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时的郑贵妃和李贵妃(当初是李敬妃,死后追封贵妃)都是万历皇帝的宠妃,分排第一和第二。李敬妃死后,万历帝要求让李敬妃陪葬定陵,大臣坚持不让;万历帝临死时遗命李贵妃为皇后,死后也可以陪葬定陵,大臣们反对李贵妃为皇后,死后也不能陪葬了。万历皇帝宠爱的妃子一个也没有陪葬在万历皇帝身边,这是万历皇帝的悲哀。不过二妃的墓地埋葬得比较接近,都在一个园子里。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3月10日,李敬妃生下了万历皇帝的皇七子朱常瀛(永历帝朱由榔的父亲),3月21日就去世了,死因不明。一般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死于生育类的疾病,另一种是记载的由郑贵妃的太监张明用药阴杀,不过后一种证据不足,有待考证。

  万历皇帝在世,李敬妃死后马上被追封为“皇贵妃”,按照前朝“皇贵妃”的级别对待埋葬。万历打算让李贵妃陪葬身旁的想法也被朝臣阻止了,因为李贵妃不是皇后,皇后才可能陪葬皇帝,李贵妃的儿子们由王皇后抚养。

  朱翊钧

  李贵妃的墓地址选择在了万历皇帝的定陵之南,万贵妃(明宪宗宠妃)墓的右侧,嘉靖皇帝的陈皇后和几个妃子的墓地左侧,具体地址是明十三陵的银泉山,是妃子陪葬陵墓。

  李贵妃的孙子朱由榔建立永历政权后,将李贵妃追尊为“孝敬太皇太后”,墓葬地在北京附近,也不能修缮,永历政权存在时间也不长,名号是有了,但不被后世认可。

  郑贵妃的儿子是万历皇帝的第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一直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也是因为这个主要原因,万历皇帝和大臣闹得不可开交,大臣们迂腐地坚持所谓“长子继承制”,不让废立太子,搞得万历皇帝20多年不愿意上朝理政,通过历史证明来看,长子继承皇位是个愚蠢的做法,选择贤能才是长久之计。

  朱常洵

  郑贵妃折腾了很久,始终没能让自己的儿子登上太子之位,不过也留下了祸端,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对郑贵妃的这一支政治力量进行了清除,崇祯三年(1630年)郑贵妃去世了。按照明朝制度,她也按照贵妃的级别安葬,此时已经物是人非,宠幸她的万历皇帝已经作古,皇后遗命也被阻止,对待她的安葬是这样记载的:“神庙皇贵妃郑氏于崇祯三年五月二十五日酉时薨逝,丧葬事宜命照神庙恭顺荣庄端静皇贵妃李氏例行,即葬李氏园内,并择吉开隧兴工。”

  也就是说,郑贵妃按照李贵妃的标准下葬,并将她葬在一个院子里,这里称呼的“李氏园内”就是万历为李贵妃建设的陵园。到底这个园子是不是专门为李贵妃单独建设的呐?肯定不是,李贵妃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级别。万历皇帝死后,这些贵妃和其他妃子按照惯例一般是要聚集到一处或几处来安葬,也就是皇帝的妃子陵墓,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花钱,减少费用,利于管理,明清两代的帝王后妃一般都是这样安排妃子的陵墓。所谓的“李家园子”只不过是她第一个埋葬进去了才称为这个称呼,这是典型的万历皇帝妃子陵寝。再说了,崇祯时期财政非常紧张,活着一些太妃的固定支出都缩减了不少,何况是安葬这样的事情。

  南明弘光政权的朱由崧是郑贵妃的孙子,把她也追尊为“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活着没当上皇后,死了成了太皇太后。

  现在郑贵妃墓葬保存的比较完好,因此现在好多人称这里是“郑贵妃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