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連清川

  《愛,死亡和機器人》,這麼雜亂的篇章。

  克魯蘇神話,中國民間傳說,俄羅斯神話,美國漫畫傳統,歐洲人狼傳說,現代科幻……嗯,非常大衛·芬奇。大雜燴,跳躍的思維,黃暴。

  01

  先說點無關的。爲什麼現在科幻和奇幻的題材幾乎每部都爆紅?而現實主義題材幾乎沒有空間?

  90年代時的奇蹟再也沒有了,《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的名單》,包括大衛·芬奇的《七宗罪》。現在厲害的是復聯,是諾蘭,是老斯科特。跟着庫布裏克大師學會了拍科幻片的斯皮爾伯格有了E.T和A.I之後,老拍一些神神道道的作品,還不務正業搞了《兄弟連》系列。中間拍什麼輸什麼,直到《頭號玩家》出來。

  世界變了。柏林牆倒了,世貿大廈倒了。全球化了,互聯網化了,機器人化了。歷史終結了。像北朝鮮和伊朗這樣的倒行逆施,只不過是世界的泡沫,終於會爆掉的。別看現在跳得歡,小心以後拉清單。歷史就是這樣的,報應不爽。

  承平時代的特點就是:一切都好,只缺煩惱。

  每個人活得像蟲子,包括那些看上去威風得很的世界領袖。你以爲特朗普做的事情是呼風喚雨是吧,其實也就是喫喝拉撒這些事。林肯、威爾遜、羅斯福,眼睛一眨,幾萬人就沒了。哪怕是到了馬丁·路德·金和林登·約翰遜的時代,處理的也都是人的靈魂與安置的問題。都是人的根本。

  當你是蟲子的時候,你不願意提及你的蟲子生活,所以,你就仰望星空。

  這個心理機制就是這樣的。你想跺一跺腳,把自己當火箭逃離這個貧乏與日常的世界。所以,你想《星際穿越》,你想《權力的遊戲》。

  02

  可是老芬到底在講什麼?這麼些雜亂無章的東西,這麼跨越的東西,這麼縱橫上下的東西,會有大的理解框架嗎?

  智能時代裏,人應該怎麼辦?就這麼個問題。

  最不着調的就是第18集,Secret War,蘇聯紅軍大戰邪靈。這和愛和死亡和機器人有什麼關係?

  邪靈是什麼?邪靈和機器人之間有關聯嗎?邪靈就是遠古的機器人。他們有自己的意識,按照自己的意識行事。契卡的特務拿出那個符咒,畫上暴君尼祿的倒十字架,卻發現並不能控制這些邪靈。

  紅軍連長在按下炸彈的時候,眼光中充滿了絕望。他能消滅邪靈,卻消滅不了邪靈到來的人類慾望。(圖/網絡)

  邪靈爲虐人間,我們人類看上去幾乎不能接受的殘忍殺戮,在他們看起來就是日常行爲而已。這就是現代啊。人們不負責任地召喚出邪靈來,但是卻最終無法控制它們。

  So, here comes my favorite:第八集,Good Hunting,狩獵愉快。這集建立在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的同名科幻小說上,他也是《三體》的英文翻譯。說句實話,作爲一個8歲就已經移民美國的工科男,我真是想不到他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居然能到這個層次。

  狐狸精燕的法力在現代社會中全部都消失了,它被困在人形之中無從變身。於是“我”就用現代的機器人技術,幫它變成了一個機器人的狐狸精。這樣,它就能夠像傳統狐狸精一樣,去狩獵那些“以爲能夠控制我的身體”的男人了。

  這裏面揭示了兩個特別大的問題:第一,智能世界,包括機器人,正在切斷了文脈,把傳統時代的“精神法力”全部都幹掉了。狐狸精的法力來自於地氣,火車、蒸汽改變了地氣。在小說原著裏,道長是自殺的,同樣是因爲他的法力被幹掉了;第二,人類要恢復精神法力,就得依靠機器人的形體。但是,一切都還一樣嗎?

  ”我”送燕去狩獵。機器人狩獵人類?還是機器人裏的人,已經被機器狩獵了?(圖/網絡)

  好了,接着來到第一集,Sonnie's Edge。這是關於復仇的故事嗎?呵呵呵。

  Sonnie跟大亨說,你以爲我的力量來自哪裏?是恐懼。

  爲什麼恐懼?只有把人和機器人徹底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才能獲得最大的力量。別人都是用人來控制機器人,但這做得還不夠徹底,力量的源泉還不夠大,必須把自己變成機器人的一部分,才能獲得終極的優勢。

  Sonnie成爲了機器人本身,獲得了終極的優勢。人已經成爲機器人了。(圖/網絡)

  但是,人就是人啊,無論如何與機器結合,他始終是靈與肉的結合體。當他的肉失去的時候,他的靈又能如何安置?

  於是我們來到第7集,Beyond the Aquila Rift,天鷹座裂縫外。船長Thom在一次穿越失誤中,被拋棄在了天鷹座裂縫之外的一個不知名的星際空間裏,那裏的一切都是殘骸。人被機器放逐了。一個外星生物變異成爲了船長的一夜情對象Greta,給他注入幻覺,給他生的想象。

  Thom看到的真實的世界,一切爲時已晚。(圖/網絡)

  有的評論說,這一集講的是外星生物如何以幻覺來吞噬人類。真是大錯特錯啊。那個蜘蛛精一樣的生物,充滿了菩薩般的慈悲。她一直在強調一句話:I care for all the lost souls that end up here我關心所有迷途此處的靈魂。這纔是核心啊:即使人失落在智能時代的迷途之中,可是要關照你的靈魂啊。

  人造的機器毀滅了人類,最後要靠機器人來救贖?(圖/網絡)

  03

  我發現有很多人喜歡14集,Zima Blue,講一個從游泳池清潔機器人活了1000年,變成了一個全宇宙著名的畫家。他最後的作品,就是把自己的智能全部都解體了,回到一個游泳池清潔器的原初。

  很有點禪意是不是?你出發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後,你成長了,就像機器人Zima一樣,看慣了宇宙的生生滅滅,於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他成了知名的宇宙畫家Zima。1000年之後,他悟道了:原來宇宙的終極道理就是生生滅滅。於是,他回到了原初,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複雜的機器人,解體成了簡單功能的機器人。(圖/網絡)

  但這樣的禪意實在太不芬奇了。我給你另外一個解釋:作爲一個游泳池清潔機器人,你看慣了宇宙也好,修煉了一身的金剛不滅之身也好,享盡了人間的一切名利利慾也好,其實你就是一個清潔機器人而已。當人們賦予了機器人太多想象的時候,不是機器人想得到什麼,而是人自己作出來了一個絕世幻想而已。

  這是我最討厭的一集,說真的,太裝了。道理都溢出游泳池了。

  那麼,說到底,在智能化時代裏,人到底應該怎樣呢?芬奇給了很多答案。比如說第4集,Suits,金剛農夫,人類已經殖民了另外一個美好的星球,可惜上面有很多巨型蟲子。農夫們在以機器裝甲堵截巨型蟲子的時候,建立了美好的原始的情感。

  淳樸的人類的鄰裏守望相助的觀念,真的能改變機器人時代?(圖/網絡)

  可是這些答案全都如此地漏洞百出不徹底。說到底,一切的愛恨情仇,建立在以機器人的基礎之上,是穩固的嗎?人們在智能機器的碾壓之下,能剩下多少人本質的東西呢?

  當人和機器綁合在一起的時候,是人變成了機器,還是機器變成了人?莊生曉夢迷蝴蝶,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

  Another Favorite,第3集,最黃暴的一集,The Witness。也是沒有機器人出現的一集。一個脫衣舞女無意見證了一場謀殺,還被兇手看見了。她在逃脫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支槍。兇手一路跟蹤她,在走投無路中,她回到了兇殺現場與兇手狹路相逢,並且一槍打死了他。可問題是,當她擡頭的時候,就在她當時見證兇殺的同一個地方,曾經的兇手卻變成了見證人。

  很迷糊對吧?這是一個輪迴。就是智能時代的腦路輪迴。是你控制了智能,還是智能控制了你?

  大家都不太理解,爲什麼這些個成人童話這麼黃暴。比如《證人》這一集,那個女脫衣舞者,幾乎從頭到尾都是光的(建議下載觀看無刪節版)?

  人生來是棵體的,沒錯。在智能時代,連精神都裸了。(圖/網絡)

  因爲人在智能時代裏,就是光的,棵體的。數據也好,機器人也好,智能時代也好,人所有的一切全都暴露無遺。無從躲藏。

  歐美人對於弗朗根斯坦的恐懼,從19世紀的蒸汽機時代就開始了。這就是弗朗根斯坦的智能時代版。

  04

  大衛·芬奇是一個奇才。自他從影開始,一直就在處理最爲現代化的題材,也一直在警惕和恐懼的,是現代性對於人的異化和侵蝕。

  畢彼特的《七宗罪》裏,是人迷失在現代都市之中,忘記了上帝的啓示。所有的現代化城市,都是聖經裏的索多瑪。所以,有一個篤信宗教的人,他要用最血腥的方式,告訴人們,這個世界是罪惡的,你要虔敬,你要懺悔,你要時刻提防都市性,讓你變成墮落的人。

  還是畢彼特的《搏鬥俱樂部》,是一個精分的人,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個充滿了魅力、暴力和勇氣的人,想要用毀滅世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其實,說的也是現代性。當你被現代化分工逼仄在一個狹小的生活和精神空間的時候,你需要一場自我革命,來解放自己,獲得自由。

  然後是《社交網絡》。馬克·扎克伯格爲原型的主人翁,是一個有着社交自閉症的學生,於是他創造了一個社交網絡來對抗世界。可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社交網絡毀滅了社交,也毀滅了主人翁自己。因爲他雖然財富上成功了,甚至社交上也成功了。但是對不起,這不是你要的社交,這不是你要的社交網絡。因爲,你已經變異了。你在朋友圈裏貼的,是你的生活,是你自己嗎?

  想要逃脫出去,獲得自由。卻打造了一副牢籠,監禁了所有人。

  所以,《愛,死亡和機器人》是大衛·芬奇寫給這個智能時代的一首情詩。是在漫天浪漫的、性、血和死亡所構築的索多瑪奇景中,人性應當如何堅定不移地站在這一切的前面。你只有堅定人性,保衛靈魂,你才能在這個智能時代,在光滑的、冰冷的、聰慧的機器人的魅惑表面上,找回你自己。

  有人解一下這些符號是什麼意思嗎?(圖/網絡)

  可是,當你看了全部的18集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奇怪,死亡和機器人幾乎是無所不在的,愛呢?幾乎沒有愛啊?

  Sonnie's Edge裏的愛是欺詐;Secret War裏的愛是生存,Good Hunting裏的愛是共情,Beyongd Aquila Rift裏的愛是慈悲,The Witness裏的愛是沒有愛。

  愛就是死亡,就是機器人。人們創造智能時代,是因爲愛。是人類給以後的人類的情歌,是人類給以後的人類的繁衍,是人類給以後的人類的愛。然而人都是短視的,人都是速朽的。所以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力看見未來。他們的愛是無知的、狂妄的和致命的。

  愛帶來了機器人帶來了死亡。Love is Death is Robots。換言之:愛比死亡比機器人更冷。

  人得要節制和審慎自己的愛。愛是致命的。

  芬奇打着機器人的幌子反機器人,用智能的故事,反對智能。這一向是他的拿手好戲。現代性就是致命本身。

  這個戲實在是太龐大了,幾乎每一個故事,都是一部長篇科幻劇的容量。我看的時候真的是目瞪口呆,其中的細節是極其龐大的。例如第16集,Ice Age,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集。在主人翁的冰箱裏,人類從原始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智能社會的歷史,在瞬間呈現,然後毀滅。一切從頭來過。你看着鏡頭倏忽而過,但是在冰箱那個狹小空間裏,芬奇展現了無數的細節。這裏面的CG,不知道要用掉多少的工時和素材。

  如果你看不見這些細節,真不如不看。每一個細節的忽略,都可能導致你對作品理解的不完整。

  一集一集解析實在太累了,又沒人給錢。所以就說到這兒吧。

  Netflix實在太厲害了,就這個短劇集,就夠什麼《流浪地球》學個十年八年的。

  技術什麼的都是好學的,關鍵問題是你更加得學會理解世界和表述世界的能力。當我們還在歡呼阿爾法狗的勝利,在驚歎於機器人的驚奇一躍的時候,人家已經念念在茲於我們的人性和靈魂如何保存的問題。

  人們生活在智能時代裏,可是你發現沒有,我們的腦子一點都沒有進化。《尚書》和《道德經》和《莊子》,比現在先進得多。當一個還沒有學會什麼是危險的孩子手上拿着一把自動步槍的時候,你知道他是個危險動物。

  智能時代的人類就是那個孩子,你還以爲一切光明得一塌糊塗。

  Good Hunt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