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長城,「文明人」在這頭,「野蠻人」在那頭

說起中國的標誌性文化符號

長城必不可少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

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

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人以此為驕傲

但是,長城並不是中國的「專利」

英國也有長城哦

只不過,有點......小

前一世紀中葉,羅馬帝國軍隊侵佔英格蘭

為了阻止北方蘇格蘭人民的反抗

以鞏固羅馬帝國對英格蘭的控制

二世紀初開始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邊界上修築城牆

由3個羅馬軍團,經過6年的時間

一條橫跨英國東西海岸

全場180公里的城牆問世了

羅馬人以當時皇帝的名字命名城牆為「哈德良牆」

在羅馬人看來

長城以南,是受羅馬教化的「文明人」

長城以北,是「野蠻人」

哈德良牆用石塊砌成,南北兩側挖有深坑

城牆與南溝之間還有一條軍事通道

沿途建有16座城堡

被人們稱作「里程碑」

隨著羅馬帝國衰落

哈德良長城383年終於棄守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不列顛長期陷於割據狀態

這條羅馬人強加的邊界長城不再有任何意義

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

哈德良長城已成殘跡

1987年,哈德良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無論對於任何國家,「長城」都是作為一種防禦工事而修建的。

羅馬人真正站上不列顛島是在公元43年,當時的帝國皇帝克勞狄抱著以軍功震懾反對派的目的派軍攻佔了不列顛島。經過80年的戰爭,帝國在不列顛的統治範圍擴張至蘇格蘭地區。然而,帝國的統治觸角也就停留在這裡了。

哈德良長城遺址

首先,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的擴張已致巔峰,不列顛又處於帝國統治的邊緣。由於物資糧草之類補給的輸送困難,以帝國當時的力量實在無法再繼續向前推進。

另外,與南部不同,蘇格蘭地區尤其是蘇格蘭高地地區的居民由於氣候以及地理條件所限,社會水平仍處於狩獵採集兼作農業的階段,以羅馬人的視角看,是地地道道的蠻族。雖然經濟水平不高,但環境惡劣卻造就了當地居民強悍的戰鬥力,羅馬人實在是不勝其擾。藉助谷歌地圖我們可以大體看一下蘇格蘭地區的地形。

有以上兩點考慮,無論是作為前進基地,抑或是作為防禦工事,哈德良長城的修建被提上了日程。

公元122年,當時的帝國皇帝下令開始修建長城。長城在128年修成,長約118公里,東西見海,長城主體為泥石結構,城牆高約4.5米,底寬約3米,頂寬約2米。單從數據看,這條長城,與中國的「Great Wall」相比實在有點不大夠看。

哈德良長城遺址

但如果僅僅把哈德良長城作為一個防禦工事看待,彷彿有點偏頗。長城並不僅僅是一道牆,而是有一系列的城堡、塔樓、軍營以及倉庫等配套設施的軍事體系。除防禦之外,長城的另一個作用相當於「前進基地」。在帝國國力不繼時,自然可以依託城牆進行防守,而一旦緩過勁來,則可以依靠長城進行屯兵儲糧,擇機出擊。

哈德良長城與安東尼長城

公元143年,也就是哈德良長城僅此而已之後15年,當時的帝國皇帝安東尼庇護下令修建條二條長城,即安東尼長城。這條長城比之哈德良長城又有些縮水了——這基本是一道土牆。

蘇格蘭高地與蘇格蘭低地地區

參考兩條長城的位置與蘇格蘭高地與低地的分布,我們能夠看出,安東尼長城修建於在羅馬人奪取得蘇格蘭低地區域之後,也就是說,哈德良長城在奪取低地區的過程中一定充當了「前進基地」的角色。

因此我們說,單純的將長城看作防禦工事是不夠的,更全面的表述應該是——戰線。

當然,羅馬人也就緩了這一口氣,蘇格蘭低地很快就在公元210年又丟失了——北方的蘇格蘭人實在兇悍,羅馬人沒辦法。哈德良長城在此之後一直發揮著防禦工事的作用,直到公元400年左右羅馬帝國撤出不列顛。


提到長城首先想到的都是中國的萬里長城,但是公元2世紀在歐洲古羅馬帝國為了防禦北方蠻族入侵也修建過長達數千公里的長城,分布在從英國、德國至黑海、紅海,經北非至大西洋的廣闊邊界上。古羅馬長城和中國長城的區別就是時斷時續,但是在長城的構造上、軍事功能上都是可媲美的。其中最著名的、今天還能看到遺址的就是位於蘇格蘭與英格蘭交界的「哈德良長城」。

隨著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大陸的龐大勢力,以羅馬步兵方陣軍團為作戰核心的羅馬軍隊越來越難以應付層出不窮的蠻族入侵,畢竟蠻族入侵的時間、路線都不固定,羅馬軍隊機動力不足難以防禦,因此開始修築大規模防禦工事。在羅馬人看來,長城以內是受羅馬帝國教化的「文明人」,長城以外是血腥殘暴的「野蠻人」。

公元122年,羅馬帝國一代雄主、五賢帝之一的普布利烏斯·埃利烏斯·哈德良巡視不列顛島,為了保衛羅馬帝國控制下的英格蘭領土,防禦北方皮克特人的攻擊,決定修築一條橫斷大不列顛島的防禦工事,以皇帝哈德良的名字命名。

「哈德良長城」修築時間耗時6年,全長117公里,西起愛爾蘭海,東到北海,把英格蘭和蘇格蘭分隔開來;「哈德良長城」的城牆高約4.5米,底部寬約2.5-3米,頂部寬約2.1米,在城牆上還設有木柵;在城牆南北兩側還有壕溝,北側壕溝寬8米,深4米,南側壕溝寬2米,深3米。另外羅馬帝國還圍繞「哈德良長城」建造了龐大的防禦體系。

在「哈德良長城」北面每隔約1500米修建有一座能容納60人的里堡,在兩座里堡之間修築兩座塔樓作為哨所使用,一旦發現敵情就以火光為信號,軍隊就會集結待命準備作戰。在「哈德良長城」城牆南面每隔8000米就建有一座要塞或堡壘,一共16座,裡面有指揮部、營房、糧倉、醫院、甚至廟宇等功能性建築,是「哈德良長城」防禦的核心節點。

在「哈德良長城」上長期駐紮著一萬多軍隊,這些人徵召於帝國各地,獨立編製屬於常備野戰部隊,戰鬥力強悍;在「哈德良長城」南部還有3個羅馬軍團幾萬兵力存在,可以說是完美的保護了羅馬帝國的領土。

但是再宏偉的防禦工事、再強大的軍隊也抵擋不住羅馬帝國內部的崩潰。隨著羅馬帝國內部的腐敗、內鬥不休,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無力支撐不列顛島的防禦,於383年主動棄守「哈德良長城」,放棄英格蘭的領土。曾經雄偉的「哈德良長城」只能在風雨中慢慢損毀,就如步入死亡的羅馬帝國一樣。


  在古羅馬帝國的歷史上,哈德良皇帝既不是羅慕拉那樣的開國者,也沒有愷撒大帝彪炳青史的戰績,又不想尼祿那樣性情殘酷荒誕,如果不是不列顛島上有一段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長城的話,他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帝王。

  古羅馬帝國盛極一時,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東起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西至大西洋,北起英國、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南至北非埃及地區的廣大土地,都是羅馬帝國的領土。但是如此疆域遼闊的帝國卻只有100萬人口,如何守住這些疆土便成了令歷代羅馬統治者頭疼的事情。到了哈德良皇帝統治時期,不列顛北部的蘇格蘭部落經常對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上的領土發動襲擊。這些蘇格蘭人身材高大,做戰勇猛,行動迅速。羅馬帝國派遣勁旅第九軍團遠赴不列顛平息叛亂,誰知這支久經沙場、屢建奇功的軍隊竟然慘敗在了蘇格蘭人手裡,最終拋屍荒野,全軍覆沒。消息傳來,羅馬帝國朝野震驚,哈德良皇帝又驚又怒。

  於是在公元122年,哈德良皇帝御駕親征不列顛,巡視這塊帝國最北的疆土。哈德良皇帝決定決定修建一條橫亘不列顛東西海岸的城牆來阻擋蘇格蘭人,也就是著名的「哈德良長城」。古羅馬人花了大約兩年的時間修好了這段城牆。最初的「哈德良長城」 東起不列顛島東海岸泰恩河畔的沃爾森德,西至不列顛西海岸索爾韋灣的鮑內斯,全長118公里的城牆,部分城牆高6米,厚達米,並且在其外側挖有深深的陷阱和壕溝。

  應該說,哈德良長城剛剛修好時,確實起到了組織蘇格蘭人進攻的作用。在公元四世紀時,蘇格蘭人曾經攻破了哈德良長城,但是羅馬軍隊很快又攻打了回去並且修復了城牆。但是最終,由於羅馬帝國的衰落,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守衛這段長城了,後來,羅馬帝國軍隊主動內撤,哈德良長城就失去了昔日的作用。


羅馬人早期對領土的野心不亞於任何一個中亞和東方民族,這個建立在武功之上的帝國對於土地的渴望直逼亞歷山大;特別是凱撒征服了高盧之後,原本帝國北部邊境一下子進入了萊茵沿岸,進入了歐洲土地最肥沃的區域,也隨之建立了更加漫長的邊境線。相比之前的高盧人而言,此時羅馬人所面臨的新敵人更加落後和飄忽不定,羅馬不得不在漫長的邊境常駐軍隊,又進行了一百年的征戰,甚至追擊他們一直到了不列顛群島,並常駐下來。蘇格蘭餘下的野蠻土著們只能躲到了島的中北部,而羅馬人就像中國人一樣修了哈德羅長城抵禦這些野蠻人。之所以叫哈德羅長城就是在哈德羅皇帝征戰西歐期間決策並建立的。在帝國軍力和國力的頂點,羅馬人在相比敵人具有強大的組織能力和戰鬥力,但羅馬人的急劇擴張超過了那個時代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漫長的邊境線漸漸將帝國財力耗盡,又無法集中大量機動軍力。

哈德良長城其實在英國並沒有太大的故事,也沒有發生過慘烈的戰鬥,而低矮簡陋的長城也基本阻止不了啥騷擾,其作用就是震懾。帝國中期以後,守住英國的意義越來越小,而且隨著軍團主力陸續回國,羅馬人在英國的經營陸續在公元400年左右結束。羅馬在當時的英國我記得不錯的話最多也沒有常駐兩個兵團,大量的補給都還需要西歐提供,而倫敦這些城市的雛形就是羅馬時期的補給港口之一,我記得不錯的話,還有最早期的英國中南部城市都是兵站所在地。所以,羅馬人對英國的佔領是巨大的推動了英國的發展,在這一點上,相比同一緯度的德國波蘭,在那個時候,也還因為羅馬人不喜歡寒冷,而處於毫不可知的狀態。

值得驕傲的是,羅馬人的生產力和技術還是震撼了那些土著,哈德良長城大約是餘下五百年最大的英國基建工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