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轟動全美國的紐約華裔前警員樑彼得兩年前誤殺非裔青年格利案日前宣判,樑被處以5年緩刑和800小時社區服務,得以免除牢獄之災。而在此前,樑彼得被控二級謀殺等5項重罪,要因過失殺人罪坐15年牢。樑彼得為什麼獲得了輕判?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紐約前華裔警官誤殺黑人獲輕判 誰在背後左右了判決? 新聞 第1張

樑彼得(中)在法官宣判後離開法庭。

事件 ▎紐約華警殺黑人案 獲判緩刑無需坐牢

宣判前,陳丹尼把樑彼得的罪名從過失殺人降罪為刑事疏忽殺人,原因是檢察官未能證明樑彼得“刻意忽視”造成他人死亡的風險。“依據情形,沒有證據表明被告知道格利在樓梯間。”陳丹尼說。此外,樑的律師保羅 謝赫特曼 (Paul Shechtman)告訴陳丹尼,近年來不少警察故意傷害和殺害黑人青年,但樑“不是他們中一員”。

法庭上,樑彼得站起身來向身後格利的家屬道歉,稱他絕非故意射出致命一槍,“我的人生被永遠地改變了。”他作證稱,自己並不知道子彈打中了人,直到看到格利的女朋友對格利實施搶救。他說,是某種聲音讓他受驚扣下扳機。

2014年11月20日,樑在布魯克林一棟公寓樓昏暗的樓梯間巡邏,不慎開了一槍,子彈打到牆壁後反彈,正好擊中樓下28歲的格利,致其身亡。案發時樑彼得是一名新警員,在誤殺格利被定罪後失去警徽,原本要因過失殺人罪坐15年牢。

紐約前華裔警官誤殺黑人獲輕判 誰在背後左右了判決? 新聞 第2張

樑彼得出庭聆聽判刑。

法庭外 ▎支持樑彼得和支持格利的人各佔一半

由於屢屢發生警察槍殺黑人事件,美國民眾很不滿執法部門對少數族裔過度使用武力,但警察開槍被起訴和上法庭很罕見。與許多其他事件不同的是,此次案件主角是華裔,且樑並非有意殺害格利。樑被定罪後,美國華裔曾組織了自己的示威,稱樑只是美國警察失職的替罪羊。陳丹尼表示收到了4萬封支持樑的信件。

街對面,樑彼得的支持者也高喊口號。“意外並不意味着犯罪。華裔不會再沉默。我們要公正,所有人的生命都很重要。”朱海倫(Helen Zhu)說。

紐約前華裔警官誤殺黑人獲輕判 誰在背後左右了判決? 新聞 第3張

當地時間4月19日,樑彼得一案進入宣判階段,很多華人到法庭外舉牌示威,支持樑彼得。(僑報記者崔國萁 攝)

背後聲援 ▎樑彼得能夠免於坐牢 背後華人“功不可沒”

樑彼得能夠免於坐牢,一直站在他背後不斷聲援他的華人可謂“功不可沒”。從簽名請願到上街遊行,華人羣體表現出空前一致的團結,他們發出的聲音對本案的最終審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挺樑行動也改變了華人沉默族羣的“啞裔”形象,激發了華人政治覺醒的能量。

律師說法 ▎美國華裔律師:法官判罰相對公平

全美律師協會第一位華裔女性議會代表華強律師接受國際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亞裔與非裔的強大輿論壓力下,這次審判具有政治意義,是一場“政治妥協”的結果。而法官判處樑彼得無需入獄,雖然仍存在“雙重標準”等因素的瑕疵,但仍然是一個相對公平的判決。

這件事其實是一個“事故”

因此,華強律師認為,對樑彼得的定罪雖然受到“選擇性起訴”的影響,但是量刑的結果並非最壞,至少他不必坐牢。而這對於樑彼得也是一種不幸的遭遇:不僅丟了工作,還要賠償。華強律師說,社會上有些人認為樑彼得不坐牢就是不公正,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件事其實是一個“事故”,而樑彼得現在得到的懲罰已經算是給受害者一家做出交代了。

4月19日下午法官對樑彼得案的判決結果出爐後,紐約布魯克林地區檢察官肯·湯普森(Ken Thompson)立即發表聲明,表示將對此案繼續上訴,稱這一判決並不公正,是樑彼得的疏忽導致了受害者的死亡。而辯方律師也第一時間表示將會上訴。

針對檢方與辯方在宣判後紛紛表示要上訴的問題,華強律師表示,雙方確實都有上訴的權利,但上訴對於改變案件結果的影響已經不大。檢察官湯普森是布魯克林第一任黑人檢察官,因此承受着來自非裔族羣的巨大壓力。他此次選擇上訴,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在“作姿態”,以便減輕來自非裔族羣的壓力。

真正的責任在美國政府和警察局

背後推手 ▎亞裔不再是“啞裔” 華人空前團結施加壓力

正如華強律師所說,這次樑彼得能夠免於坐牢,是“政治妥協”的結果。而導致此案從最初5項重罪的控訴到最後峯迴路轉的背後推手,是一直站在樑彼得身後、不斷聲援他的華人。

2014年11月,27歲的新手警員樑彼得在執行巡邏任務時槍支走火,子彈意外擊中非裔青年格雷致其死亡。2016年2月11日,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法院大陪審團做出裁決,判定樑彼得包括二級謀殺在內的5項罪名全部成立,他最高將面臨15年有期徒刑。

該消息傳出後,立即在當地華人社區引發強烈反響。大批華人自發組成聲援樑彼得的同盟,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內,全美多地12萬餘名華人自發在白宮請願網站上聯署簽名,呼籲檢方撤銷起訴。當地時間2月20日,全美範圍內40多個城市的數萬名華人同時上街,遊行支持樑彼得,成為了美國歷史上華人羣體規模最大的一次遊行。

在此期間,許多在美華人利用微信等社交網絡自發組織起來,發起支持樑彼得、維護華人及亞裔族羣權益的維權羣體。

“亞裔維權大聯盟”召集人之一、“凝聚華人力量羣”羣主吳一平對國際在線記者說,他們一直在全程關注樑彼得案件,參與組織了“2·20”全美華人大遊行等多場遊行示威活動。此次4月19日的宣判現場,大部分到場聲援華人都是“亞裔維權大聯盟”和“凝聚華人力量羣”的成員。

華強律師說,除了遊行,還有很多華人律師寫信為樑彼得“喊冤”,包括美國的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也發表聲明要求公正審判,各種渠道都在努力。公眾輿論所造成的壓力影響了本案的最終判決。“從此,西方主流社會知道我們華人不再是‘啞裔’,我們也有自己的聲音。”

事件意義 ▎樑彼得案成為華人維權里程碑事件

美國《僑報》在梁案宣判第二天發表社論指出,樑彼得案已經成為里程碑,它喚醒了華人維權意識,讓大家明白了華人的權益不應靠別人施捨,必須要自己爭取。

吳一平對國際在線記者表示,在樑彼得案件“塵埃落定”以後,“亞裔維權大聯盟”會繼續辦下去,成為推動華人政治覺醒、參與當地政治活動的一個平臺。

吳一平認為,樑彼得案是在美華人融入當地社區、加強和非裔等少數族羣交流的良好契機。

“樑彼得案不應造成亞裔和非裔之間的隔閡,反而應該是這兩個族羣之間加強交流、相互溝通的良好契機,”吳一平說,“此次遊行示威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紀律與和平,因此與同時示威的非裔遊行者之間沒有爆發任何暴力或是沖突事件。而且,‘亞裔維權大聯盟’一直呼籲華人加強與當地社會的交流,融入當地社區。例如,我們曾經號召華人在非裔聚居區開設商店,加強種族間的相互融合,並且號召華人可以通過開展福利事業回饋社會,與其他種族相互幫助,為華人樹立良好的形象。”

美國《僑報》在20日發表的社論中也指出,華人尋求的是司法公正,抗議的是樑彼得成為司法不公的替罪羊。因此這一次不是華人的勝利,而是正義的勝利。建議各方對死難者家屬給予撫恤,以減小傷害、表達誠意,消除種族之間的隔閡。

事件回放

紐約前華裔警官誤殺黑人獲輕判 誰在背後左右了判決? 新聞 第4張

格利中槍後滾落樓梯,後在5樓倒下昏迷,送院後不治

2014年11月20日晚臨近午夜,27歲的警員樑·彼得(音譯)當晚11:15與同事肖恩·蘭多巡視完大廈天台後欲走樓梯下樓,在8樓進入樓梯間。由於樓梯間燈光故障,漆黑一片,兩人均拿電筒照明,樑更持槍戒備。

與此同時,格利和女友布特勒在7樓因等候電梯不耐煩,決定走樓梯下樓。2人推門步入樓梯間,與兩名警察僅距14級階梯。樑疑受驚嚇,二話不說開槍,子彈擊中格利胸膛。格利中槍後滾落樓梯,其後與女友跑落樓逃命,但在5樓倒下昏迷,送院後不治。

紐約華裔警察槍殺黑人被控過失殺人爭議四起

2015年02月11日,紐約布魯克林大陪審團裁決對槍殺無辜非裔男子雅佳·格利的華裔警察皮特·樑發起刑事訴訟,指控其二級過失殺人等六項罪名。這也是美國近來被曝光的多起警察執法導致非裔死亡案中,首起涉事警察被刑事起訴的案件。紐約檢方表示這是“徹底調查”做出的裁決結果,而樑警官當庭表示拒不認罪。

布魯克林檢察官辦公室指控樑六項罪名,其中包括二級過失殺人罪,屬C級重罪;疏忽殺人罪,屬E級重罪;危害他人安全罪;二級襲擊罪和兩項瀆職罪。罪名一旦成立,樑最高可面臨15年的監禁。

裁決結果公佈後,一位華裔留學生在網上留言:“公理何在?為什麼相似的案件白人警察就免於起訴,華人警察就要被起訴?華裔仍是弱勢羣體,應該組織華裔社團進行抗議……”

該案件也引起當地一些華人社區人士的極大關注。一些人憤憤不平:其他類似警民沖突案件中的白人警察免遭起訴,而華人警察就要面對起訴;而且樑警察年僅27歲,入職不到兩年,執勤的地點還是在非常危險的政府樓。

社會背景 ▎美國多地警察與社區之間關繫緊張

2014年夏天至今,美國多地警察與社區之間關繫緊張,此案件顯得尤為敏感,也吸引了大批媒體的關注和追蹤。

2014年7月,紐約黑人小販加納售賣私煙時遭白人警察丹尼爾·科爾“鎖喉”執法死亡;同年8月,密蘇裏州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在與白人警察當街對峙時被槍殺。兩起案件中白人警察均被免於刑事起訴,引發全美大範圍、長時間的憤怒抗議,警察與社區的關系一度十分緊張。去年12月,一黑人青年槍殺紐約兩位執勤的警察後飲彈自盡,並聲言是為加納和布朗“復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