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手工豆品!

耳边传来:「细豆浆、细豆花、煎酿豆腐,三样一共二十九元!」豆品充饥、健康,价廉物美,不仅是深水埗豆品店「公和荳品厂」的热卖三宝,更养饱了无数区内的基层市民。现时的第三及四代主理人在锐意求进之时,亦不忘慢工出细活,稳守品质,让店子成为屹立不摇的百年品牌。

深水埗店现由第三代传人苏崇廉(左)及第四代传人苏意霞(右)亲自主理,父主内,女主外,二人合作无间。

街坊名店  做法传统

早上的深水埗公和荳品厂,门前总是挤满了主妇,有的买支装豆浆,有的买蒸煮豆腐和枝竹,准备晚餐。主理人苏崇廉忙得不可开交,将货品入袋、找换零钱,还未说要照顾身后的堂食客人,他们都饥肠辘辘,期望匆匆吃一顿便宜的早餐,待精力充沛,然后便开展新一天的工作。忙过早市后,他便走进热厨房,与两位老师傅们一同制作新鲜的豆品。这是自苏先生从骆家接下生意后的每天日程。

店子用红铜锅煮热豆浆,受热均匀,让豆香挥发得更好。

公和荳品厂由广东人骆公和于1893年创办,起初在广东道开店,1958年迁至深水埗北河街营业,并于两年后在九龙城开设分店。后来骆氏后人移民卖盘,原本在深水埗店铺附近卖云吞面的苏氏便顶下生意。至于九龙城店则交由潘家打理,两店自此各行其是。

店内选用加拿大无基因改造大豆制作大部分豆制品,大豆浸泡约十小时后,才用石磨磨成生豆浆。

深水埗店深受街坊喜爱,甚至是米芝莲的青睐,让店子屡次荣登街头小食排行榜。苏崇廉坚守昔日做法,在店内用石磨慢慢研磨生豆浆,并用导热性能佳的红铜锅煮熟,用时间成就独一无二的豆香,才分别造成豆腐花、豆浆、蒸煮豆腐、煎酿豆腐等豆制品。至于剩下的豆渣,他则放在后门旁,予街坊任取。很多上年纪的街坊,都会用来种花,甚至造成煎豆渣饼。

豆浆经石磨磨制、隔渣及煮热工序后,喝来很顺滑,豆香也浓郁。另有用青岛黑豆磨成的黑豆豆浆。

研发新品  保留旧物

苏先生主内,主外的则是苏先生的女儿苏意霞(Renee)。这位第四代传人放弃了让人艳羡的投资银行工作,数年前回巢相助家业。她不但参与研发新产品,如黄金鱼腐、姜汁豆腐雪糕等,亦期望让品牌年轻化,例如她主张在新扩充的铺位墙身漆上卡通插画,期望教育下一代豆品制作的知识。

热豆浆拌入石膏粉后,会放入模具内蒸煮及压制,分别造成软身的蒸煮豆腐,以及较硬的煎酿豆腐。

豆腐花每天在店内新鲜制作,冷热皆有,谨记加入黄糖,香甜味美,是人气历久不衰的小食。

传统与创新,在Renee眼中从来能和谐共存。数年前旧店遭食环署检控,必须停业翻新,她都有特意保留重要的物件,如由著名书法家区建公题字的牌匾,以及骆公和曾用的算盘、收钱竹篓等,并且设法复刻旧店的墙身和格局。她认为老店的角色,绝不在于守旧,「老店的名气,其实可以带旺区内的周边小店。不说不知,这里有很多卧虎藏龙的楼上文艺小店呢。」Renee亦冀望,店子能在疫症蔓延之时传扬「关关难过关关过」的抗逆精神,沉著气的迎接未来多变的环境。

豆腐、豆卜及鱼腐,蘸点豉汁吃,便是简单滋味的小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