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和王健林可以算得上是我國最早一批投身房地產項目的,之後也都發家致富登上了首富的寶座。然而早在2013年8月,李嘉誠開始密集拋售國內的地產,這一瘋狂的行爲引起了大家的注意。2017年7月份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地產”改名爲“長江實業集團”,正式宣告去房地產化。

  而王健林也在2017年7月10日,將萬達集團旗下的13個文旅項目91%的股權轉手賣給融創中國,和萬達的77個酒店項目甩給了富力。2019年後萬達百貨也悄然易主,成了蘇寧易購的囊中之物。

  爲何兩位地產大佬都會相繼拋售房產?難道他們都預見瞭如今的房產趨勢嗎?

  李嘉誠曾說過:“過去十年內中國的房價整體處於大幅上漲的狀態。不過,如果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十年後中國最便宜的東西有可能就是房子。”14年他將大陸上千億的房產拋售一空,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當時房價正處於快速上漲期,直至今日,他拋出的那些房產現在的價格也比他賣時要高得多。單表面看這是一筆虧本的買賣,而且虧了至少幾百億。那時候國內的房地產市場還十分繁榮,李嘉誠卻說:“永遠不要賺最後一個銅板。”李嘉誠看得明白,已經賺了很多,及時收手纔不會承擔更大的風險。

  對於退出國內房地產市場,李嘉誠一方面是想在退休之前調整整個企業佈局,讓他的商業帝國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幫助小兒子李澤楷去海外拓展事業。當時恰逢歐債危機,歐洲很多基礎設施都很便宜。雖然收益不如房地產,但也塗個穩定。

  而王健林的轉型,主要是商業化房地產項目的競爭過於激烈,國內房地產開發的週期性太強,可以說是全球罕見。王健林表示,他從事地產行業近30年,被調控了十多次。

  1988年王健林接手了一個欠債149萬元,瀕臨破產的企業,這也是“萬達時代”的開始。轉眼三十年過去,王健林在萬達2017年的年會上,唱了一首崔健的《一無所有》,而這就是他的現狀,去年還說着先完成一個億的小目標,卻一夕之間掉落神壇。國家點名批評、銀行貸款、股債雙殺、甩賣資產。

  萬達網科將6000名員工裁至只剩300名,削減了95%!屋漏偏逢連夜雨,元老級的業務骨幹們離職出走,令萬達雪上加霜。去年11月底,就連和王健林一起打下萬達江山的董事尹海和副總裁陳平也相繼離開萬達。接連多家評級機構將萬達評爲垃圾級,更是令人唏噓。

  雖然萬達也嘗試過電商和百貨的轉型,但是轉型帶來的不是成功,而是負債率快速上升。所以萬達開始轉向資產模式,未來整個集團的主營業務將是收取房租和商業管理。

  國內的房地產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而風險卻步步緊逼。房地產利潤從2015年開始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在2016年進行金融管制之後,地產商的融資渠道變窄了許多。特別是對於境外有一定依賴的企業來說,在利潤已經不大的情況下高出拋售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按照有關方面的預測,未來80%的房地產企業可能會被迫轉型甚至是直接淘汰,房地產大佬們無一不在轉型的路上,恆大投資了新能源,萬達的商業管理等等,都說明瞭僅僅靠房地產開發已經難以維持企業的長久發展了。

  李嘉誠和王健林都是家族企業,李嘉誠是想把在內地和香港的生意傳給長子李澤鉅,海外的業務拓展留給李澤楷。而王健林也是如此,雖然王思聰明確表示過自己並沒有接手家族企業的打算,但畢竟是獨子,接手萬達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現在李嘉誠已經退休,王健林也要儘可能的將萬達整頓完善,找到可以長久發展下去的方向,爲王思聰鋪好道路。

  雖然他們不知道房地產泡沫什麼時候會破,但是誰都不願意掙這泡沫的最後一枚金幣。與其到時候被逼迫轉型或者淘汰,不如主動出擊,把主動權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對於中國的房地產走勢,很多人表示想再等等,你又是怎麼想的呢?

相關文章