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薩鎮冰就是一部濃縮的傳奇史。他一生跨越了晚清、北洋軍閥時期、國民黨時期和新中國四個歷史時期。

1895年甲午戰爭中的威海衛保衛戰,薩鎮冰還只是「康濟」號訓練艦管帶,就曾率30名水兵,在威海衛的日島炮台依託4門大炮與日軍18艘艦艇血戰11天,最後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劉公島。甲午戰爭以清軍失敗告終,殘存下的所有海軍官兵遭革遣返鄉,薩鎮冰也回到福州。日俄戰爭期間,他又在上海吳淞口迫使兩艘全副武裝的俄艦繳械,並且依據國際公法嚴禁追擊的日本軍艦駛入黃埔江。

薩鎮冰曾管帶的「海圻」號

薩鎮冰對中國海軍最大的貢獻是於1903年冬天,在山東煙台開辦海軍學校。該軍校是繼被八國聯軍摧毀的天津水師學校後,中國人開辦的第二所海軍軍事院校。薩鎮冰為了能夠快速的培養出海軍軍事人才,該校只開設駕駛專業,專門培養海軍指揮軍官,並且他還將學校學制由五年縮短為三年。

1909年,薩鎮冰被委任以籌備海軍大臣兼海軍提督,他剛一上任便合併南北兩洋水師,統一了兩艦隊的指揮權,並且還統一兩艦隊的官制、軍服、號令、旗幟等,這也是其為中國近代海軍向科學管理的現代海軍邁進所做的有一大貢獻。

奈何薩鎮冰為中國海軍做的種種努力,如同在漫長黑夜中划過的一顆璀璨耀眼流星般轉瞬即逝。隨著滿清的垮台及後來始終無法統一政令的民國,薩鎮冰都再也沒有遇到能展示其建設現代海軍的舞台和空間。

20世紀20年代之後,薩鎮冰漸漸開始行走在修橋築路、創辦醫院、扶貧濟困,廣造福祉的慈善之路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等職。

慶幸的是,親歷過甲午海戰戰敗的薩鎮冰,1951年以93歲高齡看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後打進了漢城,薩鎮冰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當即作詩一首:

  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

  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1952年4月10日於福州病逝,享壽94歲。(NT)


奇人。

資格奇老。

有多老呢?

武昌起義大都督後來的民國第二任大總統黎元洪,原本是北洋水師的小軍官,見了薩真冰都是要敬禮的。

北洋水師艦長,親身參與了北洋水師從幼小到壯大,直至全軍覆沒。

民國後,歷任海軍總長,國務總理。

身歷清末、北洋、南京國民政府,直至新中國。

跟他同時期的人都謝世了,老先生居然看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進佔漢城,一雪甲午戰爭中國軍隊被趕出漢城之恥。為此,快慰人生的老先生做詩一首:

五十七載猶如夢,

舉國淪亡緣漢城。

龍游淺水勿自棄,

終有揚眉吐氣天。


客觀的說,薩鎮冰真正主政海軍的時候中國海軍已經十分孱弱了,並且也談不上什麼海軍建設發展了。倒是清末薩鎮冰不是主政海軍期間,做了很多有益於海軍發展的事。薩鎮冰生於1859年,1980年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畢業,甲午戰爭爆發期間奉命駐守日島。此後甲午海戰戰敗,海軍官兵均被革職。薩鎮冰也只好回到老家福州教書謀生。

直後1898年清朝重建海軍,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裡買了23艘軍艦。載洵和薩鎮冰同時被命為海軍籌辦大臣,不過顯然做主的是載洵。載洵帶著薩鎮冰周遊西方各國,天女散花的買了各國多艘軍艦,由於購買軍艦的大方針由載洵決斷,但是在具體購買何種噸位型號上薩鎮冰還是提出相當多中肯的意見,買回來的也不乏性能優異的軍艦。

比如1898年從英國定製的「海圻」艦,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是我海軍的核心主力艦。薩鎮冰真正算起來為海軍發展最大的貢獻還是在煙台重新建立了海軍學堂。1903年薩鎮冰任北洋海軍統領,同時還兼顧「海圻」艦。此後煙台學堂多批學生學成留學日本、美國等地,為海軍的後續發展、人才儲備奠定了基礎。1909至1910年,清廷又兩次派載洵、薩鎮冰率團出國。

在此後的辛亥革命中,薩鎮冰立場堅定,默許部下率艦起義,此後民國時期,薩雖主政海軍多年,無奈此時民國政府已經無力投資海軍,所以也就談不上有什麼大的發展了。晚年的薩鎮冰熱衷於修橋築路、扶貧濟困,和海軍發展也更是漸行漸遠了。


非專業海軍研究者來蹭一波熱度,說的不好還請見諒。

薩鎮冰是一位奇人,絕對是中國海軍史的一位元老級人物。先說下他的經歷,在10歲的時候考入左宗棠辦的福州船政學堂,與鄧世昌是同學。後來他又與葉祖珪、劉步蟾、方伯謙、嚴復等人作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學生出國,被派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駕駛。

回國後,薩鎮冰又參加了甲午海戰,寧死不屈進行抵抗。在甲午戰後他承擔起重建海軍的責任,將南洋北洋兩支水師合二為一,這是中國近代海軍第一次進行了正規科學的管理。同時又開設煙台海軍學培養人才,派人出國考察學習,購買添置海軍艦艇,可以說為了海軍薩鎮冰是操碎了心。

無論是在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還是在新政府時期,薩鎮冰都是受到了極好的尊重,什麼海軍總長、海軍大臣、海軍總司令之類的,薩老爺子都做過,可以說他是近代中國海軍之魂。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薩鎮冰(1859—1952),近代中國著名的海軍精英,在中國近代海軍建設和發展史上聲名顯赫。薩鎮冰創立的煙台海軍學校培養了許多海軍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後來成為近代我國海軍之中堅力量,如著名的「中山」艦艦長李之龍、「永豐」艦艦長歐陽格、「重慶」號艦長鄧兆祥(建國後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均畢業於該校。薩鎮冰的一生,為中國海軍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為了鞏固海防,準備重建海軍,並且向德國和英國分別定購了「海圻」「、海天」等艦。當時,在總理事務衙門任章京的鄭孝胥,向慈禧太后舉薦閩籍海軍復出。慈禧太后在太和殿召見了葉祖珪、薩鎮冰等人,第二天下旨開復薩鎮冰等人官職,不久,委任薩鎮冰為總兵銜補用參將,兼「海圻」號管帶,葉祖珪為北洋海軍水師統領。1903年,為了培養海軍新人,薩鎮冰上書朝廷,要求在煙台開辦一所海軍學校,1903年底,朝廷批准了在煙台創立一所海軍學校的請求。1907年,煙台海軍學堂正式成立,新校距離煙台港口約7華里,三面環山,東面臨海,校內建築中西結合,校內設有辦公及教學大樓,圖書館、槍械所、學員宿舍、教職員宿舍、餐堂、雜役房等,校園共佔地90餘畝。首任海軍學堂監督為近代著名女作家冰心之父謝葆璋。新校舍建成以後,開設了代數、歷史、地理、繪圖、測量、幾何、英語、帆纜、駕駛、槍炮、電學、氣象學、天文、船陣及布放魚雷等課程,學生分6個學期,3年畢業。每學期學生考試成績平均在80分以上者獎勵銀元,平均在60分以下者退學,游泳考試不及格的學生必須退學。薩鎮冰對新的煙台海軍學校非常重視,學校建成以後,他高興地題寫了「才儲作楫」四個字贈與學校,以表達對學校的厚望,這四個字後來被製成匾額,掛在學校屋樑之上。

1905年,薩鎮冰被任命為廣東水師提督,著手整頓、建設南北洋海軍。1909年,清政府決定設立海軍事務處,第一年撥700萬兩經費給海軍,以後每年撥500萬兩經費給海軍,以加強海軍的力量。隨後,薩鎮冰被委為海軍大臣,負責合併和總理南北洋水師。1910年,清政府將海軍從陸軍系統中脫離出來,正式成立海軍部,並任命薩鎮冰為海軍提督,載洵、譚學衡為海軍部大臣,整合南北海軍[2]92。由於薩鎮冰掌有實際的統兵權力,同時他又到歐美等國考察學習,掌握了許多先進的管理經驗,他決定參照歐美海軍制度,整合南北海軍,用科學的方法組建和管理海軍。薩鎮冰將南北洋海軍收歸統一,將其改編為統一事權的國家海軍。這是之前沒有實現的。薩鎮冰從整頓長江艦隊入手,參照歐美海軍制度,特別是英國海軍建軍經驗,整肅軍隊,嚴肅軍儀,制定三等九級海軍官制,按等級設計軍服和肩章標誌。同時,薩鎮冰還兩度遊歷歐美考察海軍,並且在歐美採購軍艦10餘艘。薩鎮冰用科學的方法組建和管理南北洋海軍,使得中國海軍實力大增。


薩鎮冰是提到中國海軍不得不提德一個人物,其最早是晚清北洋海軍,後經歷了北洋軍閥時期,國民政府時期並直到新中國時代。經歷了中國海軍發展的早期歲月,是中國海軍史上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人物。

薩鎮冰最開始是北洋水師軍官,早在1884年就成為了「威遠」艦管帶,也就是艦長。不過在甲午中日海戰中,薩鎮冰並沒有率艦參加黃海海戰,著也是其一個巨大的遺憾,不過其在後來的劉公島保衛作戰中,其發揮可謂十分出色。其在劉公島附近的日島炮台守備,當時已經是冬天,而守軍也沒有足夠的物資給養,還要面對日軍十餘艘軍艦的攻擊,其率部堅守了10天,最終由於彈藥耗盡在丁汝昌的命令下撤退。這也是北洋海軍少有的幾個優秀戰例。

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將很多海軍將領革職,其中就包括薩鎮冰。直到後來才再次出任重建的清朝水師總指揮官,負責海軍建設。其將海軍的很多組織架構採用西方的經驗,並學習了很多西方海軍的規章制度,比如建設統一的海軍指揮機構等。同時,新的清朝海軍也開始走向世界,比如1908年其親自率領「海圻」、「海容」二艦前往東南亞訪問。

而後來辛亥革命爆發後,當時海軍成了各方都想爭取的對象,但是其並沒有明確支持任何一方,後來海軍起義,成為了民國海軍。但是在北洋建立後,薩鎮冰雖然依然有海軍職務,但是更多的是虛職,沒有受到重用。而進入國民政府時期後,其並沒有擔任海軍職務,所以也沒有受到重用。而在民國時期,中國海軍的建設非常緩慢,技術上依然依賴外國,同時由於軍閥混戰等原因,海軍建設成果頗為有限。

後來在國民黨敗退台灣之際,薩鎮冰選擇留在大陸,並擔任有、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這首詩是見證了中國近代海軍從無到有的元老薩鎮冰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後攻破漢城,感慨近六十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而作。這位海軍的先驅早年在當時清政府著名的福州船政局策辦的船政學堂學習,並且成績優秀,名列第一。畢業後隨即留歐學習歐洲各國先進的海軍經驗,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學習中,薩鎮冰認識到清軍的軍事科技和思維是多麼落後愚昧,決心為國效力重振大清水師。

1884年的中法海戰爆發,清軍水師被強大的法國海軍打的一敗塗地,這次慘敗使留學歸國的薩鎮冰再也不堪忍受學堂的生活,請求參加戰鬥,兩年後如願以償。隨即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著黃海海戰失敗,北洋水師退守威海衛,薩鎮冰在威海衛指揮自己的「康濟」號英勇作戰,但無濟於事,十幾天的激戰仍然阻止不了日軍的攻勢,北洋水師在劉公島全軍覆沒,薩鎮冰被軍隊遣返回鄉。

1898年,清政府議重建海軍,但實際上重建進程極其緩慢。直到1909年,薩鎮冰才被委為籌備海軍提督,他上任後合併了過去分裂的南北水師,建立起統一的指揮系統,下分巡洋、長江兩艦隊,還統一了官制、旗式、軍服、號令,這是中國近代海軍第一次實行的科學管理。 。就在海軍的重建逐漸走上正軌的時候,大清帝國也在漸漸走向死亡。

武昌起義中,得到鎮壓命令的薩鎮冰目睹清政府搖搖欲墜,各省紛紛獨立的局面,既不願為清廷殉葬,也不願背棄自己當初的夢想,公然易幟加入革命軍。在此情形下,薩鎮冰以有病需醫為由離開艦隊,暗示對起義的默許,從而解除了各艦官兵的顧慮。第二天,副官湯薌銘等以他的名義命令軍艦退向九江,於中途易幟,參加革命。

在民國海軍中,薩鎮冰仍然是海軍的靈魂人物,1921年宣布不再過問海軍職務,並且在抗日戰爭中做了許多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受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1952年4月在福州病逝 ,終年94歲。

#厲害了我的海軍#@戰艦世界@空中網


謝謝邀請,有關中國海軍史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薩鎮冰是中國海軍史上的傳奇人物,歷經清末、民國、人民共和國,長期享有較高的聲譽,可謂是中國海軍的宿將。不過,倘若論說起對中國海軍發展所做的貢獻來,其實持平而論,薩鎮冰在這一方面並沒有太多的直接貢獻,其原因主要與薩鎮冰在海軍中所擔負的責任有關,即薩鎮冰的海軍生涯中,只有較少的一段時間擔任過海軍的主政官員,所以薩鎮冰對於中國海軍建設的主要貢獻,多集中於清末重建海軍時代。

下面就薩鎮冰的生平略作敘述和分析,從中也就不難解答本問題。

薩鎮冰,字鼎銘,1859年生於福州,1869年進入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第二期學習,畢業後被挑選參加了首屆赴英國留學計劃。學成歸國之後,薩鎮冰被調往北洋海防,初期在天津水師學堂任教習,後歷任練習艦「威遠」「康濟」的艦長。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重建海軍,作為北洋海軍所剩不多的高級軍官之一,薩鎮冰被任用為北洋水師幫統,輔佐統領葉祖珪重振海軍。1905年葉祖珪去世後,薩鎮冰接任統領,在這一階段,薩鎮冰主導了諸如整頓海軍教育等工作。

宣統元年,清政府統一全國海軍建設,由貴胄貝勒載洵主持,薩鎮冰一度輔佐載洵開展工作。清政府海軍部設立後,薩鎮冰則被派任為海軍統制(清末海軍實施軍政、軍令分開的制度,海軍統制類似於西方的海軍總司令,受海軍部統轄)。

武昌首義爆發後,身為海軍統制的薩鎮冰率艦隊赴武漢鎮壓起義,中途面對艦隊中倒向革命的呼聲,薩鎮冰最終選擇了不擔負責任的置身事外,自行離艦而去。

進入民國後,薩鎮冰曾在1916至1921年期間,數度擔任北洋政府海軍總長,任內由於中國國內政局紛亂,海軍建設無從談起。

1921年薩鎮冰從海軍總長任上離職,此後即淡出了海軍舞台。不過薩鎮冰始終關心著中國海軍的建設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首任海軍部長楊樹庄、繼任部長陳紹寬均視薩鎮冰為祖師、楷模,也由此形成了閩系海軍對薩鎮冰的膜拜。

總體而言,薩鎮冰在中國海軍史上,僅從作為、軍功等方面看,並不是特別耀眼的將領,但是難得之處在於每逢重要社會變革的關頭,在取捨之間,他總能作出恰到好處的選擇,由此形成了較高的聲譽。


正是因為薩鎮冰親眼見證了北洋艦隊從壯大到覆滅、清朝滅亡民國成立、日本的戰敗投降、新中國的建立,所以他的人生有著太多太多一般人所沒有的故事。他既是中國近代史中一位在國共兩黨都享有名望的人物,也是中國海軍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才。正是這樣一位傳奇式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故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