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一直都不是表面上的浪漫而已,

操作手法其實都不是那麼容易,
在瞬間必須要處理龐大的資訊量,
這個都是一步步地練習出來,
沒有人是天才,不用練習不學習就做得出來,
只能說有天賦的人可以少練一點琴,但不可能不練琴!

學琴真的沒有表面上這麼簡單,
考級的曲子要彈好也沒那麼容易!
要學到?還是要證書?

曲子彈得不順,拿不下來的原因有很多。
有時候只是單純的“練習不夠”
-這是最容易解決的,花時間就好了。
有時候是技巧不夠純熟
-這個解決方式難一小小點,花時間去練身體。
有時候是看譜的方式要改變
-這個需要有專業的老師去引導了。
有時候是腦袋的思緒“不精準”
-現在藉由更精確的手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有時候是腦袋的思緒要去改變
-這個需要有專業的老師去帶領了。
有時候是要切換到下個階段的練習模式-
像是力量從卡在手背轉移到手腕,力量從卡在手腕轉移到手臂;
一次彈一個音?一次彈四個音?一次彈八個音?一次彈一小句?長句子?段落?
需要從哪個切入點?或是需要怎樣的想法?

以上這些都做到位了,也就會有基本上的好聽與流暢了,
還談不上擁有自己的風格
整個過程是非常理性的在做分析,
步驟需要拆解到多細?
端看孩子的回課狀態作調整

所有發生“必然的不完美”都是很重要的存在,
只要一跨到下個階段,就會有新的狀態產生,
我常常會對學生說:
這個是一個必要的過程,這個錯誤一定會發生,只要有發生代表你是正常人(偷笑)
(當然也會有人很輕易地渡過或是根本就沒有發生,
這個是代表他個人的控制力非常好)
這些不完美的產生代表著進步到下個階段的過渡。
學習的過程中就是不斷發現->解決

音樂性,樂感是綜合能力的體現,
這也是展現個人風格的起始點。
除了要有基本的技巧之外,需要有極大的控制力,還有想像力、要有耳朵,
可以分辨出好不好聽。
除此之外,還有好奇心,去嘗試各種不同的組合,
不背離作曲家的本意,找到最適合也是自己最喜歡表現方式,
並且有個“求好”的心。

-越上心就越求全-
因為我很上心這些是,也很希望孩子可以真正的學習,

像是菲菲的哈農(練技巧和音色),
已經從
放鬆->擡指->紮實的音色->拉速度->控制->拉速度->四個音彈一組(下個目標八個音一組),
就用哈農的前30首不斷地反覆從頭再練習,
內容不求多,只要紮實,直到量變到質變出來了!
這當中起起伏伏,不斷的在調整。
這個過程歷時了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
所有的東西堆疊都必須上個階段都做好了,纔有辦法疊下個階段,
每個階段的彈奏方式或是力量都會改變,
每個孩子的狀態、個性也不同,執行的方式也會不太一樣

這也是希望業餘學習的孩子可以真真正正的學習的原因,
曾經有位老師告訴我:
做為老師,有時候要做的就只是等待,
我們在孩子身邊時,給予他們足夠的養分就夠了!
有時候長大,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
當他長大的那個剎那間,
或許我們不在他身邊,
或許我們也不是他最心存感激的那位老師,
但是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給予的養分,將成為支撐他未來的重要的一個小螺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