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很多父母在孩子2到3歲大的時候,就把孩子送去上幼兒園,一來是爲了減輕壓力,孩子去上幼兒園了,自己才能夠有時間去工作,否則僅憑寶爸一人,養活全家人實在有些吃力;還有一個原因,是爲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父母都會盡力讓孩子上更好的幼兒園,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優質的教育。但是孩子上幼兒園一上就是一天,早餐、午餐和午茶等都要在幼兒園裏吃,很多父母就擔心孩子吃不慣,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就常常跑去看看孩子吃得怎麼樣。

  等到父母到幼兒園一看,大部分都會驚訝地發現,自家孩子在幼兒園吃得看起來比較在家裏還要香。可親口嘗過才知道,幼兒園的飯菜也不見得比家裏面做得更好,甚至還有些難以下嚥,這是爲什麼呢?其實原因無非以下這幾點。

  大人覺得難以下嚥的幼兒園飯菜,孩子卻吃得很香,是何原因?

  1. 適合小朋友的口味

  在孩子能吃主食,例如米飯、麪條等之後,很多父母都會選擇讓孩子和父母吃一樣的飯菜。但事實上,這時候的孩子其實並不適合和父母攝入同樣的鹽分,更適合清淡一點的口味。在這一點上,幼兒園就比家裏做得更好,食物偏清淡口味,孩子不會覺得太鹹或者太濃,吃起來不會刺激味覺,自然也就比較愛吃了。

  2.就餐環境

  很多父母覺得更驚訝的一件事是:爲什麼孩子到了幼兒園,就能夠乖乖地坐在那裏自己動手吃飯,但在家就完全不會這樣呢?這是因爲在幼兒園裏,孩子們都被組織到一起吃飯,在一間教室裏面,孩子們都坐在那裏,吃完了纔可以活動,在這樣一個同齡人的集體環境之下,孩子也會和大家一起乖乖地吃完纔開始活動,這大概就是人類本能性的羣體行爲吧。

  但是在家裏,有時候父母會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自己吃飯尚且不能集中精神。孩子耳濡目染,也顧着玩玩具,自然不能好好吃飯。再者,一些老人比較嬌慣孩子,習慣追在屁股後面喂,自然就導致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裏吃飯的差別了。

  2. 體能消耗大

  孩子在幼兒園吃得比在家多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的運動量比較大。經常和小朋友們一起追來追去,上躥下跳、做遊戲等,還要集中精神聽老師講課,體能消耗就會比在家裏面簡簡單單、安安靜靜地玩玩具、看電視要大。體能消耗大了,孩子就會容易感到肚子餓,等到吃東西的時候,自然就會吃多一點,這樣纔能有力氣再繼續玩鬧。

  3. 零食少

  幼兒園不同於家裏,幾乎是沒有零食的,孩子們只能吃園內廚房提供的飯菜。在這個前提下,孩子們體能消耗大,同時又沒有零食吃,所以孩子們只能選擇吃幼兒園的飯菜來解決肚子餓的問題。但在家裏,往往會有很多的零食給孩子們飯前飯後吃,例如餅乾、糖果、果凍等等,孩子們吃了這些零食,飽腹感增加,就不會想吃主食,所以在家裏面吃飯就少了。幼兒園沒有這些零食的干擾,孩子們吃主食就比較多。

  因此,幼兒園其實也是一個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地方。很多上了幼兒園一段時間回來的小朋友,都慢慢學會了乖乖地坐好吃飯,同時也會把重心轉到吃主食上面來,對零食的依賴逐漸減少。爸爸媽媽們其實大可放心將孩子交到幼兒園,只要幼兒園爲孩子們提供的飯菜符合標準,就不需要太過擔心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