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帶你看世界丨選一本童書,歡迎關注我們,一起在童書世界裡探索吧!

女兒今年6歲了,每天我都會陪著她一起閱讀繪本。她總是看完一本,還要繼續看,這樣大一遍看完,再看新的一本!一天大量的閱讀量,可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效果嗎?有益否?


去看你眼前的這個孩子,用你的心去感受。

她是不是疲憊,是不是累了,是不是在囫圇吞棗,有沒有消化吸收……你可以慢慢觀察,有自己的體會,與她恰當的交流,但不必過多干涉。甚至在有的時候,比如說你感覺到她在父母面前急於表現,或是在掙扎於困擾著自己的某個成長節點,家長也可以根據情況看破不說破(必要時再提供幫助)。

成長需要一些留白,閱讀需要時間來消化,節奏由讀書的那個孩子自己來把握。

閱讀的力量,有時就像是微風吹過一片湖,感覺風走遠了,湖面才起漣漪。

而也許家長最高的陪伴形式是觀察和看到,但不輕易打擾。

我這麼說或者太抽象,也許需要一些理論背書。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有兩點影響深遠:一,有教無類;二,因材施教。對於我們普通家長來說,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空間,而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更好自我發現和探索;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他們就像一粒種子,(在大約的規律下)有自己的生長節奏。

而我們家長正是最有機會了解和尊重這種節奏的人。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補充——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理解:家庭教育相對於學校教育的優勢在於能夠更好地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因勢利導、量身定製。

在法國兒童精神分析學家/教育家弗朗索瓦茲·多爾多的代表作《兒童的利益——學會尊重孩子》中,她寫道:

我們習慣上說「孩子」,但這種抽象的東西是不存在的,這個概念是錯誤的,它毫無意義

「所有孩子」的說法很危險,它囊括了一切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說到孩子的時候,我們其實說的是「一個孩子」、「某個孩子」,而不是「所有孩子」。即,在參照整體認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我們也要認識到個體間的差異性,而家庭教育是最適合了解、認識和尊重這種差異性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孩子繪本的閱讀量,是不是越多越好?」

1、根據題主目前描述的情況,是6歲的孩子自己要求閱讀的,並且樂在其中,那麼答案基本上是:是的,閱讀會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近期和長期影響,廣泛、深入和持續的閱讀對於辭彙、思維、閱讀理解能力、知識廣博度、知識關聯能力等等方面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2、在另一種情況,就是家長主導的填鴨式教育,或是因為攀比或焦慮或搶跑而強制孩子進行的閱讀,那麼答案是:未必。短期或許有成效和優勢,但同時存在著顯性或隱性的弊端,起碼僅有外力施壓是不足夠的。

3、每個孩子更偏愛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節奏不一樣,有的孩子相對更偏好聆聽學習,有的更偏好觸摸或互動中學習,有的可能更偏好視覺閱讀學習,當然通常我們都是有能力幾種學習方式共進。題主家6歲的孩子願意通過聆聽和閱讀來吸取知識,是非常好的一個開始。注意保護她的興趣和好奇心即可,不必過度緊張,同時注意保證她一定的戶外活動量和同齡人社交。

在消化吸收的能力和時間上,個體間也有不同:有的孩子喜歡廣泛閱讀再悄悄消化,有的孩子在第一次閱讀時就想刨根問底,有的孩子會選擇自己默默沉思。這也像是吃飯的胃口大小不一樣似的,但在大約範圍內,營養均衡,消化得過來即可(孩子自己吃不消了通常也會啟動自我保護),不必太刻板拘謹。

我們前面提到的「因材施教」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讓整天靜著的孩子學會適當調節,讓一刻也閑不下來的孩子偶爾感受到沉浸和投入一件事的快樂。但引導不等於強迫,家長也要去掉完美主義情結:享受閱讀,放鬆心情,適當提問,保持討論。

@知乎親子


我不想回答,到底是不是越多越好。因為閱讀的不在於量,而在於明白閱讀的意義。下面是我在做線上課的時候做的ppt(未經允許切勿轉載)

看了上面兩個ppt,相信大家已經對於閱讀的意義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認知了。那麼回到問題,閱讀的目的是了解古今文化,培養思辨能力和主動思考的能力。那麼我們回想一下在帶領孩子的閱讀過程中是否有刻意的培養孩子這幾方面的能力呢?這個和你讀了多少書無關,因為讀再多的書,不思考那麼這些書就是過眼雲煙!

那到底該怎樣帶領孩子讀書呢?

讀繪本是不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好方法??

www.zhihu.com圖標

在上面那篇有非常具體的該怎樣帶領孩子讀書和怎樣提問的一些具體技巧!

這裡我要強調的一點,孩子之所以會反覆要求看一本書,一是因為對於熟悉的劇情熟悉的人物,孩子在書里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同時在反覆共讀的過程中,孩子可以解讀出不一樣的內容。這也是我為什麼總是反覆強調要讓孩子多看一些優秀的繪本,因為優秀的繪本,不要說孩子就連大人都需要反覆的閱讀和觀察才能發現作者隱藏在畫面背後的小秘密。所以,孩子的反覆閱讀就是不斷發現的旅行!

閱讀真的不是在量上取勝,更多的時候是在「質」上。人生的長河如此漫長,能力有了,後面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童言繪語】是一個專註於為大家提供兒童閱讀分享及兒童語言藝術及戲劇表演的公眾號。

請關注公眾號【童言繪語】關注公眾號後即可獲得養育書籍分享、數學早教材料、及幼兒園繪本及教案資料,回復「音樂」,「紀錄片」可獲得音樂啟蒙及適合孩子的紀錄片等資料。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號:xiaoside2000。


@知乎親子 謝邀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不應該注重閱讀的數量,而是要注重閱讀的質量,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除了要兼顧一些泛讀之外,也要給孩子做一些精讀。比如繪本他就有不同類型的分類,每一本書都能夠帶給孩子一些啟迪,如果只是囫圇吞棗的看完了,沒有去吸收運用裡面的知識的話,其實還不如認真的去讀一本書。在彭懿《圖畫書這樣讀》裡面就分析了如何精讀一本繪本。下面我以繪本《好餓好餓的毛毛蟲》為例子,做一個精讀的示範。

這個是書中推薦的7步法

Step 1解讀封面和封底

在這本書的封面,我們可以看到一隻巨大的毛毛蟲,那既然這本書的標題叫做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他已經這麼胖了,為什麼還會叫好餓好餓的毛毛蟲呢?我們在跟孩子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呢,就可以去提問,引發孩子的思考。

接著在封底這個地方我們看到的是有一個很小的毛毛蟲趴在一個大大的葉子上面,並且旁邊還有一個白色的圓圈。那這個地方其實就是預示著故事中它是有毛毛蟲的蛻變。 讀的內容的朋友知道,其實這個白色的點就是他當時沒有出生之前的那個蛋。

Step 2 環襯的秘密

這本書的前環寸和後環寸都是五顏六色的,這些圖畫還有這些白點,其實這個地方就是預示著毛毛蟲吃過的東西的顏色,它和後面所吃的東西的顏色是一致的,比如說紅色的可以代表草莓,藍色的可以代表李子,黃色的可以代表乳酪等等。

step3文字和圖畫怎麼讀?

這本書的文字和圖畫其實都是在講一個故事,因為它是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只看圖片,也可以猜測出這個故事,當我們在講的時候可以不給孩子閱讀,文字可以讓他先猜一猜小毛毛蟲想幹什麼,然後再結合文字給孩子去講,有時候可能他跟我們的理解並不一樣。

step4翻頁的藝術

在我在翻每頁的時候,我就會很好奇,下一頁毛毛蟲他還會覺得餓嗎?他還會吃什麼樣的東西呢?而且這本書設計的是洞洞的模式,他似乎每一個都要咬上一口,孩子在給他讀的時候,也可以用小手去摳一摳,你們的洞洞互動性非常不錯。

step5反覆讀幾次

每次在翻讀毛毛蟲的時候,都會發現一些小的細節,比如在觀察毛毛蟲的表情,當他吃了很多的東西的時候,他臉上的表情是非常難過的,說明這個東西他吃了之後胃很不舒服

在這個時候大家就可以跟孩子去引導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表情呢?告訴孩子吃多東西是會肚子痛的

step6版式設計

這本書的版式設計主要是採用洞洞書的模式,每一本都是一個大的開頁,構成了一個連續的完整的圖片,給孩子很直觀的視覺體驗。

step7 一起討論

在繪本讀完之後可以給孩子設計幾個問題,比如通過畫流程圖來複述毛毛蟲到底吃了哪些東西,或者跟他玩一些互動遊戲,嗯,如果是大一點的寶寶,還可以問他是星期幾吃了什麼樣的東西,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會加深孩子對繪本的理解,並且能夠吸收裡面的精華和知識。

總結:通過這一本書的閱讀,對一本精彩的繪本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對於繪本精讀這塊,只要抓住這7個步驟,就能夠解析畫家創作的意圖。然後針對性的跟孩子的講,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能夠讓他體會到繪本的藝術。


這個問題提醒大家要注意,不要「功利閱讀」和「過度閱讀」。

松居直《幸福的種子》里提到:

  • 兒童的讀書生活從幼兒期開始,要使兒童了解書的世界的魅力,最好首先從圖畫書入手;
  • 讀書不是讀字,而是理解書的內容;
  • 圖畫書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學習東西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
  • 對於所有孩子來說,圖畫書不是用來讀的書,它是請別人讀、而他們用耳朵接受語言的書;
  • 專家一致公認;日本戰後教育的成功完全歸功於圖畫書。

1. 避免功利閱讀

很多家長都覺得閱讀一定要學習點什麼知識。一定要認字、算數、拼音、字母這一類的書才可以看。有的認為一定要讀特別難的,生詞多的,名人名著才算學習。讀得越多認識的字就越多。這樣的心態都比較功利。

事實證明,幼兒的閱讀啟蒙,要先從磨耳朵積累開始,而不是過早的認字、識數。親子閱讀,不要僅僅用孩子認識了多少字,背了多少書來作為衡量閱讀是否有價值的標準,而是要觀察孩子閱讀的時候是否愉悅,對哪些內容更感興趣。

2. 避免過度閱讀。

一方面避免一次閱讀時間過長,另一方面避免閱讀內容過難,不屬於兒童認知理解範圍,刻意拔高。

比如幼兒啟蒙閱讀,到剛剛自主閱讀的時候,國外普遍認為每天15-30分鐘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每天堅持習慣的養成。但是總有家長問我,每天才20分鐘夠嗎?至少要一兩個小時吧?

太早過長的閱讀,可能會讓孩子失去閱讀的興趣。

還有一些閱讀的內容太難,和兒童自身認知並不相符,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也沒有正面的意義。

閱讀可以是一個家庭的活動,如果孩子願意,閱讀之後我們也可以一起做文字遊戲,講閱讀的故事,給結尾續寫,聽爸爸媽媽不同的角度重新講一一遍故事。

總之,不追求數量,追求的是了解世界,學會思考,愛上閱讀的過程。


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都是次要的。

問題背後的關鍵點在於孩子的需求能不能被正確的對待。

孩子總讓陪著看書,說明她對陪伴的渴望,這是孩子重視親子關係的體現。

孩子讓講了一本又一本,說明她對於書內知識的渴求,這正是孩子求知慾的體現。

陪著她讀書,就是在尊重她需求的同時,既呵護她的求知慾,又培養了親密的親子關係。

量多有益無益又有什麼關係呢?不要用外部的衡量標準蒙蔽了我們的初心:跟孩子在一起的親密體驗,才是對孩子人生成長最重要的滋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