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來自圓桌 ? 「2019 這些最值得看」,點擊關注,參與更多話題討論。

知乎還出了[2019 影視榜單],快來看~!

馬上要跨入 2020 年了,回顧過去 10 年,你心中的十佳電影,是哪些?為什麼?


這個回答我從去年開始寫。年底豆瓣舉辦「我的21世紀10年代電影十佳」活動,正好知乎也有類似問題,忍不住手癢,一邊翻小黑本一邊寫;寫到年初,遇到疫情,春節在家躺屍大半月,閑得無聊,一邊翻小黑本一邊繼續寫;到3月份在家辦公,我還在寫.........主要是太難選擇,名單越往後列越謹慎,刪刪改改半天。

我看過不少電影,但數量肯定不如一天看五部的狂熱影迷;韓國電影看得很少——這是不對的,韓國是目前亞洲最重要的類型電影出產國;我看過《燃燒》,但.....不喜歡。因此我僅基於觀影範圍和個人好惡拉清單。影片按上映時間排序。

——黑體強調:每次回答這類問題,總有「為什麼沒有XXX」或者「為什麼有XXX」之類的評論,令我不勝其煩。廢話!有的電影我沒看過,有的不喜歡,就這麼簡單。不服自己拉清單去,不用費神在評論區提醒我行嗎?(不耐煩狀

1、

《社交網路》,大衛-芬奇

好的大家都很熟悉了。10年代最佳人物傳記片,《電影手冊》2010年十佳電影第八名,法媒Les Inrocks年代十佳電影。真的,你仔細回想一下10年代還有哪部人物傳記片能強過《社交網路》;那些四平八穩的奧斯卡命題作文忒無聊了——是的喬-賴特說的就是你。當年奧斯卡慘敗《國王的演講》堪稱歷史級冤假錯案,所以去年湯姆-霍珀導演的《貓》電影版血撲,我還挺幸災樂禍噠哦活活活活~~~

大衛-芬奇的地位類似於諾蘭,同為類型片大師,不太受學院派待見。《社交網路》是他最接近奧斯卡的機會,此後他就斷了念想,安安心心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

《社交網路》另一大貢獻是為同人女提供寶貴創作素材:腹黑攻和忠犬受什麼的最帶感了!——燃鵝從現實原型到電影角色到真人演員都BE得徹徹底底。

2、

《亡命駕駛》,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

2011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最佳導演獎。一名神祕男子,白天工作是特技車手,晚上則為犯罪份子當運送車手。為了照顧鄰居母子,他被捲入黑喫黑的黑幫鬥爭中。

很多豆友選擇導演另一部作品《霓虹惡魔》——沒道理啊。《霓虹惡魔》後半段劇本大崩塌,一塌糊塗。不對,我懷疑後半段壓根沒劇本,導演想到哪出拍哪出,劇本完成度還不如《唯神能恕》吶。

《亡命駕駛》是丹麥導演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進入好萊塢的第一部作品,本質上是歐式文藝片,雖然啟用好萊塢演員。雷弗恩的個人風格強烈,尤以光影運用著稱,這一特點在後續作品《唯神能恕》和《霓虹惡魔》中發揚光大;與此相反,劇本質量逐漸下滑。去年看《南方車站的聚會》,感覺視覺風格像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看資料,果然導演刁亦男很推崇《亡命駕駛》,有意使《南方車站的聚會》風格向《亡命駕駛》靠攏,不過《車站》較《亡命駕駛》功力差不少。而且我很想吐槽:胡歌這個角色到底在幹嘛?導演又是對桂綸鎂有什麼想法,為什麼每部電影都要性暴力虐她??

《亡命駕駛》劇本完整,主角討喜:凱瑞-穆麗根如此美麗,試問哪個男人不願為她肝腦塗地?她和米歇爾-威廉姆斯都很適合短髮——看到小米在《毒液》中頂著長假髮出場,我差點兩眼一黑背過氣去。高斯林依然在表演舒適區內,但他演神祕的憂鬱男人堪稱一絕:開車很帥,走路很帥,慢條斯理說話很帥,把人揍得滿地找牙很帥,連被人捅了一刀半死不活靠在車上都很帥。

全片最美場景,下一秒就吻上了,再下一秒高斯林轉身踩爆身後殺手的狗頭

去年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跑到小島秀夫的《死亡擱淺》軋了一角——勞駕多費點心思在劇本上吧求求你啦!

3、

《點球成金》,貝尼特-米勒

我心目中10年代最佳體育片——是的比《勇士》強。影片講述一家沒錢的棒球隊,球隊經理和耶魯大學經濟系高材生合作,運用「魔球」理論幫助球隊創下聯盟連勝紀錄。順便說一句,目前魔球理論最知名運用者,是NBA那支不可說球隊的不可說經理。

貝尼特-米勒是一位低調的導演:紀錄片導演出身,至今只拍攝了三部劇情長片(《卡波特》、《點球成金》、《狐狸獵手》),每一部口碑都很高。《卡波特》和《狐狸獵手》入圍歐洲三大主競賽單元,奇怪的是質量最高的《點球成金》卻沒有參加歐洲三大。《點球成金》完全可以拍成熱血勵志片:窮得留不住明星的小球隊,球員生涯失敗、婚姻破裂的球隊經理,懷纔不遇的經濟系高材生,一幫老弱病殘不被看好的球員,這些失敗者合力創下輝煌勝利,眼看就要走向人生啊不對球隊巔峯對不對?並沒有。魔球理論保證實力下限,但上限還是要依靠超級球星,於是球隊在季後賽第一輪就被淘汰了。

貝尼特-米勒的作品一向有去戲劇化特點,因此《點球成金》的氣質與那些「前期賣慘,後期熱血」體育片截然不同。球隊的勝利或失敗,都通過新聞播報方式表述,全片沒完整拍一場球賽——其實是因為劇組沒錢。電影基調沉穩剋制,主要著眼點落在個人,也就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球隊經理身上:如何提攜經濟系高材生,如何運用魔球理論招募球員,如何說服教練使用球員......他個人也有一次走向人生巔峯的機會,但主動放棄了。《點球成金》是布拉德-皮特的表演代表作,以後再有人質疑他的演技,你可以拿《點球成金》和《神槍手之死》的BD套裝打爆他的狗頭。

貝特尼-米勒的後續作品《狐狸獵手》依然是體育片,有關摔跤運動。它的野心很大,本質上是童年陰影啊人性扭曲啊,還加入對美國夢的嘲諷,有些刻意了。

4、

《存身》,傑夫-尼克爾斯

2011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周單元大獎,導演雙周單元費比西獎;2012年《電影手冊》年度十佳並列第四名。一名建築工人陷入關於世界末日的噩夢和幻覺中,他預感末日將近,不顧親友勸阻準備自救設施,逐漸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

2011年戛納電影節,有兩部電影題材撞車,一部是《存身》,一部是拉斯-馮-提爾執導的《憂鬱症》。兩部電影都有關世界末日,不過表現形式截然不同:《憂鬱症》的手持攝影和急速變焦能把觀眾晃到吐;《存身》則講究一個「穩」字,敘事穩紮穩打,步步推進。不過傑夫-尼克爾斯的缺點是太「穩」,作品往往中規中矩,缺乏亮點。這也是為何更冒犯觀眾的《憂鬱症》口碑壓《存身》一籌。好在《存身》有精彩的結尾,兩次高潮將故事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堪稱畫龍點睛、升華全片。電影我看了兩遍,結尾則loop六遍。

兩位主演邁爾克-珊農和傑西卡-查斯坦當時尚未在主流界成名。邁克爾-珊農是導演的御用演員,只要是傑夫-尼克爾斯執導的電影,無論主角配角龍套都會參合一角。傑西卡-查斯坦在片中瘦得像骷髏,她和艾米-亞當斯演外柔內剛的女性各具特點。他們的演技為電影加分不少。

傑夫-尼克爾斯、詹姆斯-格雷(《星際探索》)、安德魯-多米尼克(《神槍手之死》)、J-C-尚多爾(《商海通諜》),這撥人是美國獨立電影「反類型片」導演代表,即影片具有類型片框架又去戲劇性。他們既是歐洲三大電影節常客,也是「賠錢貨」代名詞:請大明星拿大預算,然後電影賠得親媽都不認識。相對來說,傑夫-尼克爾斯的預算控制比較好,因為他不會動輒請來布拉德-皮特.........

——傑夫-尼克爾斯算是馬修-麥康納的貴人。馬修-麥康納從2010年開始接了不少好片為自己正名,其中2012年主演傑夫-尼克爾斯執導的《污泥》——《污泥》是傑夫-尼克爾斯大眾接受度最高的作品,推薦觀看。諾蘭就是看了《污泥》,選定馬修-麥康納主演《星際穿越》。

5、

《聽說桐島要退部》,吉田大八

2012年《電影旬報》年度十佳電影第二名,《報知映畫》賞最佳導演,2013年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桐島是高中排球部部長,相貌英俊、學習出色、運動優秀,連女朋友都很漂亮。某日,一條流言在校園流傳:桐島要退出排球部。圍繞這個流言,校園逐漸發生風波,將諸多學生捲了進去。

幾乎沒有豆友選擇這部電影——怎麼能這樣!《聽說桐島要退部》是我看過的最真實的校園青春電影。國內青春片要麼是純愛,要麼是殘酷青春物語:霸凌自殺墮胎車禍,挨個輪一遍。我的青春哪有那麼抓馬。《聽說桐島要退部》的真實體現於兩點:一,迷茫。我高中時天天被家長老師教育「好好學習」,毫無未來目標。最遠想到「考上大學」,沒了。所以高中好友說理想是律師(而且實現了),我敬佩得五體投地。二,高中的「階級關係」。最出色的學生身邊圍繞一羣學生,關係由親到疏,最遠的人排在階級底層。這也是《賤女孩》描寫的「蜂后/蜂羣」現象。《聽說桐島要退部》和《賤女孩》是同一事物的一體兩面。

我不認為導演吉田大八是有才華的導演,《聽說桐島要退部》採用同一時間線多視角方式刻畫學生羣像,看似新奇,格斯-範-桑特在《大象》中用過這招。他非常依賴劇本,偏偏又不是能寫劇本的導演;《桐島》後除了《紙之月》,作品連撲,去年跑去拍電視劇去了。

——《聽說桐島要退部》一大亮點是聚集了霓虹一批已成名或有潛力的若手演員:神木隆之介、大後壽壽花(在《藝伎回憶錄》中演章子怡的子役)、橋本愛、東出昌大、山本美月、松岡茉優、仲野太賀。東出昌大當時剛由模特轉職演員,演技挺爛的,但他的獃滯頗襯合角色的迷茫狀態。

6、

《寒枝雀靜》,羅伊-安德森

201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2015年作為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電影,國內反響強烈,我在網上看到不少人提到它。《寒枝雀靜》是那種形式做足的電影,影片講述——沒啥好講述的,這部電影壓根沒有主線故事,一共39個鏡頭,固定機位(有一個場景鏡頭有微小移動),固定景深,各種時空交錯的荒誕小故事。但是劇本腦洞既大又精巧,不同場景中的人物相互關聯,構圖也極精緻講究。

全片最具想像力場景。

要論歐洲性冷淡荒誕黑色幽默電影(謎之聲:加那麼多限定詞真的大丈夫嗎?),《寒枝雀靜》比《心房客》有趣多了。不過它的表現形式非常極端,並非電影常態。

7、

《龍蝦》,歐格斯-蘭斯莫斯

2015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在一個虛構世界,婚姻受到嚴格管控,單身人士被強制送進酒店進行配對,期限45天,失敗者被變成動物。被妻子拋棄的男主角來到酒店,但配對並不順利。

歐格斯-蘭斯莫斯在10年代的崛起是值得注意的現象。看《龍蝦》過程中我忍不住將他和丹尼斯-維倫紐瓦對比:視聽風格都具有強烈個人特色;都從非英語地區起家(歐格斯-蘭斯莫斯來自希臘;丹尼斯-維倫紐瓦來自魁北克,法語比英語流利),成功進入好萊塢市場。之後兩人發展路線產生分化: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大投資商業類型片,知名度更高;歐格斯-蘭斯莫斯則將他的風格嫁接至英語片,效果不錯:《寵兒》在奧斯卡拿了不少提名,並使奧利維婭-科爾曼拿了一堆影后頭銜。

對歐格斯-蘭斯莫斯常見的批評是「概念先行」,《龍蝦》也不例外。很多人批評電影后半段崩塌,「不夠深入」、「不夠批判」——真是誤會導演了。《龍蝦》並不想搞社會批判,所以有的影評上來就用「反烏託邦」開頭,令我大搖其頭。簡單的說,歐格斯-蘭斯莫斯是通過塑造極端環境來討論婚姻和愛情關係。如果你喜歡《婚姻故事》,兩部電影討論的是同一事物,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龍蝦》前後有兩種環境,一種環境是強制兩個人在一起,一種環境是強制兩個人不能在一起。偏偏男主角在前一種環境沒有找到所愛之人,在後一種環境找到了,艱難險阻就在眼前,想盡辦法克服吧。影片整體邏輯一脈相承,並沒有割裂。有一個地方很戳我:兩個人在一起必須有共同點,一方為了遷就對方製造共同點,不惜撞斷鼻樑或者自戳雙目。在愛情或者婚姻關係中,遷就比比皆是,只是沒影片那麼極端罷了。

——科林-法瑞爾是個被混亂私生活拖累的好演員。他為這部電影增了重,換了口音,提高聲線,改變肢體語言和姿態,啤酒肚差點垂到膝蓋(這是誇張)。

他飾演的主角,咋一看是個窩窩囊囊的中產階級小男人,總是一臉委屈的表情。但偶爾為了自保,撒起謊來也能面不改色心不跳;甚至為愛情做出大無畏的犧牲。一個角色身上同時集合「小媳婦兒」、「大智若愚」、「扮豬喫老虎」、「蠢萌」等多種屬性,還招人喜愛,科林-法瑞爾同志功不可沒。

體重一減頭油一抹鬍子一刮,又是讓人高呼「我可以」的部長。

——我看過不少苦大仇深的歐洲文藝片:邁克爾-哈內克、努裏-比格-錫蘭、克里斯蒂安-蒙吉、安德烈-薩金塞夫.....看到後面都被虐得麻木了,所以寧願挑《寒枝雀靜》和《龍蝦》這樣視聽風格突出的黑色幽默電影。

8、

《路邊野餐》,畢贛

關於十年最佳華語片是哪一部,選擇主要集中於《讓子彈飛》、《一代宗師》和《刺客聶隱娘》——正好大陸、香港、臺灣各一部。還有人選《我不是葯神》和《大佛普拉斯》——奇怪,既然選了《我不是葯神》,為什麼不選《達拉斯買傢俱樂部》?而我毫不猶豫的選擇《路邊野餐》。《路邊野餐》最好的是劇本,如夢如幻,給觀眾解讀空間。即使全片上下把「沒錢」兩個字刻在臉上,但成功使觀眾代入塑造的情景中。後來看《地球最後的夜晚》,我心想:幸好拍《路邊野餐》的時候沒錢,不然製作升級,畢贛刻意做作的特(毛)點(病)就全暴露出來了。我認為畢贛更適合做編劇。

——看《路邊野餐》在先,導致我對《長江圖》特別嫌棄。

很多評論者將畢贛和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比較,兩人風格的確有相似之處——雖然畢贛說他的風格受其他人影響。不過我真~~~心不喜歡《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就算它的口碑再高、獎項再多都不行。

9、

《臨淵而立》,深田晃司

2016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導演獎,《電影旬報》年度十佳第三名。一個三口之家,丈夫經營小作坊,妻子是家庭主婦。夫妻感情早已淡薄,維繫家庭的紐帶是活潑可愛的女兒。某日,丈夫的朋友出獄後前來投奔,三口之家收留了他。這個外來者卻給家庭帶來災難。

《臨淵而立》是10年代最令我驚喜的電影。它很小眾,看過的人不多,喜歡的更少;雖然曾在國內電影節展映,但反響平淡。我是抱著「既然有淺野忠信那就看看吧」的心態,結果發現——「哇!電影拍得不錯啊!」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電影,但在表現形式上淡化戲劇性。影片後半段彷佛往觀眾胸口一塊一塊壓石頭:觀眾眼睜睜看著這個家庭猶如站在懸崖邊,搖搖欲墜,尋求解脫而不得,最終跳下深淵。

——淺野忠信是個好演員,可正可邪,可賤可萌。他在《臨淵而立》的角色定位是「惡魔」,卻不是窮兇極惡之輩;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又具有神祕感。甚至,行為動機有合理性。雖然只在影片前半段登場,但其陰影籠罩了全片。

10、

《夜以繼日》,濱口龍介

2018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電影旬報》年度十佳第四名。兩年前,女孩的男友不辭而別。兩年後,她遇見一名長相酷似前男友的男子。兩人成為戀人,但前男友對女孩的影響依然存在。

2020年初,東出昌大爆出出軌新聞,在妻子杏懷孕期間與未成年女演員有婚外情。隨後確認出軌對象為唐田英佳里,兩人在拍攝《夜以繼日》時因戲生情。看到新聞我差點吐血:《夜以繼日》這麼小眾的電影居然因為這種新聞出圈了!

但平心而論,《夜以繼日》是部好電影。在出軌新聞鬧出前,有不少豆友將《夜以繼日》列入榜單,我對它也印象極佳——除了女主角的演技。導演濱口龍介的另一部《電影旬報》十佳作品《歡樂時光》也有入選網友榜單。《歡樂時光》採用全素人演員,長達五個小時,什麼時候有空我要鼓起勇氣挑戰一下。

如果僅看簡介,你會以為《夜以繼日》是一部俗套的三角關係愛情片——完~~~~~~全不是這樣。《夜以繼日》有一個巧妙的視角轉換:從女孩的視角看待前男友;從現男友的視角看待女孩。在女孩眼裡,前男友是神祕的;在現男友眼裡,女孩是神祕的。換言之,兩兩關係是互相傷害——啊不對。在前男友與女孩關係中,前男友佔據主動;在現男友與女孩關係中,女孩佔據主動。電影很微妙的刻畫出戀愛中的兩性關係。我喜愛《夜以繼日》勝過同樣描述三角關係的《你的鳥兒會唱歌》——《你的鳥兒會唱歌》是《電影旬報》年度十佳第三名。

東出昌大在《夜以繼日》表現不錯,我當時想:「小夥子終於開竅了。」相應的,唐田英佳里演技之爛驚到我了:居然比本田翼、新木優子還爛!人家本田翼、新木優子好歹努力的「演」,唐田壓根沒在「演」啊!!去年她出演《凪的新生活》,演技被霓虹鄉民一片吐槽。現在又惹出那麼大麻煩,這妹紙腦子缺根弦兒還是怎麼回事我又要吐血了!霓虹鄉民的態度是,如果業務技能過硬,私生活醜聞過段時間就算了,比如杏的渣男老爸渡邊謙。但業務能力不佳的人——「還是趕緊隱退吧!」

多說幾句。榜單最先確定的是《聽說桐島要退部》、《路邊野餐》、《臨淵而立》和《夜以繼日》——全是東亞系。剩下的...我就狂翻小黑本兒。六本小黑本兒啊~~~全部翻完花了不少時間。上述電影,除了電影節展映,在院線上映的只有《路邊野餐》,而且上映規模極小,我是一大早跑到影院看的。

這個問題中絕大部分回答提到的電影我都看過,因此我想選一些質量高同時大眾提得少的電影。不過除了《社交網路》,我選的電影都有些「挑腦波」,不保證符合所有人口味。當影評人談論「最佳電影」,更偏向文藝片,而把類型片排除在外,所以諾蘭、陀螺這些類型片大師落選了——我很愛他們噠相信我!!另外,除非是黑色幽默或荒誕電影,happy ending喜劇也入不了榜單。

《電影手冊》10年代十佳電影,我看過五部:《神聖車行》、《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憂鬱症》、《皮囊之下》、《我的母親》(太平庸了,難以理解為何入選)。《電影旬報》10年代歷年最佳,我看過四部:《惡人》、《戀人們》(拍得挺爛的,爛到令我生氣)、《夜空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小偷家族》。

編、導、演,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劇本,「好劇本是電影成功的一半」,只要有好劇本,即使導演平庸,電影不會差哪去。其次是導演,導演的重要性體現在哪呢?舉個例子:《社交網路》的編劇阿倫-索金寫了喬布斯的傳記劇本,兜兜轉轉交由丹尼爾-博伊(《猜火車》導演)執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最次是演員,你看《路邊野餐》幾乎全是素人演員,真正接受過職業訓練的演員只有兩人,大多數人念臺詞都喫螺絲,但不妨礙我對它的喜愛。

這裡有好幾部電影出自歐洲三大電影節,其中戛納為多。歐洲三大公認戛納電影節水準最高。很多導演優先將作品送往戛納,就算進入不了主競賽單元,也要擠進展映單元。柏林和威尼斯只能撿漏,不爽久矣。法國電影市場完善,自然有底氣和網飛對著幹。威尼斯電影節熱情擁抱網飛,甚至轉型為奧斯卡前哨戰,實乃形勢所迫。

最後,寫這個回答的時候我想了想00年代十佳電影——腦袋中立刻冒出六部電影。剩下的.....又得狂翻小黑本兒。有空我會把這個坑填上。


謝邀。

評年度十佳很容易,但是把跨度放大到十年,這個選擇一下子變得很難,與其說是在選哪十部,不如說是在淘汰哪幾十部。

這個過程又讓我強化了這樣的感覺:電影已經漸漸走到到了一個近似窮途末路的關口,玩幾個敘事技巧的花活就可以開宗立派的美好時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復返了,要想不因循前人(包括自己)的成就,拍出一些獨創性的東西,正變得越來越難,電影創作者們只能趨向於不斷地去雕琢細節,或是探索新的特效技術。近年來的獲獎作品,越來越玲瓏剔透,越來越挑不出毛病,但總看完總沒有迴腸盪氣之感,或許正是這個原因。

最後剩下這樣十部,以及取捨的一些心路歷程。

盜夢空間(2010)

我一直忘不了第一次在電影院看這部IMAX電影時的震撼,它彰顯了諾蘭近乎變態的控制力:儘可能用簡單的方法去呈現一個複雜系統,而且幾乎沒留下硬傷,還完美地打包了格鬥追車爆炸等一系列作為商業片的票房賣點。真·好萊塢勞模。

讓子彈飛(2010)

毛病不少,但可能是過去十年來最可謂現象級的華語電影,一部民國傳奇改編的電影,至今還在被不斷地「解謎」和討論,可見姜文的子彈確實命中了觀眾,這裡面有很「中國」的東西。史航評價這部電影是「以悶騷之心,行忽悠之實,以忽悠之實,逞電影之志。」我以為貼切,悶騷之心是姜文的知識分子氣息,電影之志是姜文的「草莽習氣」,而把這兩者聯繫在一起的「忽悠」就是姜文獨特的電影語言。

社交網路(2010)

《社交網路》是我最後一部選中的,這是一部網路時代的黑色電影,它講述了一個大屁眼子(asshole)的誕生。電影的剪輯不耐煩似的催促情節前進,讓你沒有空間跳脫出來思考,被無形之力推著走,而這也是主人公的處境,就像他開發出的原始版本一樣,他只能一次次在yes和no中間二選一。這個有社交障礙的男孩的初心只不過想要一個幫助社交的工具,最後卻成了這個工具的傀儡,教他眾叛親離,好像一個魔鬼契約的寓言。

一次別離(2011)

《一次別離》作為一部伊朗電影贏得了歐美影評界的一致認可,然而它不事諂媚,內核依然是本土的。在一個政教合一的社會,能把家庭倫理題材拍得不說教,拍得那麼細膩可信,而且還那麼「好看」,這是真本事。

被解放的姜戈(2012)

看完姜戈,我腦子裡直冒老馬那句最振奮人心的話:他們失去的只有鎖鏈,他們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舒爾茨不僅教會姜戈用槍,也教會他識字,既見批判的武器,也有武器的批判。昆汀真是個看似四六不靠,實則三觀奇正的傢伙,在這個犬儒橫行、沉渣泛起的時代裏,我們太需要撕破虛偽的溫良恭儉讓,來一記結結實實的老拳。

醉鄉民謠(2013)

我猜沒幾個人會選這部電影吧,我對它的印象除了音樂,還有看似過激的柔光所營造的朦朧微醺的氛圍。最重要的是,從《醉鄉民謠》開始,我意識到,科恩哥倆雖身為獨立電影的標杆,對美國真是愛得持久與深沉,他們的起點是個人命運,奔向的卻是家國情懷,他們永遠專註於這片土地上的人和故事:北疆小鎮的女警、失意的劇作家、大都會的小職員、落魄的流浪歌手、替人擦屁股的fixer、歷盡艱險的淘金者……他們就像工業電影時代的吟遊詩人一樣,到處搜尋和詠唱著這些無名之輩的故事。

布達佩斯大飯店(2014)

到底要不要選韋斯·安德森呢?這真的是個問題。《布達佩斯大飯店》是那麼形式化,就像一罐用很多香料勾兌出的水果糖,但喫起來又是真香。你說它膚淺,它又看似無意地流露出來一絲對古典主義的戲仿和致敬。選它吧,如果它讓這個選擇變得不完美,錯了就錯了,錯誤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2015)

它應該被載入史冊,如果史冊的篇幅有限,至少應該載入它的前30分鐘。這樣一部音樂和畫面都噪動到極點的電影,卻彷彿讓我看到了默片時代對視覺呈現的探索,粗暴但是有力。

大佛普拉斯(2017)

在這部電影裏總能隱隱找到一種舊俄文學的感覺,像果戈裏和契訶夫。除此之外我想不出什麼要說的,導演自己已經說得太多太多了。

小偷家族(2018)

家庭是劇情片恆久的主題,而是枝裕和在他的道路上走到了極端,《小偷家族》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能自由選擇自己的家人,那會是怎樣的情景?馮小剛曾評價嚴歌苓的殘忍,說她「甚至都不同情自己寫出來的人物」。是枝裕和不掩飾同情,但是也小心地維繫著分寸,讓它不致毀掉思考所需要的距離感。

以上就是我個人不成熟的小榜單。2019年的年度十佳也已選出,另供參考:

2019年,你的個人年度十佳電影是什麼??

www.zhihu.com圖標

看了下豆瓣,2010年到2019年十年間的電影截止到今天總共看過676部,每年新片觀影平均值和中位數差不多。

我選出了當時標記5分,標記後又反覆看過,現在還想再看一遍的影片。

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影片超過了10部。於是又加了幾個條件:同一個導演只能選擇一部,只選擇劇情片(紀錄片排除),選擇視聽風格印象深刻的。

剩下的十部影片如下:

一次別離 (2011)

奇蹟(201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2012)

爆裂鼓手(2014)

鳥人 (2014)

少年時代(2014)

燃燒(2018)

好萊塢往事(2019)

痛苦與榮耀(2019)

寄生蟲(2019)


多說幾句

1. 韋斯·安德森幾乎是我最喜歡的導演,如果硬要挑一部他最近十年的電影上榜,也許是犬之島(2018),但每次想起《犬之島》,腦子裡出現的都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2009)裏那些充滿童趣的畫面。我覺得安德森電影裏最讓人動容的是那些像狐狸爸爸一樣經受了生活的暴擊但仍然天真「可笑」地追求一個並不偉大未來的loser們,Dignan,Max Fisher,Francis等等,像布達佩斯大飯店裡那些精緻的美術設計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2. 是枝裕和在過去的十年非常高產,有6部作品面世,其中我最喜歡比海更深(2016)奇蹟(2011)。只選一部的話我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奇蹟(2011)。《奇蹟》是一部充滿了童真的影片,這點超過了過去十年的安德森電影。火山爆發的那個段落讓人過目不忘。「場外因素」也多少影響了我的判斷,《奇蹟》是是枝裕和受九州鐵路公司委託創作的作品,嚴格意義上是一部半命題的「企業宣傳片」,這點的確讓人意外。

3. 達米恩·查澤雷在這十年的下半場橫空出世。登月第一人(2018)爆裂鼓手(2014)非常難抉擇,更喜歡《登月第一人》一點吧,不知道為什麼選了《爆裂鼓手》。

4. 林克萊特大概是最沉迷於思考「銀幕時間」的導演了,少年時代(2014)是一部神奇的個例,時間在這部影片上施展了它的魔力。

5. 喜歡燃燒(2018)裏劉亞仁一個人走路的那些鏡頭,非常耐看。《燃燒》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這部短篇和《燃燒》其實都並不「村上春樹」。張律的福岡(2019)跟村上春樹任何一部作品都毫無關係,但影片卻拍出了村上的味道,這部影片作為遺憾落選的選手在這兒出現。

6. 鳥人(2014)痛苦與榮耀(2019)都可算作「角色研究」(character study)式的影片,前者在文本層面就模糊了現實和想像的界限,並通過長鏡頭假象增強了這種「超現實感」,後者則無法讓人不在觀影途中想起影片背後的「電影作者」。

7. 如果《鳥人》和《痛苦與榮耀》更多地向內挖掘一個特定的個體人物,多少帶著些「小布爾喬亞」式的顧影自憐,寄生蟲(2019)則透過人物的視角向我們展示電影之外我們所關注的那些重要議題。

8. 但無論如何,時代的結尾,昆汀和好萊塢往事(2019)提醒我們電影是有趣的。

9. 狩獵(2012)三塊廣告牌(2017)都有非常好的劇本,但是視聽風格上沒有太多印象深刻的地方,因此落選。

10. 想選的那部紀錄片是馬龍·白蘭度的紀錄片: 馬龍,聽我說(2015)


這不是巧了嗎,正好我前兩天才剛在朋友圈做完

排名按時間順序,不分高低,除了入圍的以外,我還會提一下那些我考慮過但最終遺憾落選的電影。

2010年:大衛·芬奇《社交網路》

理由:

我是大衛·芬奇半個腦殘粉,之所以說半個是因為其實還沒全部看完他的作品。之所以說腦殘是因為他的作品我統統五星。

《社交網路》對我而言實在太特殊,它是高中的我在決定認真看電影之後認真看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彙集了我最喜歡的導演,最喜歡的演員(艾森伯格、加菲爾德、魯妮·瑪拉),以及不一定最但也很敬佩的編劇(艾倫·索金)。它的優秀是攝影、劇作、臺詞全方位的666,大衛芬奇那股冷勁伴隨著昏暗陰沉的黃光深深地刺進閱片尚淺的我的腦子裡。

這一年還有:

姜文《讓子彈飛》

羅啟銳《歲月神偷》

羅伯·萊納《怦然心動》

2011年:無入選

這一年還有:

沖田修一《啄木鳥和雨》

許鞍華《桃姐》

斯皮爾伯格《戰馬》

加文·歐康諾《勇士》

尼爾·博格《觸不可及》

2012年: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理由:我認為《Life of PI》是他將他過往作品中所有的一切,濃厚的人文內核、弒父情結、理智與情感的轉變還有東西方宗教思想結合得最好一部。「真相取決於你相信哪個故事」真是戳死我,再加上極其優秀的美術指導,至少到目前為止,這部電影跟《一一》應該是我的觀影前二。

這一年還有:

吉田大八《聽說桐島要退部》

馬利克·本德讓勞爾《尋找小糖人》

2013年:無入選

這一年還有:

沖田修一《橫道世之介》(看評論大家都很喜歡啊 )

丹尼斯·維倫紐瓦《囚徒》

王家衛《一代宗師》(這部我把中版美版柏林版都看了一遍,雖然如此,但都系唔好意思啊王生)

亞歷山大·佩恩《內布拉斯加》

讓-馬克·瓦雷《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2014年:韋斯·安德森《布達佩斯大飯店》

理由:唔...拋開那些糖果配色、強迫症福音構圖、套娃故事結構、有趣的政治隱喻不提,單單是對過去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這一份情緒,就足夠打動人了。雖說韋安生(?)在美術方面真的天才,但他在故事方面的能力也是不應被忽略的。

這一年還有:

忻鈺坤《心迷宮》

澤維爾·多蘭《媽咪》

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多《鳥人》

大衛·芬奇《消失的愛人》

達米安·沙澤勒《爆裂鼓手》

克里斯托弗·諾蘭《星際穿越》

2015年兩部:是枝裕和《海街日記》

是枝的電影,我在《海街日記》和《小偷家族》裏糾結了很久,理論上《小偷家族》應該是是枝技法更為成熟,內核也更深刻的一部——

但我總是捨不得鎌倉的那片海。

(也捨不得廣瀨鈴的臉,小聲

侯孝賢《刺客聶隱娘》

唔~這部我沒有什麼需要說的,就跟導演一樣,留白就好。

這一年還有:

喬治·米勒《MADMAX4》(差一點入選)

嗯,14-15應該算很盛大的兩年了。

2016年:無入選

這一年還有:

新海誠《你的名字》(這屬於個人原因)

梅爾·吉布森《血戰鋼鋸嶺》

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

達米安·沙澤勒《愛樂之城》

2017年:這一年也是兩部

岸善幸《啊,荒野》前篇+後篇

理由:這是我看過牀戲最多的電影,真就「日本動作愛情片」啊

認真說,《啊,荒野》基本就在講兩件事,一件是拳擊,一件是性愛,然後電影的主題也是兩個,一個是生,一個是死。但這道連線題是這樣的:遊走在死亡邊緣的拳擊連接的是生,創造生命的性愛連接的是死。

故事的背景設在近未來的2021年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世界已經在崩潰,失去希望的人沉淪在性愛中死去,還在掙扎的困獸靠仇恨這個世界活下去。

《啊,荒野》在我這的排名就排在《一一》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後。

丹尼斯·維倫紐瓦《銀翼殺手2049》

理由:我對電影的口味是這樣的,有優秀的美術/攝影,冷峻的敘事風格最好,厲害的配樂更是錦上添花,所以我基本不需要解釋為什麼2049入選了。維倫紐瓦+狄金斯+漢斯季默,這個陣容絕殺我了。

這一年還有:

馬丁·麥克唐納《三塊廣告牌》

克里斯托弗·諾蘭《敦刻爾克》

詹姆斯·曼高德《金剛狼3》

2018年:阿方索·卡隆《羅馬》

阿方索的故事是有溫度的,但是他在《羅馬》裏近乎炫技式的鏡頭語言真是把我戳得不要不要的。這是一部單憑攝影就可以做年度最佳的電影。當然同時我也很喜歡電影裏對時代背景吉光片羽的展現。

這一年還有:

沖田修一《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2019年:佩德羅·阿莫多瓦《痛苦與榮耀》

理由:這部電影跟《羅馬》是很鮮明的對比。兩者都是導演的半自傳故事,《痛苦與榮耀》色彩斑斕,《羅馬》黑白交織。阿莫多瓦借戲中戲猶抱琵琶半遮面地講述自己的故事,阿方索則是將主體放在了童年的保姆身上,兩人都並未真的將最真實的自己呈現在銀幕前,這種留筆的作者心態倒是出奇的一致。阿方索的情感似海潮,一浪接一浪,阿莫多瓦的情感似煙霧,飄忽而繚繞。

這一年還有:

奉俊昊《寄生蟲》

馬丁·斯科塞斯《愛爾蘭人》

呼...終於寫完了。

噢突然想起來,當時因為朋友圈只能發九張圖,只選了九部。如果要我從落選的電影裏再選一部的話,我想提一嘴三次陪跑的沖田修一(比諾蘭還慘的男人),他的敘事不冷峻,美術不出眾,配樂不牛,但這位生活流的導演卻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


這十年對我來講其實變化挺大的,從一個只看好萊塢大片的小年輕,變成一個觀影品味奇怪的人。縱使我個人認為上個十年的電影質量遠不如八九十年代,但是隻選十部其實挺難的。評選標準就一個:我喜歡的。不理成色,不理票房,不理影視地位。這份榜單可能個人偏好比較嚴重。

10.索爾之子

故事發生在1944年二戰期間的納粹集中營,一個焚燒屍體的男子在「工作」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兒子的屍體,於是情況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形式上的創新和個人表達的完美結合,沒有為了裝逼而裝逼,導演證明瞭在電影技法如此成熟的今天,仍然能找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創作方法。超淺景深,全程第二視角跟拍(也就是一直跟拍男主),把壓抑的氣氛發揮的淋漓盡致。當然,光是炫技是沒用的,獨特攝影手法讓我們一層一層慢慢地進入了索爾的世界,最後那幾個鏡頭的調度就值五星。

9.臉龐,村莊

法國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與街頭藝術家JR導演,紀錄片伴隨兩人駕駛著JR的小貨車穿越法國的村莊。一路上他們拍攝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後在房子和工廠的牆上塗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畫。

在玩兒這件事上,新導演們在法國新浪潮祖母瓦爾達面前顯得非常小兒科。這部紀錄片突破了戲劇與現實空間之間的界限,戲劇在影響劇中人的生活,劇中人也同時在影響戲劇的走向,尤其最後戈達爾的一通騷操作直接影響了大結局的設計,更是讓我不得不直呼一聲:牛逼!

今年瓦爾達奶奶離開了我們,但是很感謝她教會了我一件事:這一生最重要就是玩得快樂,拍電影也是,先娛己,後娛人。

RIP。

8.路邊野餐

一部就是讓我感受到一個天才出現的電影。技術上有太多的缺點可以說了,但是這些問題都不損害他成為我心目中的神作,也是我認為過去十年來華語電影的最佳處女作之一。(能進入這個討論範圍的還有《大佛普拉斯》,《爸媽不在家》,《過春天》以及後面馬上提到的某部電影)

裡面關於時間的探討,我回來想了好久,才漸漸想明白。導演看似沉悶的上半段,其實為下半段埋下了很多伏筆,比如老醫生和舊情人,弟弟和侄子的關係,畫出來的時鐘,最後跟下半段形成了一種互文,充分展現了導演對於過去,未來,現在的思考。

如今畢贛已經有走向神臺的趨勢,但是還是希望有更多的新導演像畢贛一樣去追尋自己的風格,讓我們的市場更多元化,影迷有更多地選擇。

7.愛樂之城

一部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神作,故事簡單,看完卻熱淚盈眶,不能自己。攝影機是跟著節奏在悠揚運動,顏色配的炫彩奪目又不俗氣。

《愛樂之城》導演想要告訴大家:當你對一件事極度熱愛,這份熱愛終究會回報你。傻子們,莫忘初心。

6.海街日記

在父親的葬禮上,一直相依為命的三姐妹遇到了同父異母的小妹,並邀請她到同一屋檐下住。

電影不一定要是有很深刻的批判或反省,有的時候就是很喜歡這種舒服暖心的片子。每次看是枝裕和的片子都會特別羨慕日本人的生活。美食美景美好的家庭,就是我這種沒啥追求的人最嚮往的生活。

這就是百看不膩,常看常新的那種電影。

5.告白

不需要過多介紹,在我剛上大學的時候這部電影極其火,幾乎人人都看過。將日式小清新和70年代日本新浪潮時期的變態壓抑風格完美結合。事實上一個特別殘暴、虐心的故事,卻處理得挺剋制的,讓人的情緒一直處於一種被壓抑的狀態,以至於看完一時都下不了線,還沉浸在電影當中。

橋本愛的顏值巔峯,以及算是中島哲也的導演巔峯作之一,之後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可惜了。

4.爆裂鼓手

14年從聖丹斯走出來的黑馬。出彩的師徒關係,尤其是魔鬼教頭的人物塑造很極致。裡面探討的「如何成為一名天才」以及「你願意為自己的夢想付出到什麼程度」其實是老掉牙的主題,但是任何事情只要推到極致的時候,就會爆發出超乎想像的能量。

這樣排下來感覺我成了查澤雷的迷弟,不過他確實也是近十年影壇最值得關注的導演之一,畢竟鄧肯·瓊斯拍了個《魔獸》之後徹底廢了。他的《登月第一人》也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期待他的下一部。

3.殭屍

一部概念設計和美術設計屌破天際的電影,將已經幾乎拍爛的殭屍題材拍出了新意,既是對港片黃金時代的各種致敬,同時也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在裡面,尤其是引入了一些日美的恐怖片元素,儼然構造了一個「鬼片宇宙」。最讓人意外的是,一般鬼片就是走感官刺激路線,故事就是個殼,但是這部電影竟然在主題和故事層面也做得很好,五行的用法更是極富想像力,結尾的反轉完全超乎觀眾想像。

可以說完美接過徐克的衣缽,只要他能繼續拍下去,我就敢說一句港片後繼有人。導演麥浚龍本身是個富二代,審美好,戲拍得好,歌也寫得好,簡直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今年他的《風林火山》也要上了,看簡介貌似也有很屌的世界觀,以及爆炸強的陣容。期待。

2.狩獵

舉報還是誣告,果然是個世界性難題。全片冷峻的北歐風格,緩慢但是極其有張力的節奏,讓人真實感覺到了「慢性死亡」這幾個字。米克爾森因為漢尼拔的形象而被大眾熟知,這部電影男主的角色其實非常有挑戰性,但是他卻詮釋得很好,眼神裏都是戲。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溫特伯格是道格瑪95的旗手之一,他的其他作品我也很喜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1.盜夢空間

是的,這是我個人的十年最佳。其實在影迷圈子裡有種奇怪的風氣,覺得好萊塢大片有原罪,尤其像諾蘭這種喜歡玩結構和視覺的更是罪人中的罪人,一定要喜歡一些冷門的電影才顯得逼格高。

《盜夢空間》不論是娛樂性,還是對於世界觀的設計,人物的設計,故事本身,美術攝影,視聽語言等等,都很棒。非要挑刺的話,那就是小李子的演技差了一點,但是其實也是無傷大雅。很多人詬病諾蘭的點在於他缺乏人文素養,但是我覺得這也不是什麼問題啊?電影本來就應該雅俗共存,不是所有電影都要討論尖銳嚴肅的社會議題。俗不是俗套、粗俗,俗的電影往往承載著普世價值觀,能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那也很厲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我想過《盜夢空間》排第一,可能會引來很多人噴,但我還是堅持忠於自己的內心,因為這部電影真的很好看。

也希望未來十年,我能繼續這樣,看自己喜歡的電影,拍自己喜歡的電影。

以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