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這個問題時,我大概是醬紫的狀態……

以下我在文章中寫過,可以通過傳送門直達

浙陶博物館:非正經腦洞——陶瓷與陶和瓷的區別??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先概況的講下這三者通俗的區別與關係:

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而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

再來嘮叨下陶與瓷的六點區別:

1.陶器比瓷器出現的年代不同。瓷器的出現要比陶器晚幾千年時間,瓷器在陶器的面前也就是弟中弟的角色,畢竟陶器在距今一萬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時代的時期就出現了陶器了。

2.燒制的溫度不同。從一團泥巴變成陶器,一般需要被架在火上燒,溫度控制在1200℃以下,而要成瓷器。則需要陶器這個小弟在遞個火,使最低溫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

3.燒制的原料不同。陶器是真的隨便找點泥巴,就地取材,控制好溫度就能燒好,而瓷器一般用的泥巴叫高嶺土,高嶺土就不是隨處都可以見的。換句話來說就是「出生的家庭」不同,一個出生於貴族家族,一個出生於平民窟。

4.質地不同。陶器的做工非常簡單,質地相對來說比較粗糙,顏色暗淡,還帶有雜色。瓷器出現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對細膩,質地細密,手感相對細滑,顏色也相對鮮亮。

5.釉料不同。陶瓷可以不用釉,即使用釉也沒啥講究,而瓷器用釉的技法已經衍生成各種派系。

6.透明度不同。陶器顏色比較暗淡,無論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顏色相對比較鮮亮,質地細膩,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狀態的。


以上皮這一下很開心,emmm~

想了解更多陶瓷相關的姿勢可以關注一波。

end……


從原材料到製作到成品,有以下區別:一,原材料不同。陶器的材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材料則是瓷土及高嶺土。二,燒成溫度不同。陶器的燒成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則需要1300℃的高溫才能燒成。三,施釉不同。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則多施釉。四,成品質地不同。陶器胎質粗疏,斷面吸水率高,透明度低,硬度低,敲擊時聲音較悶。瓷器經過高溫焙燒,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透明度高,硬度高,敲擊時會發出鏗鏘的金屬聲響。

瓷器是從陶器發展而來的。


陶瓷

陶器與瓷器的合稱。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不在於有釉沒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漢代琉璃釉器(俗稱:漢綠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稱: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無釉,如白瓷素胎器,由於質地潔白細膩,所以沒有人會把它看成陶器。其實商周至戰國時期我國南方地區採用瓷石生產的所謂硬質陶器,其胎質已經達到瓷化程度,敲擊之聲清脆悅耳,也應當屬原始瓷範疇。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於,一、使用材料;二、燒成溫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內的各種礦物粘土製作,燒成溫度較低,多在700—1000℃之間,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但氣孔率和吸水率較高。在顯微鏡下觀察胎體,極少存在玻璃相莫來石結晶體,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瓷化,敲擊之聲較沉悶。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瓷土即高齡土燒制。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質基本瓷化,顯微觀察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氣孔率和吸水率較低,敲擊之聲清脆。

有關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於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製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製作陶器的黏土製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六、概念不同

陶器:用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乾燥後,放在窯內燒制而成的物品。瓷器: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經混煉,成形,煅燒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瓷器和陶器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但是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如果沒有製陶術的發明及陶器製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驗,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明的。瓷器的發明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製陶過程中,不斷認識原材料的性能,總結燒成技術,積累豐富經驗,從而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所以,廣義地講:瓷器是從陶器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沒有陶器的發明與發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瓷器出現以後陶器還是在繼續生產,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獨立發展,並且從生活用品逐漸轉變為收藏藝術品

文章來源《當幸福來前門》


第一:陶和瓷的原料不同:陶:陶土,即一般的粘土。瓷:瓷土,大宋定窯的瓷土取材定窯遺址附近,並用保密配方配置。

第二:陶和瓷的燒成溫度不同:陶:800-900℃左右,一般不超過1100℃。瓷:1200-1300℃,大宋定窯燒制溫度最高達1340℃。

第三:陶和瓷的氣孔率不同:陶:氣孔率約為12%-38%,透氣性好,質地疏鬆。瓷:氣孔率約為2%-8%,透氣性差,質地緻密。

第四:陶和瓷的吸水性不同:陶:吸水性強,容易吸水。瓷:吸水性弱,基本上不會吸水。

第五:陶和瓷的風格不同:陶:造型一般比較簡單,看起來粗獷、古樸。瓷:造型精緻,看起來細膩光潔、優雅。

第六:陶和瓷的用途不同:陶:有施釉或不施釉,表面略粗,透氣性好。瓷:細瓷一般都施釉,表面光滑易清潔。

該如何辨別陶跟瓷呢?

第一招:掂重量瓷的密度高,陶的密度低,同樣大小、厚度的陶瓷,放在手裡掂量,明顯感到瓷器比較重實,而陶器比較輕飄。

第二招:聽聲音用手指或筆輕輕敲擊陶瓷,如果聲音沉悶是陶器,聲音清脆則是瓷器,且燒成溫度越高,聲音越清脆。

第三招:看透光陶器很難做到很薄,而我們常常用「薄如紙」來形容一些高級的瓷器。由於瓷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用電筒照射可以透光,而陶器即使做到再薄也不透光。

第四招:測硬度陶的硬度比瓷要低許多,用金屬可以比較容易在陶製品表面劃出劃痕,而瓷製品比較堅硬,比較難劃花。


陶瓷是陶和瓷的總稱。

真要問區別也是陶和瓷的區別,區別是氣孔率陶高於瓷,或者說緻密度陶低於瓷。

沒有專業設備的情況下,檢測最方便的方式是比較吸水率,0.5%以上的為陶,以下為瓷,不是特別準確,給非專業人士一個直觀點的感受。


從原材料到製作到成品,有以下區別:一,原材料不同。陶器的材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材料則是瓷土及高嶺土。二,燒成溫度不同。陶器的燒成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則需要1300℃的高溫才能燒成。三,施釉不同。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則多施釉。四,成品質地不同。陶器胎質粗疏,斷面吸水率高,透明度低,硬度低,敲擊時聲音較悶。瓷器經過高溫焙燒,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透明度高,硬度高,敲擊時會發出鏗鏘的金屬聲響。

瓷器是從陶器發展而來的,我國東漢時期就有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了!


我先說一下陶瓷的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為主要原料與其他天然礦物原料經過適當的配比、粉碎、成型並在高溫焙燒情況下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後,形成的堅硬物質.

典型的區別是吸水性,陶要大於3%,瓷要小於3%.還有透光性,陶不透光,瓷透光.陶體表粗糙,瓷體表光滑.


陶,800度土壤,瓷1200度以上土壤,陶滲透,瓷不滲透,當然上釉後都不滲透!陶哪裡都可以做,無所謂泥土的雜質!陶瓷不是中國人的發明,釉料也不是中國人的發明!但是讓中國人給發揚光大了.

古代人做陶不做瓷,陶有良好的吸水性,陶古樸高雅的下里巴人,瓷,陽春白雪的平庸品.文人愛陶,官人愛瓷,百姓愛瓦.

做人如陶,能醉,

做人如瓷,能碎.

陶,一把泥團吧團吧,仍在樹枝裏半天就可以了,製陶大人在海南!

瓷,一塊泥巴洗滌沉澱研磨拉坯修坯燒氣,怪複雜的,瓷以德化豬肉白為最,以景德鎮白瓷為優,以淄博為堅,以醴陵為俗,以唐山為廉,以潮州為破.以龍泉為味,以汝南為碎

各因地勢,各出所得!

今陶者,以文昌為名,以臨沂為平,鐵多為堅,鐵少為漏,以紅土為黃,以黃土為白,以黑土為褐,以白土為黑!適用於花盆,尿壺,鹹菜甕,

司馬光砸缸,砸的就是陶,醃鹹菜的.缸醃的鹹菜好喫,醃的雞蛋更好喫!陶入味!

瓷就那麼回事!匠人吹牛逼用的!


你可以這樣理解,陶是瓷的祖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