以攻克,因此這次魏軍改變了策略;把主力埋伏在山谷中,派小股部隊誘敵出戰。赫連昌一開始堅守不出,但是魏軍逃兵投奔夏國,說魏軍軍糧已盡,後續部隊還是沒有趕到,趁這個機會,可以全殲魏軍。赫連昌聽了大喜,立即引兵出城追擊。於是兩軍開戰,正當兩軍打得非常最激烈,太武帝馬失前蹄,險些被俘,後來又身中數箭,赫連昌見敵人敗的十分狼狽,就大舉追擊,不知不覺就離開了統萬城,結果他自己反倒進不了城了,只好逃往上邽(今甘肅天水)而去。

  赫連昌逃走,統萬城中陷入混亂,哪裡還有人再去防守,於是魏兵就進了統萬城。隨後魏軍繼續進攻上邽,赫連昌再退守平涼,魏軍繼續進攻,俘獲赫連昌。獲赫連昌被擒,其弟赫連定繼續守住平涼,並即位做皇帝,又從魏軍手裡奪回長安。然而,這不過是垂死掙扎。不過兩年,魏軍終於攻克平涼,收復長安,平定了關中地區。赫連定投降了西秦,西秦被滅後,他繼續西逃,被吐谷渾擒獲,於是夏也滅亡了。赫連定雖然被吐谷渾人所擒,但是實際上夏國還是亡於北魏之手。

 北魏在對夏的戰爭結束之後,再一次大舉出擊柔然,在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趁柔然沒有準備,幾乎全殲柔然軍隊,並威服高車,這一戰對柔然是巨大的打擊,從此柔然勢力大減,再也沒有力量對魏發動大規模的侵犯了。之後北魏的聲威達到極盛,西域的龜茲、疏勒、烏孫、鄯善、焉耆、車師以至破落那(大宛)、者舌(康居)等國都派使者與魏往來及吐谷渾滅夏後也遣使附魏。到這個時候,十六國中殘存的北燕、北涼二國自然難以存在。隨後魏發兵攻北燕,圍和龍(今遼寧朝陽),北燕的末代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後被高麗人所殺。解決了北燕之後,太武帝率軍攻北涼,圍姑臧(今甘肅武威)。北涼國王沮渠牧犍困守了一個半月,堅持不住,只得投降。十六國時期到此結束,北方再度統一,歷史正式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謝謝邀請。北魏的第三代君主拓拔燾即位以來,以其高超的政治策略、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確當的戰略策略,正確地把握和利用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指揮著勇猛善戰的鮮卑軍隊,先後攻滅了赫連大夏、馮氏北燕以及沮渠北涼、並且基本上解除了柔然對於北魏的軍事威脅,統一了我國北方地區,結束了我國北方地區自公元4世紀開始的、歷時達一個多世紀的分裂割劇狀態,為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抜宏)的改革——全面封建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所建。鮮卑拓跋部原居於今東北興安嶺一帶,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靠游牧為生。東晉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領什翼稱代王,建代國,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帶)。公元376年,為前秦苻堅所滅。公元386年,什翼之孫拓跋珪繼稱代王,不久改國號為魏,制定典章,重建國家,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395年,拓跋珪大敗後燕軍於參合坡,殲滅後燕軍主力。次年,北魏基本佔有今山西、河北之地,不久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拓跋珪死後,長子明元帝拓跋嗣繼位,公元423年拓跋嗣率軍越過黃河,攻佔洛陽、滑台(今河南滑縣)、虎牢(今河南鞏縣西北)。拓跋嗣死後,其子拓跋燾繼位,是為世祖太武帝。在他統治期間,北魏開始了統一北方的戰爭。

拓跋燾,字佛狸,「聰明大度」,是北魏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君主。他繼位後,採取多項措施,以加強北魏的封建化過程,加強與中原漢族地主的結合,穩定社會,發展經濟,任用崔浩等漢族士人,為北魏統一北方奠定堅實基礎。在崔浩等人的戰略謀划下,拓跋燾將進攻的矛頭首先指向佔據關中地區的夏國,自公元426年起,拓跋燾連年攻擊赫連昌統治的夏國,經過統萬之戰、上邽之戰等役,於公元431年,終於消滅了夏政權,在此期間,拓跋燾還率軍深入大漠,反擊蠕蠕族的侵擾,有力抑制了北魏自身北部的邊患。此後,拓跋燾將兵鋒轉向據有今遼寧、天津一帶的北燕,歷經數年征戰,於公元436年滅亡了北燕政權。接著,拓跋燾又把打擊的對象鎖定在佔據河西地區的盧水胡北涼政權,公元439年,拓跋燾親率大軍攻克北涼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滅亡北涼。至此,北魏王朝統一了北方,結束了歷時136年之久的十六國分裂局面,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並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北魏攻滅北涼這一年,通常被認為是南北朝的開始年代。

佛狸拓跋燾確實是南北朝最傑出的雄主之一,他北破柔然,先後滅胡夏北燕北涼,統一北方,之後在與劉宋的戰爭中,打到宋文帝劉義隆怕怕,將宋武帝時南強北弱的局勢一舉扭轉成北強南弱,而且一直到南北朝結束,可惜他在四十五歲時被常侍宗愛刺殺,他人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能和南朝最強宋武帝劉裕交手,不然北佛狸南寄奴誰勝誰負,真的很難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